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鰣魚軍師的“餿主意”

恐怕很少有讀者記得在《西遊記》裡有個很“偏門兒”人物:鰣魚軍師,他是涇河龍王的軍師。

在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樵夫李定,漁夫張稍,兩人都是不問世事的隱士,二人互相唱詩作答,誇耀自家的本領和收穫。這時,漁夫說道,長安城內有位算命先生袁守誠每天都幫他算定魚兒出沒的時間和方位,所以他每天一撒網就能撈到魚,真是“百下百著”。

不想二人的聊天被巡水夜叉偷聽到,趕忙報與涇河龍王得知。涇河龍王急了,這樣下去,自家水族還不被捕撈乾淨了。他搖身一變化作一個書生,找到了命館的袁守誠打賭,對袁守誠說,要算對了給他五十兩卦銀,要算錯了扯碎招牌,趕出長安城。袁守誠算定第二天有雨:“辰時布雲,已時發雷,午時下雨,未時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點”;涇河龍王心想我是龍王我做主,下雨這事你也敢跟我賭。

第二天玉帝給涇河龍王傳旨,讓他行雲布雨,時辰和點數居然與袁守誠所說一絲不差。涇河龍王一聽嚇暈過去,等醒來,鰣魚軍師登場了。作為高參,鰣魚軍師出了一個餿得不能再餿的主意:

軍師道:“行雨差了時辰,少些點數,就是那廝斷卦不準,怕不贏他?那時捽碎招牌,趕他跑路,果何難也?”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涇河龍王竟然當作妙計,依計行事,下雨時有意錯了時辰,少了點數,結果觸犯了天條。玉帝震怒,安排下界的唐朝宰相魏徵夢中將涇河龍王斬首。涇河龍王找唐王李世民求助也沒成功。最終,魏徵在做夢的時將涇河龍王的龍頭砍下。

那麼,為什麼小說偏偏給涇河龍王安排這麼一個鰣魚軍師呢?鰣魚也不常見,出現得好像有點莫名其妙。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應時而出,不可去鱗而食

先來看何為鰣魚。

鰣魚,又稱時魚,三黎,古文中也稱作“魱”,它體背部灰黑色,略帶藍色,體側和腹部呈白色,所以又俗稱“銀魚”。鰣魚是一種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在東海、黃海都有蹤跡,到了春夏之交開始繁殖產卵,它會從入海口逆水流遊入內河,包括長江、珠江和錢塘江,在江河的支流和湖泊中產卵。除了被大自然淘汰和被人捕食的之外,鰣魚產卵結束後,又會游回海洋。《食鑑本草》說:“年年初夏時則有,余月不復有。”正是因為它這種嚴格“守時”的特性,所以才稱之為“鰣魚”。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鰣魚一直是名貴的食用魚類,肉質細嫩肥厚,口感酥軟,魚子細膩。因為在鱗片之後有特別豐腴的魚脂,所以其味美就在皮鱗相交的地方,吃鰣魚不可以去鱗,這也是它與其他食用魚最不同之處。宮廷御宴滿漢全席中第三品有“糟蒸鰣魚”這道菜品,這也印證了鰣魚在菜餚中的品階很高。

古人留下了大量詩篇讚頌鰣魚味美,蘇東坡有“牙姜紫醋炙鰣魚,雪碗擎來二尺餘”,鄭板橋有“江南春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的詩句。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觀魚勝過富春江:子陵魚,隱者的象徵

毛澤東有一首著名詩句:“觀魚勝過富春江”,詩中的“魚”可不是泛指,而是特指鰣魚。此詩引用了一個典故:嚴子陵垂釣富春江。詩的意思是:請不要效仿東漢的嚴子陵那樣,在富春江垂釣隱居。即有勸人參與政事的意思。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嚴子陵垂釣富春江

嚴子陵是劉秀的同學,也是一位難得賢人高士,劉秀稱帝后一直想請嚴子陵入朝做官,可嚴子陵始終隱居不出,在富春江邊以垂釣自樂,至今仍有“子陵垂釣臺”等勝蹟留存。

作為錢塘江的一部分的富春江,水質溫暖,水草豐美,是鰣魚重要的洄游地。每年夏初,鰣魚從入海口逆流到富春江遊弋產卵,有著“四月鰣魚逴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梅堯臣詩)的美景。故而,嚴子陵在富春江上釣的魚正是鰣魚,當地至今仍將一種口唇上有朱點的鰣魚稱作“子陵魚”。

嚴子陵垂釣富春江,大有以享鰣魚之鮮為樂,以榮華富貴為苦的境界。從此,“垂釣鰣魚”彷彿成了世俗紅塵的對立物,成了隱者的標誌。元代畫家黃公望的畫作《富春山居圖》就是暗用“嚴子陵垂釣富春江”的典故,以表達隱逸的高致,成就了一幅含義雋永的名作。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富春山居圖

魚鱗做花鈿,美人深愛之;魚骨如箭簇,文人深恨之

鰣魚除了食用還可入藥,有滋補虛勞的作用,還可以用於治療瘡毒。

鰣魚的鱗片尤其特別,竟然用來做女性美容裝飾品——花鈿。明代古籍《禽蟲述》說:

鰣魚罥網而不動,護其鱗也,其鱗石灰水浸曬乾,層層起之,以作女人花鈿甚良。

古人誇張地描述,鰣魚被漁網掛住後都不折騰,這時因為它特別愛護自己的鱗片。所以鰣魚的鱗片肯定是好東西,把它經石灰水浸泡曬乾後,可加工製成閃閃發光的花鈿——就是古時女子貼在臉上的那種彩色花瓣樣的裝飾。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鰣魚鱗片可作女性裝飾臉部的花鈿

鰣魚有這麼多優點,但也有一大缺點:刺多。鰣魚雖肥美卻多骨多刺,腹下還有細骨如箭簇,故被稱為“箭魚”。宋代文人劉淵材曾有一句著名的話,他說人生本死而無憾,但卻有“五恨”:

第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海棠譜》)

“鰣魚多骨”居然列在人生遺憾的第一位,雖是文人誇張之語,也可見鰣魚味道是多麼誘人。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運送鰣魚的“加急快遞”,比楊貴妃的荔枝狠多了

鰣魚味道鮮美需在特定的季節捕撈,即每年夏初,過時不候。同時,它還非常不易保存,誇張地說法是“出網即臭”。可以說這種魚深刻詮釋了什麼叫“時鮮”,命名為鰣魚真是當之無愧。正因為難得,鰣魚在明清時期一直作為皇家貢品,用於祭祀太廟和御膳。

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于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日薦太廟,然後供御膳。其船晝夜前徵。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萬曆野獲編》)

“船隻晝夜兼程,中間不斷換冰塊冷凍,急如星火”,生動描述了當時加急運送鰣魚貢品的緊張程度。人們熟知楊貴妃吃荔枝需要“加急快遞”,沒想到"鰣魚快遞"比之又狠多了。“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打鰣魚》);“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斃幾人馬幾匹。馬死人傷何足論,只求好魚呈至尊”(《進鮮記》),清代詩人的這些詩句真實反映了當時運送鰣魚的艱辛。

因鰣魚之貢從捕撈、保存到運輸每個環節都太過鋪張浪費,康熙為帝時下令停止了這種“特供”制度。

可惜。隨著大自然變遷,儘管清代斷絕了鰣魚之貢,可今天的人們依然難以在自然水域找到鰣魚的蹤影,它在我國野外環境已經絕跡了。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西遊記》中的鰣魚“彩蛋”

現實中,鰣魚在長江流域才有,而《西遊記》裡它竟然跑到了陝西的涇河去了,這肯定是子虛烏有的虛構。只有想到鰣魚的兩大特點,才能明白小說設計“鰣魚軍師”的真實用意。

其一,鰣魚是一種非常“守時”的魚。

其二,鰣魚是隱士的象徵,和著名隱士嚴子陵有著密切關係。

不難看出,第一點和故事的關聯很緊密,鰣魚這個本該最守時的魚先破壞了規矩,他挑唆涇河龍王錯開時辰,減少雨量。守時,是龍王的職責所在,可惜他把這個“天條”當成了兒戲,故而引來殺身之禍。

原來,看似突兀出現的“鰣魚軍師”其實是用來呼應"守時”這個概念的。

西遊記裡給龍王出主意的“鰣魚軍師”,這種美味我們再也吃不到了

鰣魚的第二個特點在故事中隱藏得可是相當之深。

我們先來想想鰣魚最“恨”的人是誰?

——對,肯定是嚴子陵。世上的人連皇帝都敬重嚴子陵,可嚴子陵卻有個仇家就是“鰣魚”,他老人家隱居倒是自得其樂了,可被他釣的鰣魚倒黴了呀!推而廣之,鰣魚最大的“仇人”就是隱士,賢人一旦隱居就意味著成了“鰣魚”的冤家對頭。這當然是個笑話,可確實被《西遊記》借題發揮了。

《西遊記》裡的漁夫張稍正是一位隱居的漁人,跟嚴子陵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在跟隱士這樣的冤家的“鬥爭”中,鰣魚軍師一直衝在“最前線”,只可惜他出的主意實在不怎麼樣,不但沒擺脫自己被隱士垂釣的命運,還把主公涇河龍王的性命給送了。

原來,鰣魚的出現正是為了呼應前面情節中漁人的隱士身份,這也算是《西遊記》中一個好玩的“彩蛋”吧,小說也是以這種巧妙的方式向隱者致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