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古文,學寫作文:自古痴兒多奇志,先來看看王冕的故事

誦讀古文,學寫作文:自古痴兒多奇志,先來看看王冕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孩子因為家裡窮,只念了三年書,就去給人家放牛。他一邊放牛,一邊找書來讀。

  一個夏天的傍晚,他在湖邊放牛。忽然下了一陣大雨。大雨過後,夕陽照得滿湖生輝。湖裡的荷花更鮮豔了,花瓣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他看得出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畫下來,那多好啊!

  他用平時節省下來的錢買了紙、筆和顏料,每天把牛趕到湖邊吃草後,就專心地畫起來。開始怎麼也畫不好,可是他不灰心。

他仔細觀察荷葉和荷花的形狀,觀察清晨傍晚、雨前雨後荷花的變化。他天天跟荷花在一起,把荷花當成了好朋友。這樣練習畫了很長時間,那紙上的荷花就像剛從湖裡採來的一樣。

是不是很熟悉啊!這是我們曾經學習過的一篇課文《王冕學畫》。

王冕(1310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

誦讀古文,學寫作文:自古痴兒多奇志,先來看看王冕的故事

今天學習的古文呢,也是關於王冕的故事,選自《元史·王冕傳》。

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láng)琅達旦。

【註釋】

牧:放牧。

竊:偷偷地,暗中。

輒:總是(常常)、就。

或:有人;有的人

蹊田:踐踏田地,指踩壞了莊稼

撻:鞭打。

曷:通“何”,為什麼。

去:(古今異義)古義:離開,離去。今義:到……去。

潛:暗暗地、悄悄地。

執策:拿著書卷。

旦:早晨,天亮。

【譯文】

王冕,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叫他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唸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牛來責罵他們家的牛踐踏田地,踩壞了莊稼。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事情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裡。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藉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是因為他小時候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誦讀古文,學寫作文:自古痴兒多奇志,先來看看王冕的故事

再來看這篇小古文:

王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láng)琅達旦。

很明顯,這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

王冕(人物),幼貧(背景)。父使牧牛(起因),竊入學舍(地點),聽諸生誦書(幹什麼1);聽已,輒(zhé)默記(幹什麼2)。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者(經過)。父怒(神態),撻(動作)之,已而復如初(結果1)。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語言)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láng)琅達旦(結果2,補充敘述)。

破解寫人敘事的小秘密:

人物介紹,適當添加背景,敘事中的背景更有代入感。

敘事六要素不可少: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想要具體又生動,恰當描寫很有效: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用神態和動作描寫父親很生氣,打他,好一個嚴父,古代的家庭教育很簡單粗暴,“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描寫王冕父親的時候,不適合添加語言描寫,一“”一“”立刻讓讀者腦海裡浮現:王冕把牛弄丟了,有人拉著牛來他家告狀,王冕父親大怒,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也讓我們不禁聯想起小時候犯錯誤挨批被打的情境,這就是描寫的力量。

但描寫王冕母親的時候,再用神態動作,略顯重複,而且也不太符合人物形象,比如:“母亦怒,同撻之”。那小王冕就太慘了,男女雙打,準筍炒肉,肯定吃不消啊!原文是,母曰:“兒痴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

你看,語言描寫,一句話的事兒!正是這麼一句話,慈母情深的形象躍然紙上。還是知子莫若母啊!

可見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用不同的描寫方法。

有時候一件事說完了,還可以在結尾處用三兩句話或一小段話對前邊說的人或事作一些簡單的補充交代。這讓故事情節更完整,內容更豐富。

你學會了嗎?

誦讀古文,學寫作文:自古痴兒多奇志,先來看看王冕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