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

中国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

文明引导员正在地铁内引导乘客有序排队安检。图片由首都文明办提供

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邰思聪、魏梦佳)乱丢烟头、纸屑、塑料袋等废弃物;从楼上往下抛掷物品;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今后,在北京,这些不文明行为将受到法律限制,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也将受到处罚。

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预示着从今年6月1日起,中国首都,这座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将严格整治随地吐痰、采挖公园植物等不文明行为。违反相关规定的个人和单位,将被追究责任。

“大家都反感不文明行为,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立法就是要向这些行为说‘不’,让大家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认为,条例的出台是北京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全社会意义重大。

条例还规定了多项文明行为规范,例如,支持和鼓励见义勇为、参加抢险救灾救人、依法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等。

中国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

文明引导员正在公园为游客宣传文明游园。图片由首都文明办提供

文明行为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外在表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抓好“弘德立法”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一系列文件也要求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

近年来,中国多地陆续出台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有不少地方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列入立法计划。例如《沈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通过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重点治理上述不文明行为。

北京作为首都,更需要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断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正斌说,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共拥有5个全国文明城区和4个提名城区,还有55个全国文明村镇,208个全国文明单位以及5000多个首都文明社区、单位。

作为北京市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北京市2019年增列的立法项目。同时,作为小切口立法的重要代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广泛听取民意,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的认可。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王荣梅介绍,法规起草前即在全市开展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网上共有2200万人次点击,完成问卷141余万人,线下入户采集市民意见6400份。同时,还通过北京市四级人大代表联动机制收回问卷10751份。

在吸纳市民的调查结果后,市民最反对的多项行为,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快递外卖乱穿行、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被直接写入法条。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是对各领域不文明行为的集合与梳理,相应的处罚标准可参考原有的法律法规。”马一德说,此次条例的出台为治理不文明行为提供更多法治保障。

中国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为”

文明引导员正在公园内劝导小朋友勿在湖中捞鱼。图片由首都文明办提供

根据最新出台的条例,采挖景区植物、攀折花木,损坏草坪、树木的不文明行为,执法部门可依据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绿化条例》,对损害绿化成果及绿化设施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较轻的,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大伟表示,现在市民对不文明行为的关注更多了,环保意识也更强了。但从长远来看,杜绝不文明行为还是要靠社会共治,有赖于公民整体文明素养的提升。

北京市自2001年起就拥有一支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目前已发展到约9000人。他们的工作内容,从过去仅劝导乘客自觉排队等候,延伸到精神文明宣传、排队乘车引导、交通文明协管等内容,为城市文明行为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首都文明办主任滕盛萍表示,此次条例也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的培训、管理、保障等具体办法。同时,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文明行为信息进行记录,以此激励人们争做文明行为表率。

滕盛萍透露,下一步,北京还将综合运用执法检查、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让条例“长出牙齿、长出筋骨、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