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為”

中國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為”

文明引導員正在地鐵內引導乘客有序排隊安檢。圖片由首都文明辦提供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邰思聰、魏夢佳)亂丟菸頭、紙屑、塑料袋等廢棄物;從樓上往下拋擲物品;隨意傾倒生活垃圾,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今後,在北京,這些不文明行為將受到法律限制,不文明行為的當事人也將受到處罰。

4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這預示著從今年6月1日起,中國首都,這座人口超過2100萬的超大城市,將嚴格整治隨地吐痰、採挖公園植物等不文明行為。違反相關規定的個人和單位,將被追究責任。

“大家都反感不文明行為,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立法就是要向這些行為說‘不’,讓大家清楚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馬一德認為,條例的出臺是北京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全社會意義重大。

條例還規定了多項文明行為規範,例如,支持和鼓勵見義勇為、參加搶險救災救人、依法制止違法犯罪行為等。

中國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為”

文明引導員正在公園為遊客宣傳文明遊園。圖片由首都文明辦提供

文明行為是個人素養的體現,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外在表現。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抓好“弘德立法”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一系列文件也要求加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立法,把一些基本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

近年來,中國多地陸續出臺了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也有不少地方將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列入立法計劃。例如《瀋陽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於5月1日起施行,通過把一些基本道德規範轉化為法律規範,重點治理上述不文明行為。

北京作為首都,更需要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不斷提升首都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

北京市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正斌說,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精神文明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北京市共擁有5個全國文明城區和4個提名城區,還有55個全國文明村鎮,208個全國文明單位以及5000多個首都文明社區、單位。

作為北京市第一部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是北京市2019年增列的立法項目。同時,作為小切口立法的重要代表,《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廣泛聽取民意,得到了廣大市民群眾的認可。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主任王榮梅介紹,法規起草前即在全市開展了線上線下問卷調查,網上共有2200萬人次點擊,完成問卷141餘萬人,線下入戶採集市民意見6400份。同時,還通過北京市四級人大代表聯動機制收回問卷10751份。

在吸納市民的調查結果後,市民最反對的多項行為,例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空拋物、快遞外賣亂穿行、共享單車亂停放等問題被直接寫入法條。

“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是對各領域不文明行為的集合與梳理,相應的處罰標準可參考原有的法律法規。”馬一德說,此次條例的出臺為治理不文明行為提供更多法治保障。

中國首都首次立法治理“不文明行為”

文明引導員正在公園內勸導小朋友勿在湖中撈魚。圖片由首都文明辦提供

根據最新出臺的條例,採挖景區植物、攀折花木,損壞草坪、樹木的不文明行為,執法部門可依據最新修訂的《北京市綠化條例》,對損害綠化成果及綠化設施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情節較輕的,處20元以上5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大偉表示,現在市民對不文明行為的關注更多了,環保意識也更強了。但從長遠來看,杜絕不文明行為還是要靠社會共治,有賴於公民整體文明素養的提升。

北京市自2001年起就擁有一支公共文明引導員隊伍,目前已發展到約9000人。他們的工作內容,從過去僅勸導乘客自覺排隊等候,延伸到精神文明宣傳、排隊乘車引導、交通文明協管等內容,為城市文明行為發揮著示範帶動作用。

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表示,此次條例也明確提出要制定公共文明引導員隊伍的培訓、管理、保障等具體辦法。同時,對見義勇為、志願服務、慈善公益等文明行為信息進行記錄,以此激勵人們爭做文明行為表率。

滕盛萍透露,下一步,北京還將綜合運用執法檢查、代表視察等多種形式,全面瞭解條例貫徹執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進行整改,讓條例“長出牙齒、長出筋骨、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