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前些日子,央視推出了我的作品《回家的路有多遙遠》,文中以浪漫主義思想,劃一葉小舟從長江第一城宜賓回永新。

在現實生活看來,這幾乎不能成行。且不說山高路陡,急流險灘,中間還有宜昌三峽大壩相隔,即使到九江要逆贛江而上,又溯永新禾水河,無疑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過年回家豈能在路上擔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遙想當年,詩人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 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

詩中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想感慨最多還是重獲自由的喜悅。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交通發達,在中國境內無論多遠,在航空客運發達的今天,朝發夕至成為一種可能。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一個大項目折騰到最後,一年一度的春節已是屈指可數,回家團圓成為中國春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力量似乎無法阻斷,遊子歸心似箭。

成貴高鐵宜賓到成都段的一直沒有開通,從成都折返吉安,路上擔擱時程太長。只能選擇重慶,可惜渝長廈高鐵長贛線遲遲沒有動靜,最近聽說還在可研階段。重慶江北機場直飛井岡山是佳的方案。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行程前,向公司報上回家的路線,總經辦文員買好回家的機票,不久我收到機票的信息。

說到回家,忙一年,我連件像樣的新衣沒有,確實應該到市區買一個像樣的衣物,來烘托新年喜慶。

我平時由於工作的關係,駐項目現場,下工地是家常便飯,因此衣物總有一些油汙,難以洗乾淨。再加我不修邊幅,認為內在修養比外表更重要,所以著重在修為上。

物價飛漲高過工資 ,挑來挑去,不知買什麼好,平時都是老婆定調買什麼。最後咬咬牙,摸摸身上帶有體溫的人民幣,還是選擇買一套。

翌日清晨,為了能趕上航班,還是早早從宜賓出門去重慶江北機場。怕因為現在天氣變化無常,時有大霧,上次去峨眉山登金頂,進宜賓高速收費站口的女孩說到重慶的封路。為了不耽誤行程,還是早早出門,把路上擔擱影響行程的時間風險降到最低。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經過五個小時的車程,終於到達了重慶江北機場。似乎離起飛還有三個小時,去外面轉悠又提著行李有諸多不便。老老實實待在機場大廳。去找一個吃飯的地方,順便給手機充電,保證通訊一路暢通,不給家人擔心。

飯飽電足後,取了登機牌,過了安檢,直去登機口,這次是商務艙,免了排隊的困惱,可能是買機票較遲,這架航次沒有經濟艙的緣故。

登機不久後,飛機關閉艙門,空姐演示了乘客在飛機遭遇危險的保護設備的啟用方法和逃生技能。演示完畢,飛機開始滑行至起飛地點,再次播報要求關閉一切影響航行通訊器材設備。

飛機開始急速滑行,機翼快要散架似的,振幅隨之加大,機艙內全是發動機引擎的轟鳴聲, 短短几十秒就騰空而起。離窗外的地平線越來越遠,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城市、村莊、山脈、河流盡收眼底。

不一會兒俯衝上雲端,萬米高空,碧空如洗,藍天白雲的美景近距離欣賞,似乎別有一番風貌,如臨仙境。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夕陽西下,放出萬丈光芒。飛機開始降落了,在朦朧夜色裡,還能清晰看見羅霄明珠山脈輪廓,若隱若現。我知道我快到家了。

當著陸的瞬間,我緩緩走出機場。廣場卻沒有路燈。落差的心情如井岡山到永新的車程一樣。沒有機場大巴,四周黑漆漆,辨不清方位,哪是回永新的方向?

一個人還提著行李,實在沒轍,打了輛滴滴。上高速還遭遇前面7輛車連環相撞,一路走走停停,下了高速,穿越了縣城,再行駛在鄉村的羊腸小道上,終於到了村口。

其實每一次回去,我基本挑晚上進村。這是為何呢?因為我在外面沒有混好,沒有買房、沒有買車、更沒有經商,不能風風光光回到家鄉。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只能夜間偷偷進村,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裡寫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為了避免這種的尷尬場面,夜間回來,迎接我的只有柴門的犬吠,以及爸媽給我準備的熱飯熱菜。

次日中午,我來到了祖屋,我在這屋裡出生、同時也在這屋裡結婚。記憶中最深刻的還結婚時行冠禮。永新老家俗稱“烘號”,結婚之時,父親告之我,我是克字輩,可以自己取單個字。我說我今後想創業,就叫克業,意思是克服創業的所有困難。可時到今日,業也沒有創半點。

想起春秋時期勾踐有臥薪嚐膽之志,東漢末年劉玄德在荊州劉表客居有髀肉復生之哭。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每每進祖屋看到貼在高堂左側寫有“父命、族贈冠字、克業、長子衛文”那種紅紙,心頭有千斤之重。字寫的剛勁有力,題筆之人是段建桂,同時他也是主持司儀之人。紅紙的質量也不錯,甚至超越書寫保存最好的宣紙。

多少年來,依舊如新,絲毫沒有半點褪色,熠熠生輝 似乎告訴我不要輕意放下當初的立下的誓言,只有一往如前,初心不改,始不垂翅,才能終能奮翼。

每次回家,來祖屋就像給自己上一堂人生哲理課,回想自己從伯父手中接過這個冠禮號,神聖莊重,不曾有一日懈怠。回家不止是親情延續,對鄉土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還有對人生未來的思考。回家短暫的團聚之後,便是又一次遠行的開始。


常回家看看——獻給外出的打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