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笑晚: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今天是父亲节,一大早就发现豆豆精心给我准备的礼物,甚是开心。

高兴、欣慰的同时,也让我思绪万千。从之前的“甩手爸爸”,到现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我,算是我人生经历的不小的转变。

心理学家佛洛姆曾说:"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所以在育儿路上,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一个好的引领者和旁观者。

在这个节日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位让我钦佩的父亲,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的爸爸,也被称为“人才魔术师”的蔡笑晚先生。

蔡笑晚: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他的教育理念被称为家庭教育的“孙子兵法”。从26岁起就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并以自己的传奇经历在全国走红,乃至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用一生的时间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一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精心培养家中六个子女读书成才。其中5位美国名校博士和1位硕士,个个都走上了一条精英之路。

他曾出现在央视的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和敬一丹畅谈自己的教子方法。还被鲁豫亲切地称为“博士老爹”。他说,“父亲”是他终身的事业,如果有一张名片,他一定要在正面印上:父亲。而在背面印上:

  •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现为美国

    宾西法尼亚大学

    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 次子蔡天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曾在美国高盛公司任副总裁,现在纽约经营公司;
  • 三子蔡天师,美国圣约翰大学博士,现在国内发展;
  • 四子蔡天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
  •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银行工作;
  • 小女蔡天西,18岁考取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蔡笑晚: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看着一家英才,估计很多人会猜,他们肯定拥有着显赫的家世。但其实,中学前,蔡笑晚的孩子们一直都生活在浙江的农村。而在20世纪70年代,还普遍流行着“读书无用论“。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成果?

蔡笑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少人称我的孩子们是天才,但是我心里清楚,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非智力因素,如信念、意志、视野、道德、健康、自信等。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关键在此。”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蔡家并不宽裕。当时一家人还在农村,挤在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楼下是店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环境是艰苦的,但氛围却是温暖的。

为了让孩子们有健康的体魄,蔡笑晚和妻子省吃俭用,经常给孩子们买新鲜的海鲜,让孩子们补充营养。没有运动设施,他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能当床。放学回家后,孩子们总要酣畅淋漓地杀上几局。

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外语,每天早晨,他会拉起二胡,用悠扬的音乐叫孩子们起床。之后会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

为了能让孩子们从阅读中汲取影响,小时候他就经常读书、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即使在孩子们学习紧张的时候,也鼓励孩子多看一些课外书籍,开拓思维和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专心学习,他先做好了带头作用,晚上全家人都会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这已经成为晚饭后雷打不动的习惯。

为了让孩子们有自立能力,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蔡笑晚在教育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项任务——在陌生的地方让孩子带路。由此也悟出一条真理:人生的路,本来就是从不会中走出来的。

为了让孩子们德才兼备,对孩子的培养先从“孝”字入手,他认为,“德”是比百万家财更有价值的物价之宝。

30多年前,蔡笑晚就在家里开起了“银行”,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家庭存折”,孩子们谁表现好,就给谁存上钱。钱虽然不多,却让孩子们很有成就感。老大蔡天文3岁时,就嚷嚷着要去上学,蔡笑晚说:“如果你的‘家庭存折’上存够50块钱,就送你去上学。”有了目标后,小天文格外努力,不到5岁就攒到了50元。听说哥哥要去上学了,4岁的老二蔡天武也吵着要跟哥哥一起去。于是在当时的学校里,就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哥哥在教室里听课,弟弟站在教室的窗外旁听。

蔡笑晚: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承认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进步,并给予孩子及时和积极的鼓励,能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向着更好的方向迈进。弗洛伊德曾说过:“受到父母无限宠爱的人,一生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把“父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蔡笑晚的孩子们,就是在爱的包围中,不断走向强大的。蔡笑晚常把“做父亲是我一生的事业”这句话挂在嘴边,眼下,看着儿女们个个事业有成,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蔡笑晚真的是笑在了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