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從1885年10月,德國人卡爾·本茨(1844~1929)成功研製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到現在,已經130多年了,每一次的汽車技術實現質的突破,都與發動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在環保主義盛行的當下,汽車的發展目前看來必然是要往純電動化的方向走的。雖然從第一輛電動車的問世到現在已經過去90多個年頭,但電池技術仍然沒有什麼太大的發展。若我國汽車產業要實現對國外汽車的“彎道超車”,新能源汽車時代,正是最好的機會。

如果說在燃油車時代,自主品牌因核心技術未能突破導致發展緩慢,那麼在新能源汽車這條全新賽道上,中國車企們則繞過了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技術封鎖,與歐美日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存在著換道超車的可能。

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非常重視,並且已經把發展新能源汽車寫進《中國製造2025》。眾所周知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環境治理迫在眉睫。同時,儘管中國地大物博,但石油對外依存度仍高達70%,是世界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如果中國在交通領域能實現全面電動化,對石油外依存度將大大降低,這對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戰略安全。

而另一方面,我國在新興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發展和投入,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這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最終都會以電的形式供人們生活使用,其次就是我國煤炭儲量極高,而這些煤炭將成為火力發電的能源,為實現能源自給打下基礎。

燃油車時代,作為追趕者的中國汽車工業與那些擁有百年造車歷史,積累大量核心技術的汽車強國相比顯得不堪一擊。例如,全球主流變速箱市場幾乎被來自德國和日本的企業壟斷。

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燃油汽車最為核心的發動機被剔除,這幾乎表示著,汽車產業重新洗牌,發動機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新材料電池技術將決定著新能源汽車的優勢。

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據瞭解,2018年中國鋰電產業鏈市場規模突破3200億元,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92.5GWh,同比增長了45.8%。其中,寧德時代的裝機量為23.54GWh,拿下25.4%的市佔率,位居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一,這讓中國在這新一輪的競賽中取得了領先。

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目前市場上的電動車在開發路徑上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油改電”和全新電動平臺。前者包括市面上諸多基於燃油車型拓展而來的插電混動和純電動車型;後者則以特斯拉、大眾的MEB平臺為代表。 某種意義上油改電是一種畸形的產物,是對成本、技術的一種妥協,將來必然會遭到淘汰。而國內很多車企都已經,或正在開發純電動車平臺如吉利、蔚來、廣汽、長城等都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國產汽車難道真的就不如國外大品牌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看未必

所以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機遇期,我國汽車產業必須也必將抓住機會迎頭直上,完成對外國車企的歷史性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