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提起陶淵明,我們最先聯想到的可能是隱逸詩人之宗,中國歷史上首位田園詩人,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淡泊名利的情懷,但是這種淡薄名利的情懷也許又是出於對現世的無奈,被迫做出的選擇吧。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陶淵明畫像

陶淵明出生在東晉末年到南朝宋這個時期。這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黑暗的時代,在這個混亂的世道中,讓當時很多文人墨客,為了躲避亂世的糾紛,把精力放在了老莊學說的研習之中,用一種虛無縹緲的追求,來撫慰自己在現實中屢受創傷的心靈。

而陶淵明是一個例外,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告訴當時逃避現實的世人們,現實的世界才是最美好的世界,從他寫下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幽蘭生前情,含薰待清風。”都可以看出,他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他的地位不比李白,蘇軾等大文豪低。而陶淵明更受推崇的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陶淵明也算是出身名門,他的祖上是東晉時期的大司馬陶侃,祖父曾任職太守,不過到了陶淵明這一代,陶家的家境已然沒落了,在陶淵明的父親去世之後,家道衰落,幼年時期的陶淵明生活的非常清貧的。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東晉時期的社會風貌

但是這並沒有讓陶淵明羨慕士紳,官僚們的奢華生活,反而從小就嚮往山野田園生活,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陶淵明從小便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在魏晉時期,也是老莊思想最為盛行的一個年代,陶淵明也深受道家思想的薰陶,而道家思想倡導的是順其自然,清靜無為,這或許對之後的陶淵明選擇隱居的田園生活,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可惜嚮往田園生活的陶淵明,也不得不被俗世所困擾,他為了謀生也只能入仕為官,但是由於東晉時期的門閥制度,統治階層互相傾軋,出生於沒落官宦家庭的陶淵明,根本就不可能在官場上有所作為,甚至是實現更加遠大的理想抱負。

陶淵明入仕時已經29歲了,他先後擔任的都是如江州祭酒一類的小官,他投奔了劉裕,此時的劉裕,擔任鎮軍將軍,不過在追隨劉裕之後,陶淵明更是深切的感受到了心中的矛盾。他心裡也想在官場上一展宏圖,可是另一方面卻仍然嚮往著田園生活,劉裕稱帝之後,不但沒有改變世道,政治一樣的黑暗,陶淵明身邊的很多朋友也因為獲罪被殺,這才讓陶淵明突然驚醒,於是他便辭官回家,再次開始了田園生活。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陶淵明想要隱居起來,但是他始終是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所以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再次入仕去擔任彭澤令。這次當官陶淵明仍然沒能堅持太久。一天縣吏告訴陶淵明,上級的官員要下來巡查,讓陶淵明好好招待,這本是件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陶淵明一句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就此永遠的脫離了官場。

陶淵明是一個脫離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在魏晉時期,有人服用五石散麻痺自己,而陶淵明則用美酒來麻痺自己,陶淵明徹底的過上了歸隱田園的生活,這時他已經41歲了,在這段時間裡他也的確享受了一段長達三四年頗有樂趣的田園生活。但是在不久之後一場大火,將其所有家財全部燒燬,自此之後陶淵明便只能在親朋好友的接濟之下生活。從他晚年的詩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中,我們更是能看到陶淵明處境的艱難,經常忍飢挨餓,貧病交加,最後直到淡然離世。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晚年的陶淵明生活也遭遇了困境

陶淵明的入仕和隱退中,我們總會習慣性的結合東晉時期的社會環境,來考慮左右陶淵明做出抉擇的因素,當時的很多社會名士,也通過隱居的方式來逃避現狀。而影響陶淵明的不只是外來的因素,還有一些內因的影響,陶淵明受到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薰陶,這也導致了他在選擇入仕和進行田園隱居時的矛盾。

我們看陶淵明一生之中,入仕到隱退經歷,也能得到一些線索,陶淵明一直在追求心靈上的慰藉和自由,尋求一種閒適優雅的田園隱居生活,而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謀權篡位,戰亂不斷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也很容易促使名士的隱退行為,所以東晉文人們,很多人都十分的羨慕隱居生活,這其實也是有一種逃脫亂世迫害的自保心理。

陶淵明的幾次入仕,在他的詩作中也說得很清楚,只是因為生計所迫,不得不入仕為官,賺取維持生活的薪俸,如果不是為了生活他根本就不願意入仕為官,甚至更不願意去違心的奉迎上司,和官宦階級同流合汙。也正是在這種十分矛盾的心理之中,陶淵明最終還是選擇了辭官隱退。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陶淵明最終選擇了歸隱田園的生活

我們回看陶淵明留下的詩作,在其中我們既能感受到陶淵明嚮往田園生活的心情,也能看到他希望實現抱負,以求名垂青史的願望。但是這兩者之間是矛盾,所以最後化生出了一種超脫的順其自然的理想。我們今天談來,總是會把隱士這個群體捧得非常高,認為他們是超脫了人類社會的一個群體,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任何群體,是無法脫離現實社會單獨存在的,隱士的本質仍然是人,而作為一個人,則難以從自我矛盾中得到解脫的。

所以即便我們來看陶淵明,他始終沒有逃脫生存,名利的雙重矛盾,為了生存,不得不入世,而入世了,不追逐名利,不奉承上司,只會把自己逼入死衚衕,所以陶淵明也一次次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因此追求精神上的超脫,或者是滿足於物質生活的需求,事實上都無法徹底解決陶淵明所面對的問題。而這就產生了另外一種看似消極的處世態度,那就是順其自然的應對之策。“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身體會消失,精神也會幻滅,而千百年之後,留下來的只剩下一個空名。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陶淵明追尋精神上的超脫,這也是一種尋求出路的選擇

陶淵明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也逐漸成熟,從世俗化,理想化的追求,超脫到了精神世界的追求。所以陶淵明的狀態到最後,我們可以理解為對於世俗生活,對於名利的拋棄。而同時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陶淵明所處的時代,不是東晉時期的那個亂世,而是唐宋時期的盛世階段,在那個適合名士,名臣生存的時代,那麼陶淵明或許將會經歷一段輝煌的官宦仕途。到了年老辭官歸鄉,買幾畝良田,蓋幾間草舍,在那裡去安放自己的心靈。

但是他生在東晉時期,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時局之下,陶淵明這一類人,只能選擇逃離他不可能逃離的這個社會,這也就造成了陶淵明鬱鬱而終的悲劇結局。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我們這些生活在世俗世界裡的人,誰的心裡又不羨慕,不向往陶淵明呢?不過又有幾個人在經歷了世俗的磨礪之後,在飽受生活中各種挫折的考驗後,又能真正像陶淵明這樣能放得下呢?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隱居之處便是心中的桃花源

陶淵明順應自然,追尋本性,桃花源在他的心中

陶淵明也正是在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放下了,徹底的歸隱田園,迴歸到順應自然的本性之中,去尋求自己人生最初的理想。悠然見南山,或許未見南山,只有那幾畝薄田,幾間草舍,採菊東籬下,這種詩意的田園生活,讓陶淵明在悠然隱居之處,尋找到了他心中真正的桃花源。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文章原創轉載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