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藥師琉璃佛,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佛教自漢朝末年傳入我國,我國的佛教思想可以看作是如來藏法性思想一系,事實上如來藏思想相當複雜。

漢傳佛教的大部分宗派都是以如來藏思想立宗的,因此歷代的高僧在談及如來藏思想的時候都較為含混。

但是如來藏思想並非是不能討論的,《楞伽經》作為如來藏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大乘經藏中較為重要的一本著作。

我們可以從《楞伽經》提及乃至引用的部分經藏去窺探如來藏思想在佛教發展歷程上的演變過程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白馬西行,釋迦入夢來

如來藏是“後期大乘”的術語,關於它的定義是相當繁雜的,但是基本上公認的解釋是這樣的。

“如來”指的是“圓滿的覺悟者”,而“藏”就是胎藏的意思。

如來藏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來在眾生位如同胎藏,雖然沒有到達如來果位,但如來的智慧德相已經具足。”

如來藏實際上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共法,龍樹菩薩時期的早期大乘思想並沒有提到如來藏思想與佛性思想,這是後期大乘佛教在逐步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歐陽竟無老居士

實際上在藏傳佛教和印度佛教中,如來藏思想也不是獨立在中觀思想和唯識思想之外的,在中國本土的佛教中,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更是將如來藏思想作為根本的思想來源。

早在20世紀末期,中日之間的佛學家就關於如來藏問題作過一次大辯論,首先對如來藏思想提出質疑的是日本學者舟橋一哉,他質疑的是大乘基本經藏《大乘起信論》的可信度。

這一質疑很快在中國內地的佛學界引起巨大震動,並且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太虛大師法相

支那內學院的歐陽竟無老先生認為《大乘起信論》代表的是中國“本土化”以後的如來藏思想,他們是站在唯識的清淨種子的角度來看待如來藏思想的。

唯識體系之下真如與正智是互相分離的,智和如並不是同一個物體。

武昌佛學院的太虛大師則認為《大乘起信論》是智如合一的有為真如,中國大乘佛教的如來藏思想與印度的如來藏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印順大師後面專門做了著述,認為如來藏思想是梵化之後具有神我色彩的不了義,《大乘起信論》所論述的如來藏是真常唯心大乘思想。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思想

關於如來藏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過,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還是對於日本佛教界普遍認同的“本覺”思想作了相當激烈的批判。

他們認為天台、華嚴、唯識、禪宗等宗派的學說是有違佛意的,這些都是佛教早期嚴厲批判的“梵我一體”的沙門思潮。

當然,他們認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思想的說法是相當偏激的,如果如來藏思想被認定為“非佛說”,那麼整個漢傳佛教的理論體系就要崩塌,這是相當嚴峻的事情。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為此我們要理清一下如來藏思想的緣起,本文將從《楞伽經》入手去梳理一下如來藏思想的發展歷程

《楞伽中》提到的如來藏思想經典有四種:《縛象經》、《勝鬘經》、《大雲經》、《央崛摩羅經》(或《央掘魔羅經》)。

《央掘魔羅經》是佛陀說法中期的一部經書,這本經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思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

在這本經書中已經初見大乘的影子,如來藏指的是眾生本淨的心性,客塵所染故而未能成佛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央掘魔羅經》主張的偏空者與有我者這兩種人都是顛倒妄見。

解脫實在不空,如來也不空,只因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蔽,故說名空。解脫只是一乘,大乘優於二乘。

而《勝鬘經》的集結是在佛滅後200年左右,這本經書更進一步地說明了眾生與佛陀兩者都具備如來藏,也就是所謂的“自行清淨心”

這本經典提出的解脫之法與《央掘魔羅經》略微不同,它指出的解脫之道是由“空如來藏智”到達“不空如來藏智”。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如來藏在《勝鬘經》中包含這兩種智慧,也就是“空如來藏智”和“不空如來藏智”。

這本經書指出了如來的智慧是無盡的佛法,並且強調了“究竟一乘”和“願力”的作用

繼承《勝鬘經》思想的是《不增不減經》,這部經書並未被《楞伽經》引用,但是它出現在如來藏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寶性論》裡面。

《不增不減經》進一步強調了眾生界就是如來藏,這一名詞與法身是同等概念如來法身也即眾生界不增不減,不生不滅。而法界一詞在此經中與如來智慧境界、法身、第一義諦等詞是同位格的。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所有的這些詞彙都表示同一個意思:如來法身為煩惱所纏,故而名之為眾生。

眾生厭棄世間之苦而修菩提行之時,即為菩薩。眾生離一切煩惱,稱願歸往彼岸清淨法土之時,即名為如來。

所謂眾生、菩薩、如來,實為共處一界《如來藏經》則通過九種譬喻,不厭其煩地說明“在纏如來藏”“清淨如來藏”之間的關係,到此經之時如來藏思想已經基本成型。

《涅槃經》、《楞伽經》、《密嚴經》三經可以說是如來藏思想的集大成者。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涅槃經》首先提出佛身是“常”的思想,這一思想把佛的身體和法界這一概念聯繫到了一起

在《涅槃經》的世界裡,涅槃是永恆存在的,如金剛一般堅固不壞,而法身不是斷滅的空無,具有“常、樂、我、淨”四大功德。

《涅槃經》從兩個角度率先提出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個思想,從此以後這一思想為中國佛教主流所接受。

“一闡提也能成佛”的思想深入人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為了耳熟能詳的熟語。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楞伽經》和《密嚴經》則是站在實修實證的角度展開的,到這裡可以說如來藏思想已經基本為佛教界所接受了。

《楞嚴經》提出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概念分別展開論述瞭如來藏思想,它繼承了《如來興顯經》“一心”的思想,把眾生和佛陀之間的獨立統一了起來。

它的辯證角度是站在“心識”和“智識”兩個層次的,將二者統一為了《不增不減經》中“法界即眾生界”的思想。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具足圓滿,功德無量

《楞伽經》和《密嚴經》是如來藏思想的一個新高度,它們不僅統一瞭如來藏理論和大乘瑜伽行派的體系,形成了更為完整的如來藏思想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它們貫徹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將哲學理論與哲學實踐相結合,使得如來藏思想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

從《央崛摩羅經》的源頭到《楞伽經》和《密嚴經》的完備理論體系和實修體系,如來藏思想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最終成為了中國內地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

日本佛學家否定《大乘起信論》,從上個世紀的大爭論看如來藏緣起

實修實證,早登佛國;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