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5月29日,离婚冷静期法案通过了,随即引发大规模热议。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离婚冷静期”:简单来说,一对夫妻想要离婚,需要先去登记,登记过后有一个强制性的30天冷静期,在此期间内,任何一方反悔了都可以到登记处撤回离婚申请。而30天冷静期过后,会进入下一个30天,在该30天内,需要夫妻双方本人共同到场办理离婚,超出时间范围则无法离婚,需要再次登记,然后又进入冷静期……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30天又30天,循环往复,我想起《无间道》的台词,“三年又三年,我当卧底都快十年了”。

两人过不下去了,想要离个婚,为什么还要强迫人家冷静?为了挽救国人摇摇欲坠的婚姻,立法专家真是操碎了心。

和朋友聊天说起“离婚冷静期”,她说:“我见过身边有不少冲动结婚结果悔不当初的,但从来没见过离婚了后悔的。”

朋友的话点出婚姻的残酷现实。

钱钟书早就在《围城》里告诉我们,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大家对“离婚冷静期”反应激烈,又一次证实了钱钟书的话,上了岸结了婚的人,或许都跃跃欲试想要逃离婚姻。


一段婚姻,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出现在婚礼上。

热带小岛、豪华酒店、丰盈草地,布满了鲜花气球,亲朋好友入座,在主持人激昂的台词中,父母殷切的目光下,新郎新娘缓缓走到台上,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交换婚戒,对望凝视,烙下一个深深的吻……

这通常也是大部分爱情片、言情小说的结尾,至此之后,新人们的婚姻生活,按下不表。

为什么王子和公主结婚之后,作者就不继续写下去了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对这个问题产生过疑惑,当我们长大后,开始深究儿时童话,看爱情片时也会思考,新人们结婚后为什么就从浪漫故事里消失了?

逐渐有了些人生阅历后,我终于明白,婚礼过后,步入真正的婚姻生活,围绕着王子公主的变成了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爱情至上不得不让步于现实主义。

公主脱下白纱、摘下皇冠,开始面对婆婆的亲切催生、怀孕后肚子上布满的妊娠纹、肉眼可见垮掉的原本饱满的脸蛋,宝宝半夜哭了公主踹着王子起床冲奶粉换尿布,孩子长大后要为上学抢学区房……

这时候,他们再也不能称之为王子公主,变成了大街上每一位肩负着家庭压力、风尘仆仆赶路的平凡人。在面对现实之后,普通人即使想要过上平凡的婚姻生活,也需要竭尽全力。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如果这还不够具象,去年寡姐的热门电影《婚姻故事》可以推你一把。

一对在离婚关头的夫妻,回顾这段婚姻,发现彼此从最初的深深相爱、温柔相待,逐渐由爱生恨,直至撕开了维持多年的体面,用最恶毒的话语攻击对方。

我们原来明明爱得那么认真,为什么后来相互怨恨、恨不得明天醒来就发现对方已经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婚姻故事》里的男女主都是知识分子,最后大家终于冷静下来,和平离婚。

你看,一对夫妻走到离婚这一步,一定是已经无法相爱了,或者说,爱意早就被现实、被争吵、被理念不合磨灭了,我很确定,往后余生,清贫也好、荣华也好,都跟你不再有关系。如果需要冷静,那也应该是在我们有离婚自由的前提下冷静,而不是已经决定离婚却被强制冷静30天。

如果说《婚姻故事》还能让观众在结尾看到一对离婚夫妻的温情,那么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则让人感受到婚姻中彻头彻尾的寒凉。

一对结婚5年的夫妻,丈夫出轨年轻貌美小姑娘,妻子为了复仇,伪造了一起杀妻案件,所有犯罪证据都指向丈夫。

后来丈夫悔过,妻子归来,两人继续在围观群众面前扮演恩爱夫妻,但彼此心里都清楚,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没有了爱的婚姻,只剩下利益捆绑和互相算计。

对于很多之前对婚姻还存有些许浪漫幻想观众来说,《消失的爱人》就像一盆冷水,成功把人从梦幻泡泡里拽出来。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大部分婚姻走到后期,维持它的早已不是当初海誓山盟过的爱情,而是利益、亲情、责任感、道德感或者更多不明不白的一方出轨另一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同《消失的爱人》,《致命女人》中的主人公也选择了复仇。

为了夺回尊严、为了更好的明天,决定手刃不良丈夫,观众激动得大喊:“甜甜的爱情已经不好看了,磨刀霍霍向老公才符合主流口味。”

当然,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鼓励动用武力。但仔细想想,有些事也并非难以理解:如果有一天,枕边的另一半欺骗了你、背叛了你、甚至和第三者一起祸害你,你想离婚,却被告知需夫妻双双回家冷静30天,你还能压抑自己熊熊燃烧的怒火吗?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这么多影视作品,这么多过来人,都呈现过婚姻不幸的例子,那婚姻制度的存在究竟还有没有必要?说好的一生一世一双人,难道都是假的吗?

首先,婚姻并不等于爱情。婚姻制度的发明,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给群众找个名目结合,组成家庭、生儿育女,名正言顺交配繁殖,有利于国家繁荣,便于进行人口管理。

在古时候,结婚这件事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看个画像就拜天地了。社会逐渐发展,人们有了自由恋爱的意识,才有了自主选择的婚姻。

然而,自由恋爱发展到今时今日,依然有许多婚姻是在父母的干扰之下、在门当户对的习俗下促成,许多男人找女朋友,妈妈一句“不喜欢不合适”就否定了;女人找男朋友,家人一句“没房子养不起孩子”就分手了。

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条件,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家庭条件、婆媳关系才是促成一段婚姻的充要条件。

那婚姻为什么会和爱情挂钩呢?

因为卖花的、卖戒指的、卖钻石的要找个理由把东西卖出去,给一件物品设置一个故事场景,东西才好卖。钻石只是一颗石头,本来摆在商店无人问津,当商家给它打上了“钻石如爱情,恒久远,永流传”的标签,一生只送一个人,只有为了隆重的婚礼购买才更有意义、更显珍贵,买家便会蜂拥而至。

经过商家锲而不舍的洗脑,钻石、婚姻、爱情便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再者,婚姻的本质,是契约关系。两个人经过调查对方的背景身世、一番交流交配,觉得彼此适合在一起生活,有利于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还能在对方的提携下实现阶级跃迁那就更好了,于是决定签订契约结婚。

求婚、戒指、婚礼、酒席、婚纱照,这些都是签约仪式,结婚证则是契约证明。在契约关系内,双方共事劳动、抚养孩子、共持婚内财产,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些都是指定契约动作。一旦其中一方毁约了,或者不想再继续这段关系,在双方谈好条件后,就可以结束契约。

离婚冷静期 |“既然离婚那么难,谁还敢轻易结婚?”


一段关系的促成,需要双方甚至多方同意,而关系的结束,只凭单方意愿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离婚冷静期这个法案出来后,让人瞠目咋舌,其中一方不愿意,就无法离婚,无疑把另一方的自由意志视若无物,这和封建社会的“强娶强嫁”有什么区别?

结婚、离婚、不婚,都应该是天赋人权、个人自由,别说是法律了,连父母都不应该干涉。如果这段婚姻对大家都好的话,怎么还会去离婚?心里没点数吗?

就算婚姻不等于爱情,我们仍期望和自己喜欢的人、喜欢的事物在一起,杨千嬅的《飞女正传》里有句歌词,“若与不心爱的每夜晚餐,也不知哪个故事更悲惨”,是的,孤独终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与一个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更可怕的是,法律强制规定我必须与已经嫌弃甚至厌恶的人捆绑终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