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還記得高中那會學《邊城》,語文老師讓我們給它續寫一個結局。當時,班上有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將翠翠和儺送的故事畫上了一個happy ending。我自然也不例外。其實現在回過頭來想,如果再讓現在的我做續寫,我還是會這麼做的吧。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畢竟,《邊城》的那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還是希望的成分佔得更多些。所以,再次重讀《邊城》時,我感受到更多的,不是什麼孤獨和遺憾,而是字裡行間裡迸發出的治癒人心的力量。而這,也正是我這篇書評想要給大家分享的。

01 世外桃源下的人性之美

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一個叫做茶峒的世外桃源。在這裡,有林立的吊腳樓,和一群民風淳樸的人們。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其中,以翠翠的爺爺,和儺送的父親順順,最具代表性。

  • 爺爺:腳踏實地的勞動人民

當過渡的行人看他年老,想要慷慨一些時,每每總會聽到他認真地說道:

“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要是行人還是執意要給錢,老人雖不好推脫,卻也會慷慨贈送自己掛在腰帶邊的上等草煙,求個心安理得。

  • 順順:為人仗義、豪爽的商人

因為自己的發家之路充滿艱辛,所以順順很能體諒他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每次遇到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還有遊學文墨人,作為掌管水碼頭的他,總會鼎力相助。

另外,書中還有一處寫到,雖然順順自兒子們能下水捉到鴨子後,便申明,自己以後再也不下水了。

“但下水救人呢,當作別論。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這就是順順。雖是商人,卻沒有一點唯利是圖的影子。也難怪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儺送會在“碾坊”和“渡船”之間,毫不猶豫地就遵從了內心的號召,選擇了象徵愛情的渡船。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只是,世事無常。儘管翠翠和儺送兩情相悅,儘管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是什麼惡人,但意外還是發生了。

先是天保之死,讓儺送與翠翠的爺爺有了隔閡;再是傳信人的隨便胡攪,讓爺爺對儺送的選擇白白生出了幾分誤解;最後,就是爺爺的死、儺送的離開,讓整個故事急轉而下。並且,以一種三分憂傷、七分希望的開放式結局,落下帷幕。

02 孤獨的翠翠其實並不孤獨

之所以說是三分憂傷、七分希望,是因為在我眼裡,翠翠的孤獨只是暫時的。再者,她擁有的東西,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得多。

  • 翠翠的身邊:楊馬兵、黃狗、渡船

對於翠翠來說,接受爺爺的去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她“啞著喉嚨乾號,伏在棺木上不起身”。可我們都知道,人固有一死,即便不是這時,也會是那時。

好在,在爺爺死後,沈從文給翠翠的身邊,送來了楊馬兵。一個會講故事,又細心勤快的好心人。書中說,他的陪伴,“使翠翠彷彿去了一個祖父,卻新得了一個伯父

”。

即便,這個伯父和翠翠並無血緣關係,但他的存在,確實能給翠翠帶來不少溫暖。而且,楊馬兵待翠翠的好,確實是實打實的。

書中有處寫,順順想要把翠翠接到他家,給儺送做媳婦,而楊馬兵得知這事的第一反應,是要先問過翠翠。之後,又為了和翠翠作伴,將自己的馬匹託其他人照料。

除此之外,翠翠的身邊還有那隻陪了她許多年的黃狗,和一隻能養活自己的渡船。她的生活也還在繼續,並沒有因為爺爺的離開,就按下可怕的暫停鍵。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究其背後的原因,大概是心裡有著對爺爺和儺送的牽掛吧。

  • 翠翠的心裡:爺爺、儺送

爺爺自不必說,自打翠翠出生以來,十四五年的光景裡都是爺爺陪伴在身邊。他們一起結伴拉渡船、鬥嘴、唱歌,一起將生活過得充實無比。看著翠翠一天一天長大,老人心裡既有“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欣喜,也少不了兩人終將分離的惆悵。

在書中,他曾不止一次地試探翠翠,“如果有一天爺爺不在了,你該怎麼樣?”

想必,他也是設想到了,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翠翠該有多麼的不捨與傷心吧。所以,他才說:

“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當然,完全不哭是不可能的。但翠翠也著實憑藉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天國的爺爺看到,當他不在時,自己的生活還能繼續。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除了踐行爺爺的話外,翠翠的又一心理支撐是心上人儺送。

翠翠知道,他終有一天,會駕船回到碧溪洲,來娶她這隻“渡船”。

03 坍塌的白塔修好了,那個“也許明天回來”的人終究會回來

為什麼儺送終究會回來?

原因有四個。

第一,和“白塔”這個線索有關。

在爺爺死的那晚,和茶峒風水息息相關的白塔塌了。

但在小說結尾處,那個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修好的白塔似乎就預示著,離開的儺送總有一天會回來。

第二,書中有三處都寫到,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

更為重要的,是其中有兩處,都出自他的哥哥天保死後。

第一處中,儺送因為翠翠爺爺的多番試探,對老人心有怨言,覺得自己哥哥的死就是和他有關。但當別人說,要碾坊有多好多好時,他的回答是:

“我回來時向我爹爹去說,為你向中寨人做媒,讓你得到那座碾坊吧。至於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

還有一處,中寨人不死心,又借順順之口探儺送的心意。當時,他是這樣說的:

“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過些日子再說它吧。我還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我命裡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這時候的儺送雖然沒有那麼堅決的回絕對方,但是最後那句“我命裡或只許我撐個渡船”還是將他的真實想法顯露無疑。也就是說,從始至終,哪怕他再怨老人,他對翠翠的心意也從沒有變過。

換個角度品《邊城》,扒一扒沈從文筆下那些治癒人心的細節

第三,儺送之所以離開,也不是為了逃避,而是和父親順順賭氣。

在小說的結尾處,楊馬兵將整個事情的始末告訴翠翠,其中就說到,儺送離開的原因。

他說:“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既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會,又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坊,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

而我即將要說的原因是裡,順順最後也不反對翠翠和兒子在一起了。

在老人四七結束後,他就派人請楊馬兵進城,商量要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為儺送的媳婦。只是這會儺送還沒回來,翠翠覺得直接去一個僧人家裡住不好,才暫且作罷。

分析到這裡,似乎天時地利全齊了,就差儺送收到老人去世的消息,遵循內心的號召,回到茶峒了。

所以還是那句話,我相信結尾的那句

“也許‘明天’回來!”並不只是沈從文對讀者的一句安撫。那你呢,你的看法又是什麼?歡迎在下方留言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