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人的“斧頭幫”原來如此

這是一個從未被關注過的群體。

生活在海邊的中年婦女,以斧頭為伴,砍一斤生蠔賺2毛錢,她們每人一天要砍1000多斤。

她們被稱為砍工,又被當地人叫做“斧頭幫”。僅以山東威海乳山為例,“斧頭幫”成員超過4000人。

這群婦女砍出了數十億元的產業。截至2019年,乳山牡蠣年產量30萬噸,產值24億元。然而疫情阻隔,供應鏈斷裂,山東牡蠣滯銷13萬噸,產業鏈上的“斧頭幫”面臨工作量驟減的危機,海洋生態也有可能遭到破壞。

阿里巴巴聯合30位院士、農業首席科學家實施“愛心助農計劃”,阿里大農業辦公室召集淘寶、天貓、聚划算、盒馬、菜鳥等業務單元,聚划算率先啟動貝類產品賣空計劃,僅72小時就助銷生蠔21噸。


每天8小時,斧頭不離手


“沒有她們,就沒有乳山生蠔這麼大的產業。”3月6日,乳山市海邊,砍工領班韓琳說。

“斧頭幫”是生蠔上岸的第一關。人們吃到的生蠔,外殼乾淨,牡蠣肥美,可剛撈上岸的生蠔,就是一塊塊泥,有的像石頭一樣。五六隻生蠔是連在一起的。

要把粘連的生蠔砍成一個個的,這些婦女揮著一斤重的特製小斧頭,分離生蠔。勁兒大了,殼就會被砍破,勁兒小了不頂事。力道必須剛剛好。

砍出5斤生蠔,需要揮動斧頭上百下。韓琳介紹,每位砍工平均每天要砍1000斤到1200斤。照此估算,斧頭幫成員每人每天至少揮動斧頭20000次。


以往每天工作8個小時,斧頭不離手,新來的砍工一開始胳膊都受不了,都是腫的。時間久了,很多砍工的技藝也精湛了,有時照著生蠔的尾部一斧子下去,能分離三隻。

白色海鷗漫天飛舞,叫聲刺破風聲,可砍工們幾乎不抬頭,也不太交流,稍不留神,斧子就可能砍到手上,戴兩層手套也攔不住傷口。每天全副武裝,只露兩隻眼睛,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都得五點多起床,早早到海邊,零下十度的雨雪、六七級的海風,烈日當頭,風雨無阻。


午飯時間,也就十幾分鍾,大蔥、大餅就著鹹鴨蛋,大口地吞嚥,嘴裡偶爾摻著貝殼的碎片——每天的工作,就是與斧頭、汙泥、生蠔為伴。

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領工資那一刻。很多砍工小隊工資日結或者周結。時薪15元到20元,每人每天能賺120元到160元,工作量大時一天能進賬200元。


“斧頭幫”在當地有20多年的歷史,都由婦女組成,最年輕的也有四十七八歲,兩年前,還有過一位73歲的老人,身子骨倍兒好,可以扶著從貨車翻鬥


這兩天,宋鈺玲告訴下面的人,儘量不把乳山生蠔滯銷的消息告訴砍工們,“讓她們安心。”

宋鈺玲是魯鼎記(山東)牡蠣有限公司總經理,每年用工1000多人,帶動兩千多人創業。她帶領的久鼎團隊是當地電商運營最早的,曾經創下乳山生蠔類目雙11銷量第一。

疫情發生後,乳山生蠔滯銷13萬噸,以往,生蠔的銷路是“兩條腿走路”,線下佔大頭,主要銷往各種檔次的餐飲店,如今,全國的餐飲店大多不開張,開的也食客寥寥。“這條腿斷掉了。”她只能盡全力聯繫社區客戶,還得是通物流的城市,低價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