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公元1619年2月28日,12万明军兵分四路向赫图阿拉城进发。此前,辽东女真中的一支建州女真,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此建都。明军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一举歼灭这股新兴力量,将刚刚成长起来的女真扼杀于摇篮。此时,虽然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兼顾军事、行政、生产功能与一体的八旗制度,但此时的八旗也只能为努尔哈赤提供区区六万可战之兵。而他们的对手是曾在朝鲜战场击败过10万日军和常年征战西北的明军百战精骑,并且明军中大量装备了火器。在纸面数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只参加过部落战争的后金竟然取得了萨尔浒大战最后的胜利。那么这场攸关明清各自命运的战争为什么首先在萨尔浒打响?又为什么选择在了辽东最为寒冷的二月?实力强劲的明军又为什么输掉了一场人员装备全部占优的必胜之战?关于这场大战史学界一直有着大量的不同的解读,若铺开来讲必是一片恢弘悲怆的帝国挽歌,今天我们只从一个微观的角度来探讨,明军的战术。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赫图阿拉城

一、明军的战术选择深受朝鲜之战影响

毫无疑问明万历年间的明朝军队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不仅表现为强大的野战能力,据险防守也是无懈可击,这在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战中体现的淋漓精致。因为战场远在朝鲜半岛,明军在后勤方面饱受制约。同时,也因为朝鲜半岛多山的地形特征,明军的出动规模普遍较小,战役规模也不大。反观与此同时的日本,虽然丰臣秀吉已是统一日本战国的三杰之一,但其麾下日军的组织形式与此前并无二致,还停留在封建领主时代,主将对于自己军队的控制力也十分有限,各部之间也谈不上配合有序。除组织形式以外,日军仅仅在火枪一项上对明军稍有优势,其余单兵装备均相较明军远矣。因此,根据出动人数少且装备、组织形式上的巨大优势,明军往往趋向于兵行险着,最为典型就是碧蹄馆之战。彼时明军大将李如松率领5000兵马于碧蹄馆遭受三万日军包围。在如此不利情况下,明军依旧选择不断利用野战骑兵的高速突击撕开日军包围圈,是役明军大胜斩敌8000余。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万历三大征,明军与丰臣秀吉在朝鲜交手

在朝鲜之战这一时期,明军装备中火器的比率极大,在交战中日军往往被明军火力压制的极为凄惨。不仅如此,明军做到了将火器与传统骑兵的有机结合,每逢大战明军常用铁索将车辆绑在一起筑起“车城”,火枪兵居中防守,骑兵从两翼包抄。进攻时先利用火枪打乱敌军阵型,再利用骑兵的强大冲击力进行追击。这两种战术的有机结合,使得明军的野战实力极强,也使得明军战术选择上十分热衷于野战。但这种倾向也使得明军将领往往勇猛过人但谋略不足,例如杜松,刘挺等人随身经百战勇猛异常,但却缺乏了将领最该有调度指挥能力,这些统统为明军萨尔浒大败埋下了祸根。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使用火器作战的明军士兵

二、四路齐出——目标赫图阿拉

由于努尔哈赤的后金频频袭扰明朝辽东边境,使得明朝在辽东200年的苦心孤诣大有付之东流的迹象,这是明廷上下都无法接受的事情。由此,明朝决定毕功于一役,通过一场大战彻底抹除后金。1618年明廷决定晋原辽东巡抚杨镐为总管辽东军务的辽东经略,同时从各防区征兵星夜驰援,并联合朝鲜,女真叶赫部共计12万大军征讨努尔哈赤。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萨尔浒之战示意图

战前,明廷的总方针是速战速决,一举消灭后金政权。杨镐制定的作战方案大体是以赫图阿拉为目标,由四位总兵分别带兵从四个方向围歼努尔哈赤。具体部署是:杨镐坐镇后方,在沈阳主持大局,总兵马林率1.5万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再入浑河上游,从北配合杜松进攻,并在此后与叶赫部会合;总兵杜松率领三万人作为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入苏子河谷,由西面发起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军2.5万,由西南进攻;总兵刘挺率明军一万连同朝鲜军一万,共计两万人,经过今吉林浑江北上,从东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不难看出,明军的进军路线都选择了在辽河、苏子河、浑江等辽东河道附近展开。这一是因为明朝在辽东的百年经营,使得明军对于辽东水道十分熟悉。二是,虽然作为主力的西路和北路军可能会在萨尔浒遭遇努尔哈赤阻击,但一旦突破后金防线赫图阿拉前的道路将变得一马平川。不仅如此,按杨镐的判断努尔哈赤更有可能先攻击总兵刘挺的南路军,而杜松和马林不仅能在萨尔浒成功会师向南推进。同时这样当努尔哈赤即便成功解决刘挺的南路军也会在班师路上也会同时面对马林、杜松、李如柏三部的合围。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杨镐

我们先前介绍过,明军的车辆是明军战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编制大量车辆的行军速度也远不如轻车简骑的后金。同时,常言兵者诡道也,然而为了威慑后金杨镐竟然致书努尔哈赤,声称大明已集结47万大军征讨后金。最要命的是,杨镐连同发兵日期也一并告知努尔哈赤。此举使得明军还未出兵相关信息就被后金所掌握。由此使得努尔哈赤采用了明朝叛将李咏芳的计策“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即集中兵力,逐个击破,机动作战,以攻为守。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努尔哈赤

三、决战萨尔浒——明军精锐尽失

杨镐本原定于3月21日出兵,但应辽东战事四处调兵,整个辽东军饷激增300万两。本就国库空虚的明廷不得不一直催促杨镐出兵,杨镐不得已决定提前出征。然而,天降大雪,各路总兵纷纷进言推迟出兵。北路主将马林建议合兵一处,南路刘挺、西路杜松则认为地形不明,大雪封路且12万大军乃是各地抽调根本谈不上各自熟悉根本不适合大举动兵。然而杨镐性情刚毅,一旦做出决定就难以更改,同时明廷的压力也迫使他只能速战速决平定辽东战局。此刻,他也只能对所有主将的进言置之不理,各路人马从2月28 日陆续出兵。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山海关总兵杜松,萨尔浒之战中他是中路左翼,他轻敌冒进百余里,分兵萨尔浒,猛攻吉林崖

2月28日杜松首先出兵,杜松出抚顺关后探知后金一万余人在吉林崖以南界凡城筑起要塞,企图据险阻挡明军进攻。于是杜松率军冒雪星夜追击,一夜突进百余里。次日,杜松亲率1万人渡过浑河进攻吉林崖,但实际此时的杜松已经犯了分兵大忌,杜松部此时除杜松本部以外,监军张铨和部将龚念遂的车营都被杜松留在了萨尔浒。而实际萨尔浒距离赫图阿拉相距不到200里,三月一日凌晨努尔哈赤主力便已抵达萨尔浒,而杜松对此一无所知。到达萨尔浒之后努尔哈赤便命令代善带兵支援吉林崖,自己则亲率六旗兵马攻击萨尔浒明军大营。当天下午5时努尔哈赤下令进攻,张铨寡不敌众,明军大营被攻破。大营一破,杜松吉林崖的攻势必不能持久,随后努尔哈赤回兵围杀杜松,自此西路明军主力被歼灭。同样的悲剧马上降临在北路军上,北路马林部本就出兵晚于西路杜松。在行军中得知杜松兵败,马林立刻命令部将潘宗颜率数千人马驰援杜松,希望能与杜松部残余的龚念遂部互成犄角等待叶赫部援军。然而龚念遂部只有车营缺乏骑兵掩护终是独木难支,不久便被攻破。当马林得知龚念遂部已破,大惧,竟趁乱率数千亲兵逃回开原。北路军见主将失踪,以为马林已经战死,遂溃败奔逃大部被杀被俘。东路刘挺也因贪功冒进,掉进皇太极、代善等人的包围圈被全歼。杨镐听闻此噩耗,急令李如柏班师,至此明军彻底失败。

大明挽歌前奏,萨尔浒之战术检讨

萨尔浒之战,明军败于分兵,除此之外,严重依赖过去经验,错误指挥,战术运用不恰当也是失败的重要因素

四、战局检讨

从战术上看,明军存在两点重大过失:一是,各路主将都因循经验强调野战,然而这次的对手并不同于日本和蒙古,而是一支高度组织度且熟悉明军战法的部队,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导致了明军的惨败。二是,在作战中忽视了战车和火器的作用,车营与主力完全脱节,本应是克制后金骑兵的制胜法宝,然而,明军却恰恰却是”扬长避短”。检视萨尔浒之战,明军将领大量战死不可谓不英勇;身处绝境还能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战术不可谓不娴熟;各种火炮,火枪齐备,装备不可谓不精良。然而,最终功败垂成。今天萨尔浒战场早已淹没在一座水库之中,徒留后人对那段历史的感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