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一個真實的魯迅,一個寵娃的好爸爸

9月25日,是魯迅的生日。

138年前的9月25日,在浙江紹興的一個小院子裡,他出生了。

十七歲,他帶著奶奶借來的8塊錢,在國勢衰敗、家庭破落之際,離開家鄉,硬生生闖出了自己的路。

在世人心中,想到他,想起的是鬥士,是思想家、是文豪、是硬骨頭,是民族魂。

我在看了他留下的書信、日記後,想到他,卻是一個有生活、有體溫,有煩惱的中年男人。

在他人生最後的七年裡,除了手不停筆打論戰,養家餬口掙稿費之外,兒子的意外出世,成為一抹溫暖的光。

保大人,還是保小孩?真男人

是保大人,還是保小孩?

這是現代電視劇裡的已經成了俗套的劇情。

一提到這句話,大家想起的就是,醫院產房門口,一個男人焦急地走來走去,然後醫生走出手術室說:情況危急,大人小孩,只能保一個,你趕快決定。

然後就是嚎啕大哭,就是猶豫不決,就是渣男選孩子,丈母孃要女兒。

在九十年前,這個俗套的劇情,在魯迅的面前,真實的上演過。男主角就是他,女主角是許廣平。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許廣平與周海嬰

當時,許廣平已經33歲了,是高齡產婦。

在上海的醫院裡,她陣痛了二十七八個小時,胎音只有十六下,而且還在逐漸減少,瀕死前的汙便也早已下來。

情況很危險,醫生跑出來問魯迅:是保大人,還是要孩子?

魯迅的回答很乾脆,沒有一點拖泥帶水:保大人。

那個年代,在有些地區,新生兒的死亡率差不多達3成,產婦的死亡率也不低,更何況是遇到難產。

幸運的是,最後醫生用大產鉗夾出了孩子,大人小孩都保住了。

這次生產讓許廣平元氣大傷,她在醫院裡住了近半個月。

在我看來,面對是保大人,還是保小孩這個問題上,魯迅的這個選擇是要勇氣的,也是夠男人的。

意外懷孕怎麼辦?生下來

不過,讓我更加感佩的是他在養孩子這件事上從頭到尾體現出的責任感。

因為,許廣平生的這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海嬰,其實完全是個"意外"。

魯迅的情路並不順,與原配朱安的婚姻有名無實,四十多歲時才與許廣平相識定情。

兩人定情後,沒打算要孩子,原因說起來也很簡單:生存環境惡劣、朝不保夕,有個孩子是拖累。

周海嬰的回憶錄《魯迅與我七十年》裡,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我是意外降臨於人世的,原因是母親和父親避孕失敗。父親和母親商量要不要保留這個孩子,最後還是保留下來了。

這不是假話。

在寫給朋友李秉中的信中,魯迅就直說過,自己"本以絕後顧之憂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嬰兒"。

一想到兒子的將來,他還常常感到"惆悵",但也"事已如此,亦無奈何"了。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網友"惡搞"的魯迅

用今天的時髦來說,就是原來打定主意要做"丁克"了,但沒想到出現了意外。

雖然心情複雜,魯迅也只好做一個過河小卒,有進無退了。

魯迅並沒有選擇鼓動許廣平去做手術,放棄這個孩子,而是選擇了生下來,負起這個"意外"的責任。

為了這個即將到來的孩子,購置嬰兒用品,佈置房子,從書信、日記裡看,魯迅都很忙活了一陣子。

在1929年9月27日大清早,他剛剛過完48歲生日兩天,距離知天命之年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他老來得子了。

小紅象、弟弟、小乖姑

兒子一出生,魯迅的感情氾濫了。舐犢之情,立即附體。

每一次到醫院看孩子,他都要盯著兒子的面孔看半天。越看越覺得兒子長得像自己,而且長得比自己漂亮。

魯迅給兒子取了許多乳名、小綽號。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魯迅就給他取了個小綽號:"小紅象"。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魯迅注:海嬰六個月,一九三0年三月二十七日,上海

林語堂以前稱讚魯迅是珍貴的"白象"。熱戀中,許廣平也稱他"小白象"。現在他把這個名字送給兒子了。

他甚至還用帶紹興口音的話還偷偷地喊兒子"弟弟,弟弟",以後還喊他"小乖姑"——這大約是乖孩子的意思。

他還編了好幾首兒歌,其中一首是這樣唱:

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紅紅,小象紅;小象,小紅,小紅象,小紅,小象,小紅紅。

抱著兒子,唱著自己編的兒歌,哄孩子睡覺,他一唱就是十幾二十遍。

有寓意、悅耳、通俗、不雷同

小名有一打,大名取什麼呢?

許廣平還在住院的時候,他就跟許廣平商量說:

想倒想起兩個字,你看怎樣?因為是在上海生的,是個嬰兒,就叫他海嬰。這名字讀起來頗悅耳,字也通俗,但絕不會雷同。譯成外國名字也簡便,而且古時候的男人也有用嬰字的。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但又常常苦惱,找不到好辦法。

我們大可以參考魯迅為孩子取名的四大原則:有寓意,又簡單,讀起來悅耳動聽,而且不重名。

從效果看,周海嬰這個名字確實很獨特了,重名的幾乎沒有。不像今天,我一走進幼兒園裡,滿地都是"子軒""紫萱""梓軒"在跑。

在取名字這件事上,更加難得的是,魯迅緊接著還對許廣平說了一句話:

如果他大起來不高興這個名字,自己隨便改過也可以,橫豎我也是自己再另起名字的,這個暫時用用也還好。

他覺得這名字也是暫時用用,將來兒子長大了不喜歡,可以隨便改,因為自己的名字魯迅也是改的。

"可以隨便改",以獨立脾氣"頑固"而著稱的一代文豪魯迅,不以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其寵溺之情,寬容,隨性,可見一斑。

這一點,今天的很多爸爸媽媽估計是做不到。

曬娃狂魔就是他!

有人說,如果民國時有微信朋友圈,魯迅估計會成為"曬娃狂魔"。

我讀了他的書信集,發現這句話真不假。

在書信中,可以看到他很熱衷於向家人、朋友們報告兒子的動態。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魯迅書信手稿

兒子剛出生一個月時,他在寫給朋友章廷謙的信裡就說:

當出院回寓時,已經增添了一人,所以勢力非常膨脹,使我感到非常被壓迫,現已逃在樓下看書了。

後來,他還向章吐槽說:

海嬰,我毫不佩服其鼻樑之高,只希望他肯多睡一點,就好。

兒子六歲時,在寫給作家蕭軍的信中,他有些抱怨:

出去,就惹禍,我已經受冷落三家鄰居的警告。

他向蕭軍表示希望兒子快快長大:

快過二十歲,同愛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

他給遠在北京的老母親報告:

海嬰仍不讀書,專在家裡搗亂,拆破玩具……

海嬰這幾天不到外面去鬧事了,他又到公園和鄉下去。而且日見其長,但不胖,議論極多,在家時簡直說個不歇。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情書,信箋很精緻

在寫給作家茅盾的信中,他說:

從下星期一起,敝少爺之幼稚園放假兩星期,全家已在發愁矣。

在寫給臺靜農的信中,他甚至說:

孩子漸大,善於搗亂。看書工夫,多為所敗,從上月起,已明白宣言,以敵人視之矣。

在這些信,魯迅在小小的抱怨。但是讀起來,總讓人感覺在牢騷裡,有著一種小小的自得與炫耀。

這心態做過父母的大概都能瞭解。就像我們向外人說:

哎呀,我家兒子太調皮了,我天天都想揍他。

哎呀,你趕緊去上大學,我跟你媽要過幾年清淨日子。

哎呀,你這個討債鬼,我這是前世做的孽!

再比如在拍照這件事上。

今天,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拍照,修圖,曬朋友圈,門檻幾乎為零。

但在民國,拍照還是是一件很時髦很稀罕的事,一般家庭很少有機會拍照片。

而在兒子出生之後,魯迅最愛做的一件事,就是帶他拍照。

周海嬰出生20天、100天、6個月就拍有照片。

此後,每過生日,魯迅必帶他去照相館拍照紀念,並在照片上認真地標註,或者寫上一兩句話。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魯迅注:"海嬰與魯迅,一歲與五十"

比如,周海嬰1週歲時,他抱著兒子拍了照,還在照片上題了兩句詩:"海嬰與魯迅,一歲與五十。"

他還頗為得意的向許廣平說,這兩句話翻譯成外文,也很不錯。

魯迅還寫過一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裡面就特別提到了周海嬰小時候照相的事。

這種愛好無形中也影響了周海嬰,後來他成了水平不錯的攝影師,做過多次個人影展。

魯迅的這種無節制的"炫耀"兒子,放在今天的朋友圈裡,十有八九要被屏蔽。

養娃自以為是!他犯過的錯

魯迅自己身體也不好,有嚴重的胃病和肺病,但他對自己的病不太在意,對孩子生病卻異常細心。

周海嬰從小體弱,感冒、咳嗽、腸炎、拉肚子、哮喘,隔三差五就生病。

在孩子面前,這位年過半百的一代大文豪,心甘情願的去買肚兜、蚊帳、藥品。

翻一下魯迅的日記就可以看到,在兒子出生之後,七年裡,魯迅帶兒子去醫院,或者請醫生上門的次數,至少有一百多次。有時候一個月裡,會跑上十來次。

其實,在養娃這件事上,最開始的時候,新手爸爸魯迅,很有點很多讀書人陋性:唯書是從,自以為是。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魯迅日記手稿

他大概沒有想到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兒子剛出生,魯迅拒絕了醫生僱奶孃的建議。

但實際上,面對新生的兒子,魯迅和許廣平兩個人又都有點慌,沒有經驗。於是,兩個人狂看育兒書籍,向書取經:

換尿布每小時看一次。

餵奶嚴格地按照書上說的每三小時一次,即使時間不到小孩即使啼哭,也不給他吃。

兩個多月後,兒子的體重還只有兩三個星期那麼大。小屁股也經常脫皮。

就是在給孩子洗澡這件事上,魯迅也堅持自己的做法:不許用未曾開過的水,更不能假手別人。

他自己親自動手,可是動不動就把孩子洗得面孔發青,小身體發抖,傷風感冒。

許多事情,許廣平覺得魯迅學過醫,自然要聽他的。

最後,孩子的情況不大妙,兩個人都被醫生說了一頓,才不得已請了保姆幫忙給兒子洗澡。

這個慘痛的育兒體驗,大概讓魯迅有點怕了。

有時候,保姆要魯迅、許廣平跟著學習怎麼給孩子洗澡,但他兩都嚇怕了。

魯迅說:"還是讓她洗罷,我們洗病了,不是還要花更多的錢嗎?我多寫兩篇文章就好了。"

也幸好魯迅有賣文為生的能力,不怕花錢。這一次請保姆幫忙給孩子洗澡,一直洗了七個多月,花費不小。

他做爸爸很成功,三點垂範

在兒子出生十多年之前,魯迅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我們現在如何做父親》。

這一篇文章,開風氣之先,讀來很讓人感動。

他特別提到為人父母,對子女要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約700萬字的《魯迅全集》,大山一樣

厚厚幾大本魯迅的書信、日記、回憶錄看下來,我就覺得,魯迅與兒子的點點滴滴裡,其實就是在踐行他早年在"父親"一文中的想法。

除了細心,負責這些之外,對魯迅養娃這件事,還有三點讓我感佩不已。

他對孩子很寬容,一切頗為順其自然。

比如,周海嬰喜歡拆玩具,就讓他拆。魯迅家裡積了一大堆玩具,價值不菲,周海嬰想怎麼拆就怎麼拆。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周海嬰(1929—2011)

長大一點了,周海嬰要看書,他想要商務印書館的《少年文庫》。

許廣平以為太深,不同意。魯迅站在海嬰一邊,"任憑選閱"。

魯迅工作時,周海嬰來搗亂,魯迅其實心裡很煩躁了,但也只是停筆說一句"唔,你真可惡"。

每天吃飯之後,他還會陪孩子聊聊天。

他尊重孩子,將孩子作為一個平等的朋友對待。

魯迅去世以後,他的弟子,作家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專門記一樁事:

有一天,魯迅家裡請客,從福建菜館叫菜。周海嬰抱怨說魚丸不新鮮,但沒人相信海嬰的話,甚至也沒有人注意孩子的話。許廣平又給海嬰挾了一個。他依然嚷嚷說是壞的。

魯迅於是把這個吃剩的拿來嚐嚐,發現果然不新鮮,說:

"他說不新鮮,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這件事,很讓許廣平感慨。她對蕭紅說"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們學不了的"。

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聲音,這種能力並不是每個父親都擁有的。

他不指望孩子大富大貴,踏踏實實做點事最好。

在遺囑裡,魯迅特別列了一條: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這種願望,可謂接地氣了,比那些當大官發大財要樸實的多。

身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有時候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但從普通人的眼光看,他是成材了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周海嬰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無線電專業,成了一個無線電專家,如魯迅所願,沒有成為一個"空頭文學家"。

後來周海嬰在面對魯迅的孫子,自己的兒子,周令飛的婚事時,頂住了眾人的非議,站在了兒子的一邊。他晚年一系列所作所為,其骨頭之硬,完全無愧為魯迅之子。

從這三點來說,魯迅這個爸爸,做得很成功,足可垂範後來者。

一個真實的魯迅,有溫度

在回憶中,周海嬰說自己小時候皮膚不好,一到夏天,就長痱子。

每天吃完晚飯以後,他就跑到魯迅的床上躺著。

魯迅就拿一個小碗和海綿,輕輕地在他胸口背上抹藥水,母親扇扇子。

直到天色黑盡,魯迅要工作了,周海嬰才會戀戀不捨的回自己房間睡覺。

幾十年以後回憶起來,周海嬰說這是他記憶中最快樂的時光。

可惜,這樣的快樂時光沒有多久。


魯迅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周海嬰與母親許廣平在魯迅墓前

在兒子出生以後,魯迅曾向朋友笑言,要扯大兒子,估計自己都要成為"二十五孝"的父親了。

他沒有看到那一天。

魯迅於1936年10月19日去世,享年55歲。

這一年,他的獨子周海嬰,年方七歲。又過了很多年,周海嬰也西去了,享年82歲。

我相信,在另一個世界,父子兩個人,一定會再續前緣。

看了這麼多關於魯迅寵兒子的書信、日記、回憶,我就在想:

在我念書的時候,大家都很怕遇見魯迅。

因為一有他,就逃不了要背誦,要總結。

在今天的教科書上、影視劇裡,我們一提到魯迅,說得最多的還是這樣一些標籤:

他是鬥士,是思想家、是文豪、是硬骨頭,是民族魂,用肩膀閘住了黑暗的門。

但他還有另一面。在家庭中,他是一個有生活、有體溫的中年男人,是丈夫,是爸爸,是朋友。

我經歷了一些世事,尤其是也有了孩子之後,再看他,漸漸淡去的是他劍拔弩張的一面。

越走越近的卻是一個靠一支筆養家餬口,帶兒子散步、聊天,有笑,有脾氣的中年男人。

在他的硬骨頭下,藏著一顆寵娃上天的心。

這兩面合在一起,才是一個真實的魯迅。

這樣的魯迅,是一個更加有溫度,更加值得讓人追慕、懷念的魯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