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將成今年最大IPO 離雷軍萬億收入夢想更近了

小米將成今年最大IPO 離雷軍萬億收入夢想更近了

文/崔玉賢

“未來的一年裡,連睡覺都是浪費時間。”2018年1月13日小米CFO也是新任高級副總裁周受資在微博上分享的小米內部很火的一張圖片,這一張圖片也一度被解讀為上市前的倒計時。時隔將近半年,小米香港申請了IPO。

IPO申請前小米動作頻頻,似乎為上市鋪路:先是宣佈整體硬件業務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然後進行了人事調整,CFO周受資兼任公司高級副總裁,周廣平、黃江吉兩位聯合創始人辭去公司職務。

5月3日,小米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成為港交所力推“同股不同權”之後的首批申請科技企業,也被認為將是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而看著這個招股書,也有人開始暢想小米又有多少員工將會實現財務自由。但對於雷軍來說,這個招股書讓他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最大型新股小米提交IPO

招股書顯示在股權結構上,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持股比例為31.4%。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王川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其中雷軍和林斌持有股份為A類股,每份可以投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為B類股,每份可以投1票。對於保留事項,均按一股一票計算。鑑於目前尚無具體的融資計劃和目標股價,我們無法精確計算出雷軍們的身家。不過,早在小米上市之前,業界就已經開始傳聞小米上市之後,雷軍將成為新首富。

從近三年收入情況來看,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2015年小米淨虧損76.3億元,2016年淨利潤4.9億元,而在2017年淨虧損438.9億元。而截至2017年12月31日,小米淨負債1272億元,累計虧損1290億元。這也難怪小米很那在A股上市。

根據招股書的表格顯示,小米收入主要來自四大業務: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以及其他。其中,智能手機部分每年收入佔比超過了7成。雷軍在招股書披露的同時還發布了一封公開信,再次強調了小米不是一家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而且小米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雖然承諾不是硬件公司,但從小米近三年的收入佔比來看,智能手機仍是佔大頭。在其宣佈硬件淨利潤不超過5%之後,外界猜測小米要靠互聯網服務賺錢,但目前來看,其互聯網服務收入佔比還比較少,不過呈現了增長的趨勢。

小米此次提交IPO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也認為將是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而看著這個招股書,也有人開始暢想小米又有多少員工將會實現財務自由。但對於雷軍來說,這個招股書讓他離自己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最快的千億營收俱樂部

八年前,已經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的雷軍想要做一些“有夢想”的事——創辦一家世界級的技術公司,造福世界上每一個人。這也是雷軍幾乎在每次公開場合和接受媒體採訪時會提及的夢想。

懷揣著這樣的夢想,小米就這樣出現了。無論是從其融資歷程還是商業模式,其發展歷程都創造了不可思議的奇蹟。

先看一下小米歷屆融資後的估值:2010年底,小米全年累計融資4100萬美元,公司估值2.5億美元;2011年12月,獲得9000萬美元融資,估值10億美元;2012年6月份,獲得2.16億美元融資,估值40億美元;2013年8月,新一輪融資中估值100億美元;2014年11億美元融資,估值450億美元,也是目前外界知道的小米最後一輪融資,此時小米的估值是2010年創辦時期的180倍。

而小米的商業模式也從一開始的內容+應用+硬件發展為“軟件+硬件+移動互聯網”,是小米首次提出的鐵人三項;經歷了2015-2016年的陣痛,雷軍又提出了新的鐵人三項:硬件+新零售+互聯網。

首先,硬件方面,除了手機,小米佈局的智能家居生態鏈已經初具規模。按照當初雷軍的計劃,五年時間孵化100家智能硬件公司,目前小米生態鏈企業投資正在接近當初預期的目標。來自小米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小米已經投資了89家。

而在2016年底,雷軍在公開發言中透露,小米投資的智能硬件生態鏈公司,已經有16家年收入過億,3家年收入過10億,4家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

“這些硬件公司2016年的收入超過100億人民幣,今年預計會超過兩百億人民幣,明年的計劃是超過四百億人民幣。”雷軍在2017年烏鎮大會上表示。

來自某智能硬件公司的CEO向網易科技表示;“只要成為小米生態鏈企業,便能被其賦能,擁有它的渠道以及品牌背書,快速搶佔市場高地。”

據瞭解,目前小米投資的生態鏈企業中,青米母公司新三板掛牌上市,潤米母公司深交所創業板已上市,華米已經上市。

其次,新零售方面有小米商城、全網電商、小米之家、有品四個板塊。單小米之家,按照雷軍的規劃,小米2017年年底鋪到250家,2018年年底500家,2019年1000家。“我的預計是未來5年時間,小米之家的營業額大概能做到100億美金,就是700億人民幣。”雷軍表示。

雷軍也曾表示,小米之家未來要做中國一流的零售集團,而且要比拼世界級的效率。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也提到了小米之家的坪效比達到了27萬元/平米,僅次於蘋果,全球排名第二,相當於4.5個優衣庫,6個海底撈,6.7個星巴克,這意味著小米線下店可以盈利。

“有品”在小米、米家、小米生態鏈企業之外引入優質第三方品牌產品,目標也是2年時間打造一個成交額100億元的平臺。據知情人士透露,有品2017年交易額已超過50億元。

在小米2018年年會以及Mix2S新品發佈會上,雷軍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一組對比:在營收過千億的國際科技巨頭中,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國內科技公司,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華為用了21年。而小米,僅僅用了7年。

雷軍的萬億營收夢想

在經歷2015-2016年的陣痛,小米2017年成功實現翻盤後,雷軍對外的姿態已經開始有所轉變,變得更加激進:雷軍高調錶示小米2018年會進入世界五百強,而且喊出了十年做到萬億營收的夢想。

2017年底,小米之家首個旗艦店開業後,雷軍接受媒體採訪時異常的高調,不僅高調宣佈小米手機超前完成全年目標,而且提前定下小米2018年手機銷量破億的目標,表達了明年進入世界五百強的願望,甚至向媒體透露了未來十年雷軍的一個想法。

雷軍透露小米在高管戰略研討會上,設立了一個題目:是十年時間小米有沒有作為一個實體經濟的代表,做到1萬億的營業額。對於這個問題,雷軍表示小米有50%的概率實現。

但雷軍在透露了這個夢想之後,2018年4月份又公佈了一個讓業界都震驚的承諾:小米整體硬件業務的綜合淨利率,永遠不會超過5%。

2018年4月25日,雷軍表示小米董事會會批准了一項決議:“從現在起,小米正式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萬億營收夢想VS硬件稅後淨利率不超5%?

雖然對於這一提議,榮耀總裁趙明吐露了從業者的心聲:中國硬件公司綜合硬件淨利潤率能夠達到5%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對於榮耀來說硬件綜合淨利潤率能夠達到5%就已經很開心了。

但雷軍的這一承諾仍是贏得了不少用戶的支持。

雷軍表示,之所以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小米本質上是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

但招股書顯示,小米四大收入來源中,智能手機佔比超過了70%,而互聯網服務收入最高20%。

雷軍將小米定為了“互聯網公司”,這似乎在告訴資本市場小米IPO後,其對業績考核標準不是以硬件公司為考核標準,而是互聯網服務公司,利潤不唯一。

中信證券還曾分析,戰略性關注小米公司自身的成長性,關注其在手機、生態鏈硬件、物聯網等領域的成長空間。此外,基於MIUI的軟件、互聯網和金融服務有望貢獻更多收入。中長期看,小米有望向真正的國際一線科技龍頭公司挺進。

三十年前,讀大一的雷軍在武大圖書館裡看到了一本改變其一生的書:《硅谷之火》。那時候,雷軍的心裡燃起了一團火:做一家偉大的企業,影響足夠多的人。

將要上市,資本左右的小米能否守住初心,守住雷軍的“做一個偉大企業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