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要從幼兒園升小學的孩子來說,是否需要上學前班/幼小銜接?

俐文


學前班/幼小銜接上不上,家長心裡要有個譜……

學前班和幼小銜接到底要給孩子提升哪部分能力?每個孩子的個性品格,交際能力,自理能力,學習力等等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家長對自己孩子瞭解嗎?

從幾個步驟來講一下:

1.學前班或幼小銜接的教學涉及什麼?

99%的幼小銜接涉及學前教育的內容就是把1年級預習一遍,針對一年級語數外的大綱內容搬到這裡提前一年給孩子預習,一年級數學會讓孩子掌握20以內加減法,有很多校外培訓班都是為了安慰家長,教學內容會涉及到100以下加減法。語文能寫百字,識得500字,拼音熟練可以做到自我拼讀。英語也是照搬小學一年級,如果有的地區是3年級起點英語,那學前班也就是培養一下語感帶著過兩圈,要是一年級起點英語,那就基本帶著走一遍課文。孩子們上學按照小學一年級時間安排,上課會做一些口算,拼音聽寫,英語拼讀,做一些小手工,再來一些興趣課……

2.所在幼兒園是公立還是私立?

上面講到學前班學什麼,還要考慮到孩子現在是公立還是私立幼兒園。公立幼兒園被規定不得有“小學化”現象,要以寓教於樂,遊戲的方式來保教孩子的一日活動。私立幼兒園在孩子中班就已經開始教授孩子有關數字,英語單詞,背古詩相關的內容了。

公立幼兒園的孩子很多家長私下教孩子,孩子就算沒有在學校接受正規的文化教育,回到家裡也會受到父母的額外“補習”,不缺基礎知識面。那麼沒有家長參與學校還不正規教的情況,可能需要考慮到出去額外尋找可以構建孩子知識體系的機構了,那就是所謂的幼小銜接校外培訓機構了。公立幼兒園的孩子中,有很多家長很淡定,因為對自己的孩子很瞭解,也有信心去和孩子一起闖關一年級,孩子在幼兒園天天遊戲,可以釋放孩子天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私立幼兒園,本身就是為了生源吸引家長們,不存在中班大班不教授文化課的情況,這很多家長都有體會的!

3.一年級到底教什麼?

很多家長迷茫,才會有疑惑,有疑惑才不自信,開始左右搖擺。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甚至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大綱,對於現在的網絡發展程度,可以從網上查到。一年級,數學基本是20以內加減法,下半學期會有錢幣和整點時鐘的相關內容,語文大中小一些筆順簡單的字書寫,和一些字的認識,超前一點會拼音作文看圖寫話,閱讀簡單的詩歌或者小短文等等。根據所在地區課本出版社的不同而定,但是大致範圍就在那裡,家長找到,自己花點時間研究一下,在家裡面可以順道帶一帶孩子的學習意識,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才做判斷!

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不同之處,但是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只是接受能力強弱而已,偏科的孩子很多,有的英語不好,數學好,數學不好,語文好,都不好藝術類高超,家長應該先問問自己瞭解孩子嗎?再做決定!現在的孩子太用力去推他們,他們會有厭學,需要先把意識打開,懂得學習。


今朝安心


我來自老師的大家庭,從父輩到我們這輩的執教階段幾乎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涵蓋了。我們經常在家庭聚餐中討論過這類話題。當然因為職業的關係我還和許多經歷過幼小銜接的媽媽們討論過此類問題。如下我稍做整理。

要不要學幼小銜接,這個要看自己的孩子。

有一類孩子她自己已經是到達了那個敏感期,會問你,怎麼在手機上寫字,怎麼看有清拼音的書。這時是我們引導孩子學習的好時機。

因為孩子的學習動機從外因轉化成了內部動機,有利於培養孩子學習的習慣和熱情。

如果沒有孩子沒有這類敏感期,那就需要家長稍加引導。

那麼如何選擇幼小銜接呢?

一.看老師,老師的教育理念很重要。

老師是灌輸教育,還是會引導孩子學會思考,會自己內化知識。

比如,學習加法。有的老師只會告訴孩子記住1加1等於2。有的老師會問孩子,你的文具盒裡有幾隻筆,你是怎麼知道的呢?用了哪些方法呢?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呢?

這種教育理念的差異,就是為何有的孩子上了幼小銜接到了3年紀就沒有後勁力,其實就是這些提前學,灌輸方式害了這些孩子。

二.還是看老師,老師是否在幼小銜接的時候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有的老師只追求正確率,而忽視孩子是否做好了課前準備,是否有良好的坐姿,和握筆姿勢,是否會自己整理學習用品,是否每次做題前,寫好了自己的名字等等習慣。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會讓孩子在學習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三.看教材,教材是否適合孩子年齡特點。教材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

有的機構為了迎合家長的口味直接用了小學的教材,這非常危險⚠️。要知道,5到6歲的孩子腦子需要的是更多感官的刺激。所以他們需要字大,有故事情節的內容,這樣才能吸引他們,也方便他們的理解。

還有個最最忌諱的是,不要拿小學的教材提前學,因為會讓孩子失去新鮮感!從而造成對散漫,注意力不集中等讓人頭疼的頑固的不易糾正的不良習慣!!!!

所以我的建議是,看自己孩子的需求,和具體的家庭情況自行選擇。

當然,最好的幼小銜接還是在生活中高質量的多陪伴孩子,在生活中點滴積累數學語文知識,去播種孩子學習的種子,才能在若干年後收穫學習的成果,讓學習變成孩子的終身習慣。

我下次可以再寫一下在家如何自己教拼音,和思維訓練。




仲老師愛分享


針對孩子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的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幼小銜接是需要幼兒園、孩子及家長、小學三方配合來完成的。所以需要我們家長了解孩子當前的能力,瞭解幼小銜接的內容。充分了解幼小銜接對孩子的作用,並且要以孩子的發展程度和當地的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參考進行甄別。如果幼兒園、孩子及家長、小學都可以做好相應的銜接工作,孩子是沒有必要上幼小銜接班的。那做好幼小銜接需要明確以下內容:

一、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

1.活動形式的差異

幼兒園階段主要是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各個活動貫穿一日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學習新技能,培養綜合能力,增進知識、技能、情感的發展;小學主要是以各種課程的學習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每一科,每一課的目標相對較明確。

2.學習任務的差異

幼兒園的學習任務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意在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而小學的學習任務會偏向於知識性。

3.學習習慣的差異

包括起床時間,學習時長,用餐地點及次數, 課外作業的內容,甚至是桌椅的配置等都有明顯差異。這就需要孩子在學習習慣上發生很大轉變。

4.師生關係的差異

幼兒園的師生在園期間幾乎是形影不離,每天在一起進行遊戲活動,孩子用餐、午休時也有老師陪在身邊,師生關係很是親近;小學的科目細化,各科老師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相對較短,更多的是教與學的關係。

因此,幼兒園與小學有很大的差異,需要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能力、心理等方面進行轉變。這就需要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明確孩子是否做好這種轉變的準備。幼小銜接是需要幼兒園、孩子、小學三者的相互銜接,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過渡。

二、幼兒園、孩子、小學的銜接工作

1.幼兒園

幼兒園需要在大班的最後一個學期要更多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帶水壺、整理個人物品等)、獨立性、責任感、交往能力及解決問題等能力,同時,幼兒園可以組織幼兒瞭解或者是參觀小學的活動,讓孩子更直觀的瞭解小學生活。

2.孩子及家長

孩子和家長需要充分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家長要幫助孩子瞭解小學生的生活,多與孩子探討幼升小的話題,也可以帶孩子與剛升入小學的哥哥姐姐請教,瞭解小學生活,同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升入小學需要用到的物品,激發孩子成為小學生的熱情,並且要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改變作息時間及生活習慣,讓孩子在心理和身體方面同時進行過渡。

3.小學

小學一年級的知識性內容不是很難,老師可以適當創造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儘量用生動直觀的方法進行內容的教授,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老師可以多與學生進行交流,拉進師生關係,讓孩子儘快適應小學生活。

如果幼兒園、孩子及家長、小學都可以做好幼小銜接的相關工作,相信孩子是完全可以順利完成幼兒到小學生的身份轉變的。也是完全沒必要去上幼小銜接班的。如果家長了解到當地的小學或幼兒園沒有相關的幼小銜接工作,則需要家長和孩子付出更多努力去完成幼小銜接了。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熱愛我的孩子們,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都可以順利完成幼兒到小學生的身份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