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分寸感

最近一部中國風動畫短片《包寶寶》刷爆了朋友圈,引起網友熱議。親子關係是不少中國家庭的重心,恰逢開學季,這部影片戳中了很多媽媽的心,也引發了關注和討論。

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分寸感

他們和平日裡一樣,妻子包包子、蒸包子、出籠上桌,丈夫迅速的吃完飯出門,甚至沒有太多的言語交流。

不過,就在妻子夾起最後一個包子咬下去的時候,包子竟然哇的一聲哭出來,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小孩子。 之後,這個“包寶寶”迅速成為妻子生活的全部。給包寶寶量身高在片中,我們無時無刻不能感受到來自老母親對孩子的擔憂——對他悉心照顧,一刻都不放鬆,生怕他受到一點兒傷害。但是隨著包寶寶一天天長大,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想踢足球,而不是跟著媽媽耍太極;有自己的口味,不再喜愛媽媽給的零食 他有了自己的秘密,不想讓媽媽聽見;他想和朋友去玩,而無視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母親與孩子之間,儼然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 直到小包子帶回了金髮女友,並收拾行李準備離家,媽媽的情緒再也控制不住,情急之下她將小包子一把吞進口中,哭泣到不能自已。此時,鏡頭一轉,媽媽嚇醒了,原來剛剛發生的一切都是噩夢。

短片的最後,兒子回家了,並帶給媽媽一盒屬於他們回憶的食物。在這一瞬間,母子情感都釋然了……看到這裡,有的網友直言被嚇到:而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還不是瞎編的,而是華裔導演的親身經歷。

石之予兩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因為父親工作忙,沒時間陪伴孩子,帶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媽媽身上,在這種喪偶式育兒環境下長大的石之予,也像無數中國孩子一樣接受著媽媽的過度保護和高壓控制。 多少父母正以愛之名“吃掉”自己的孩子 ★一場關於“控制”的較量★

這部影片由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用華人家庭的形象和場景

講述了一箇中國人熟悉的話題——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控制”以及如何面對長大以後的孩子。然而,“聽話”並不恆久。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當他的想法、經歷超出父母的經驗值時。一場較量就開始了。就像動畫片中的媽媽,要干涉小包子的興趣愛好;要監聽他的秘密,不能接受他的愛情;要阻止他離開家……最終片中的媽媽在小包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徹底崩潰了,一把將小包子吞進肚子裡

淚流滿面......多麼痛苦的諷刺!不過,也應該看到:媽媽的控制慾不僅是個人性格問題,還因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付出的成本實在巨大。從吃喝拉撒睡到輔導作業、考試升學。很多媽媽犧牲了自己的職業追求、個人愛好讓渡出極大的時間精力,因而,孩子一旦“失控”她會感覺到深深的背叛感,會對孩子越抓越緊。或許,有一天,當中國的媽媽們不必再如此犧牲時,她們的掌控欲也不再如此強烈。

此外,那些控制慾強烈的媽媽也有可能是自己在夫妻關係中有所缺失,是她們更離不開孩子的“依戀”和“順從”。

可惜的是,這樣的媽媽,很少有人會意識到自己內心的焦慮感和控制慾。孩子要去拓展新天地時,是揮手目送,還是堅持隨行?對媽媽來說,是一道艱難的選擇題。

一個包子引發的思考:教育孩子,父母要有分寸感

★教育孩子,需要有分寸感★

動畫短片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有網友說,這短短几分鐘的視頻,看得自己淚流滿面,彷彿看到自己和父母的故事。他們會事無鉅細地照顧孩子的生活,會周全地為孩子做人生的規劃,為孩子每一步的人生把關領航。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但是更應該要有分寸感。父母應該準備好放手,到了一定時候,放心孩子獨自面對未來的生活。 01

有分寸感,是明白什麼事該管什麼事不該管

常有這樣的新聞:有大學生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因自理能力太差而退學;大學生入校住宿,父母陪讀等等。

這些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過度操心的老父親、老母親。他們會將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孩子所有的事情都一手操辦;而孩子需要做的只是“聽話”,聽從父母的安排。

學什麼興趣班聽我的、考什麼學校得聽我的、工作得聽我的,找什麼樣的對象得聽我的······多少家長,把親子關係變成了“控制與順從”的模式。

孩子只知道服從,缺乏主見,對自我、對人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將來也只會隨波逐流。

愛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積極地接納和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讓他多體驗、多經歷,收穫屬於自己的寶貴的人生經驗。

愛得沒有分寸感,就成了溺愛,孩子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獨立性差。

所謂分寸感,就是對參與力度的判斷。

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事,家長應該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不能毫不關心,但也不要過度參與。

那些該孩子自己去學習、體驗、經歷的事情,比如學著自己吃飯、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父母應該給他們創造機會學習和鍛鍊,而不是大包大攬,過度參與。

父母就在孩子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給出自己的建議,陪伴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他鼓勵和支持,比什麼都好。

02

有分寸感,是懂得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

在孩子小時候,尤其是生命的前三年,父母給予深度的陪伴和關愛,再親密也不過分,孩子會建立充足的安全感,這是他們成長的動力源泉。

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有了自己的個人意識,隱私空間,思維方式,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以後,父母就要學會得體退出。

這個退出,不是意味著疏遠和冷漠,而是適當放手,保持適當距離,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有些家長不懂得這個分寸,翻看孩子的日記、信件、手機信息,或是偷偷觀察孩子在房間裡做些什麼,希望能瞭解孩子的一切。

殊不知,這樣的舉動只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變得越來越懦弱、沒主見,或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變得反抗、叛逆。父母越是抓得緊,孩子越是會逃得遠,“愛之深,恨之切”。

真正智慧的父母,就是懂得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調整教育方式,從他的生命中得體地退出。

孩子大了,不會再事無鉅細給他操持,而是培養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把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給他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讓他學會思考,有主見。

不再把孩子侷限於一個小世界,而是放手讓他飛向自己的廣闊天空,尊重他的獨立人格、信任他、欣賞他,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幫助。

愛得有分寸,才會收放得體,進退有度。

曾有人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在孩子小時候給出足夠的愛、照顧和尊重,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退場。下面是互動環節哦。

有人說,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類似的,那就是:家裡沒有控制慾很強的人。這則動畫短片,是讓你淚目?還是讓你深思?

故事中媽媽“吃”掉孩子這件事,你怎麼看呢?在下方留言參與討論吧!謝謝“你”。淘寶優惠券商城點擊下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