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诚意?何以正心?

文字少,事情大。

放到《大学》这本书里,同样是寥寥数句,道理精深。

我实践起来,只愈发的明白行胜于言。真正的行动需要切实的深刻的体会,浮于表面的理解让人难以一心放在行动上。

诚意,就是不要自我欺骗。正心,就是不要心不在焉。

就这简单的道理,当我亲身实践之后,怎知自己丑态百出,步履维艰。

一方面,不禁心生愧疚,另一方面,对终身践行的朱熹和王阳明越发的钦佩。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实践正心时,我要求自己一次只做一件事,把心放在这一件事上,不生其他的杂念。

当我吃饭时,那当下吃饭就是天大的事,其他的都要放到一旁。倘若有比吃饭更要紧的,就先做那一件,不惦记吃饭这事。

道理是如此简单明确,可做起来怎样呢?

首先,倘若吃饭的时候,手边是看个闲书、听个相声这种,不算很着迷的,我的确可以先放下这些事,专心吃饭。

还别说当我真用心吃饭,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平时可有滋味多了。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然而,换成是正工作、或是正看围棋讲解这类事,我就不能做到一心放到吃饭上,心不在焉的老毛病马上又冒出来了。

这样,吃的没滋味,棋也没看太认真,可就是那么着了。明知道不对,还是要犯错,这是怎么回事?

不彻底。

简单说就是‘差不多’心态在作怪,我明白正心做事能体味到事情本身的乐趣,也容易专心把事情做好,看似自己得到了一些成长,可其中却藏着一种软弱,一种对自己下不去手的软弱。

明知道是妄想、杂念、毛病,可是偏偏会对自己网开一面,到真正该践行道理的时候,又偏偏会对自己手下留情。

其实,心里和明镜一样,那里只有五个大字——差不多行了。

治病不彻底,而且还心安理得的认为差不多得了。那何苦做出治病的样子,做给那个看呢?难道做给自己看,来求个心里安慰。

好一出自欺欺人的大戏!


意识到这一点,我才发觉原来自我欺骗是如此普遍。

当时又正好读到《传习录》中阳明讲祛除自己的私欲,应该像一只警觉的猫,瞪大眼睛,目标一出现就果断出手,在根本上祛除,不要再犯第二次。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我呢,差一点。可是仔细想,只是差一点么?


诚意,不要自我欺骗。这个难,有时候你一不小心就会骗自己,只有靠不断的自我反省,慢慢一出现那样的苗头,马上掐灭。

现在,我几乎不刷手机,也不去被动浏览无意义的信息,这件事很容易做到不自欺,因为我知道那是在浪费自己的能量,毫无意义。

然而在工作时,情况变了。

我也明白关注细枝末节是浪费时间,可是,我依然会无视心里让我直面重点的声音,就那么干拖着,消磨时光。

这种明知故犯,假装看不见的行为似乎更难处理。

或许,我觉得偶尔浪费一下时间没什么,或者这种避重就轻的拖延是一种习惯,所以,这种自我欺骗早就根深蒂固了吗?

心里已经知道要做的事,做什么是重点,做到什么程度,那我在等什么?

我在用无关紧要的无效行动遮掩什么呢?

软弱。

想到这儿,愈发羞愧起来。

心把道理认识个明明白白不难,看到自己身上的病症也不难,难在亲自向病症开刀,自己来磨砺自己,可我总容易心软,下意识给自己留退路。

这病啊,我知道,可能拖着就拖着,因为我一开刀,它疼啊!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心志不明。

把明明德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喊出来太容易了,有嘴的都能来,可真的在铭记心头,时时警醒,却并非易事。

努力恢复那种心一发动,自然行动的至善,需要克服自己身上的病。只有这种努力足够强大,这病才祛除得了。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持志如心痛,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毕竟修心这条路又长又难走,都是圣人才能走到,你只是一个凑热闹的罢了。

想来,我听来只言片语,拿去闲谈也够了。

怎么,你还以为自己真能做圣人吗?

圣人是那么好当的么?

所以,我从来也没有想过真要做圣人,倘若只是说说而已,那我对自己的毛病下不去手也说得过去了。

自我欺骗,无非是不自信,这是根本。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


留名青史的圣人,我不去想。我只一心去接近‘心无所住,但行直心’的境界。只这一个追求也要忍着疼,把私欲这毒瘤彻底割掉。

倘若我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却是连修心的门槛也没摸到,更生不出勇气去祛除杂念。

正如慧能大师相信人人皆能达到大自在,那修禅修道的法门才有传播的价值。


何以诚意?何以正心?|八月读书


不自欺,然后一心在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