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近日,有一位母親將女兒的生日視頻發到了網上,收穫了網友無數的稱讚與祝福。


這是一位愛爾蘭的小女孩Katie,她馬上要過12歲生日了,可是因為疫情的影響,爸爸媽媽沒有辦法邀請她的朋友們來家裡慶祝,小女孩以為今年的生日會冷冷清清地度過了。


沒想到,生日這天,Katie家門口的車輛絡繹不絕。


小女孩的小夥伴們輪流坐車經過她家門口,按響車喇叭送上祝福,有的汽車頂棚上豎著大大的生日祝福牌,更有她的好朋友,精心為她準備了生日禮物,迅速下車,放在她家門口的地面上,隔空為她送上禮物!


原來這些小夥伴們都是受到了Katie父母的邀請,所以才會以這種特別的方式為她慶祝生日。


Katie看到眼前的一幕,滿臉都是笑容,掩不住的驚喜。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她來說,若干年後,對於2020年的回憶,不會是冷冰冰的新冠疫情,而會是這個一生難忘的生日。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很多人生的重要節點常常是轉瞬即逝,而儀式感能夠幫助我們記錄下這珍貴的時刻,留住孩子成長的痕跡。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儀式感讓孩子擁有幸福感


江蘇鎮江的一位父親,連續35年與女兒在同一個地方拍照,被網友們贊為“編年體”父女照。


那年,父親26歲,女兒1歲,父親帶著孩子,在鎮江金山的塔影湖邊留下了第一張合影。


之後的每一年,父女倆都會在這個地方留下新的合影,拍攝照片的人,有時候是孩子的媽媽,有時候是親朋好友,有時候是陌生的路人。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女兒18歲那年作為交換生到日本留學,不能回國拍照。父親想了一個好辦法,讓女兒在日本拍了一張單人照,自己則到老地方拍了一張,拼接了一張照片,這也是35年間唯一的一張拼接照。


現在,父親已經年逾花甲,女兒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但是,每年不管多忙,女兒都會帶著自己的孩子跟父親續拍“父女照”,延續這份幸福!


這一張張照片裡,藏著的是逝去的歲月。一個在長大,一個在變老,而始終不變的,是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是孩子對父母深深的依戀!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分享她的女兒圓圓的故事。


圓圓從兩歲多開始,就年年在聖誕節早上收到一份禮物。隨著她的長大,她漸漸明白聖誕老人是虛構的,但是這份快樂卻沒有停止,一直在延續。


圓圓五年級那一年,尹建莉老師因為太忙,沒來得及準備禮物,只是給了孩子錢,讓她自己買喜歡的東西。


後來圓圓說,那是最沒意思的一次聖誕節,雖然花一樣的錢,買一樣的東西,方式不一樣,帶來的快樂就不一樣。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尹建莉老師感慨: 家長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時間,就可以讓孩子有不同凡響的經歷,讓他的生活和世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


儀式感能夠讓孩子的童年過得與別人不一樣,而他也會在這些小細節中,感受到被愛的幸福感,明白自己的重要性,懂得愛自己,愛別人。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儀式感讓孩子找到存在感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說過,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有些父母對儀式感可能會有一些誤解,認為要營造出別具一格的場景,需要花很多錢,其實,儀式感最重要的並不是花了多少金錢,而全在於父母的心意。


每天清晨上學前的一個擁抱,帶給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每晚睡覺前的一句晚安,讓孩子放下一天的疲憊,陪伴他安然入睡;


每次家長會的認真參加,讓孩子看到你對他的重視與關切;


還有更多這樣人生的小確幸。


正如村上春樹所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沒有小確幸的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罷了。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3月15日是意大利小姑娘莫妮卡的11歲生日,因為疫情的關係,她還處在隔離之中。


她的祖父母特意趕到她家樓下,高舉著告示牌祝福她生日快樂,健康長壽!


祖父母衝她高喊:別擔心,還有10天,一切都會結束的。


女孩從窗口看到這一幕,感動得流下眼淚。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親人的愛,能幫助孩子戰勝隔離的恐懼與孤單,讓她有更多的勇氣來面對一切。


在《少年說》中,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的爸爸工作非常忙碌,一年有大半年的時間要在外出差,也因此常常缺席了她的成長,女孩心中不無怨言。


在現場媽媽告訴她,其實爸爸很愛她。在她十二歲那年生日,爸爸花了兩個通宵,從女孩出生到現在的幾萬張照片裡,精心挑選了八百多張照片,自己排版親手製作成紀念冊。


爸爸在紀念冊的末尾寫道:永遠不要懷疑爸爸對你的愛!


女孩得知這一切,又哭又笑,她終於明白,自己在爸爸心中有多麼重要!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細膩的,金錢給孩子帶來的快樂往往浮於表面,而父母的愛與心意,則會長久地停留在孩子的心田,時刻溫暖他們那顆幼小的心。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儀式感給孩子帶來身份認同感


疫情期間,學校無法正常上課,不得不上網課,以保證“停課不停學”,而原來每週一例行的升國旗儀式也同樣以網上升旗的儀式進行。


小侄女今年一年級,平時調皮得很,可是對於這個升旗儀式卻從來不馬虎。


每到週一,她都會早早起床,自己穿好校服,戴上紅領巾,守在電腦門口。


當屏幕裡國旗冉冉升起,激昂的國歌奏響,她神情專注,一張小臉上全是嚴肅,我相信,此時此刻,她會深深地明白:什麼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什麼是萬眾一心,眾志成誠。


4月4日,清明節,上午10點,全國降半旗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孟軒宇,保定市聯盟西路小學四年級的一名學生,在路過他就讀的學校時,看到老師們正在舉行哀悼儀式,當他聽到升旗的國歌時就自覺站在圍牆外敬禮,直到儀式結束。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這些看似簡單卻莊重的儀式,將民族情深深刻入孩子的靈魂,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就已經懂得自己是炎黃子孫,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自豪。


就像每年春節,無論距離多遠,父母都會帶著孩子奔回故鄉與親人團聚;除夕夜,大人們精心挑選新鈔給孩子包好壓歲錢;大年初一孩子穿著新衣服去給長輩拜年。


如果沒有了這些儀式,年味也就沒有了,中國人代代相傳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歲月更迭中,一遍遍接受儀式的洗禮,直到最後,這些儀式成為他們血脈的一部分,並且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愛爾蘭一段視頻火了:生在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未來都怎麼樣了?


1908年,法國人類學家範熱內普在《過渡禮儀》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儀式”的概念。


他認為:人的生命總是存在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轉化,在轉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儀式。


這個儀式,讓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再相同,它有了特殊的光彩和意義。


儀式感,讓孩子感知到濃濃的愛意,並且學會將愛分享,真誠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儀式感,它不是用金錢堆砌出來的,而是父母用心培養出來的。


愛孩子,就為他多花些心思,讓他在平凡的日子裡多一些感動,多一些成長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