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近日,有一位母亲将女儿的生日视频发到了网上,收获了网友无数的称赞与祝福。


这是一位爱尔兰的小女孩Katie,她马上要过12岁生日了,可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爸爸妈妈没有办法邀请她的朋友们来家里庆祝,小女孩以为今年的生日会冷冷清清地度过了。


没想到,生日这天,Katie家门口的车辆络绎不绝。


小女孩的小伙伴们轮流坐车经过她家门口,按响车喇叭送上祝福,有的汽车顶棚上竖着大大的生日祝福牌,更有她的好朋友,精心为她准备了生日礼物,迅速下车,放在她家门口的地面上,隔空为她送上礼物!


原来这些小伙伴们都是受到了Katie父母的邀请,所以才会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她庆祝生日。


Katie看到眼前的一幕,满脸都是笑容,掩不住的惊喜。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对于她来说,若干年后,对于2020年的回忆,不会是冷冰冰的新冠疫情,而会是这个一生难忘的生日。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人生的重要节点常常是转瞬即逝,而仪式感能够帮助我们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留住孩子成长的痕迹。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仪式感让孩子拥有幸福感


江苏镇江的一位父亲,连续35年与女儿在同一个地方拍照,被网友们赞为“编年体”父女照。


那年,父亲26岁,女儿1岁,父亲带着孩子,在镇江金山的塔影湖边留下了第一张合影。


之后的每一年,父女俩都会在这个地方留下新的合影,拍摄照片的人,有时候是孩子的妈妈,有时候是亲朋好友,有时候是陌生的路人。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女儿18岁那年作为交换生到日本留学,不能回国拍照。父亲想了一个好办法,让女儿在日本拍了一张单人照,自己则到老地方拍了一张,拼接了一张照片,这也是35年间唯一的一张拼接照。


现在,父亲已经年逾花甲,女儿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是,每年不管多忙,女儿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跟父亲续拍“父女照”,延续这份幸福!


这一张张照片里,藏着的是逝去的岁月。一个在长大,一个在变老,而始终不变的,是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是孩子对父母深深的依恋!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分享她的女儿圆圆的故事。


圆圆从两岁多开始,就年年在圣诞节早上收到一份礼物。随着她的长大,她渐渐明白圣诞老人是虚构的,但是这份快乐却没有停止,一直在延续。


圆圆五年级那一年,尹建莉老师因为太忙,没来得及准备礼物,只是给了孩子钱,让她自己买喜欢的东西。


后来圆圆说,那是最没意思的一次圣诞节,虽然花一样的钱,买一样的东西,方式不一样,带来的快乐就不一样。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尹建莉老师感慨: 家长稍稍花一些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他的生活和世界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仪式感能够让孩子的童年过得与别人不一样,而他也会在这些小细节中,感受到被爱的幸福感,明白自己的重要性,懂得爱自己,爱别人。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仪式感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说过,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


有些父母对仪式感可能会有一些误解,认为要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场景,需要花很多钱,其实,仪式感最重要的并不是花了多少金钱,而全在于父母的心意。


每天清晨上学前的一个拥抱,带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每晚睡觉前的一句晚安,让孩子放下一天的疲惫,陪伴他安然入睡;


每次家长会的认真参加,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重视与关切;


还有更多这样人生的小确幸。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小确幸的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3月15日是意大利小姑娘莫妮卡的11岁生日,因为疫情的关系,她还处在隔离之中。


她的祖父母特意赶到她家楼下,高举着告示牌祝福她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祖父母冲她高喊:别担心,还有10天,一切都会结束的。


女孩从窗口看到这一幕,感动得流下眼泪。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亲人的爱,能帮助孩子战胜隔离的恐惧与孤单,让她有更多的勇气来面对一切。


在《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女孩,她的爸爸工作非常忙碌,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要在外出差,也因此常常缺席了她的成长,女孩心中不无怨言。


在现场妈妈告诉她,其实爸爸很爱她。在她十二岁那年生日,爸爸花了两个通宵,从女孩出生到现在的几万张照片里,精心挑选了八百多张照片,自己排版亲手制作成纪念册。


爸爸在纪念册的末尾写道:永远不要怀疑爸爸对你的爱!


女孩得知这一切,又哭又笑,她终于明白,自己在爸爸心中有多么重要!


孩子的心是敏感而细腻的,金钱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往往浮于表面,而父母的爱与心意,则会长久地停留在孩子的心田,时刻温暖他们那颗幼小的心。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仪式感给孩子带来身份认同感


疫情期间,学校无法正常上课,不得不上网课,以保证“停课不停学”,而原来每周一例行的升国旗仪式也同样以网上升旗的仪式进行。


小侄女今年一年级,平时调皮得很,可是对于这个升旗仪式却从来不马虎。


每到周一,她都会早早起床,自己穿好校服,戴上红领巾,守在电脑门口。


当屏幕里国旗冉冉升起,激昂的国歌奏响,她神情专注,一张小脸上全是严肃,我相信,此时此刻,她会深深地明白:什么是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什么是万众一心,众志成诚。


4月4日,清明节,上午10点,全国降半旗哀悼抗疫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孟轩宇,保定市联盟西路小学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在路过他就读的学校时,看到老师们正在举行哀悼仪式,当他听到升旗的国歌时就自觉站在围墙外敬礼,直到仪式结束。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这些看似简单却庄重的仪式,将民族情深深刻入孩子的灵魂,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已经懂得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


就像每年春节,无论距离多远,父母都会带着孩子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大人们精心挑选新钞给孩子包好压岁钱;大年初一孩子穿着新衣服去给长辈拜年。


如果没有了这些仪式,年味也就没有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也就消散了。


孩子们就在这样的岁月更迭中,一遍遍接受仪式的洗礼,直到最后,这些仪式成为他们血脉的一部分,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爱尔兰一段视频火了:生在有仪式感的家庭,孩子未来都怎么样了?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在《过渡礼仪》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仪式”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生命总是存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仪式。


这个仪式,让某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再相同,它有了特殊的光彩和意义。


仪式感,让孩子感知到浓浓的爱意,并且学会将爱分享,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仪式感,它不是用金钱堆砌出来的,而是父母用心培养出来的。


爱孩子,就为他多花些心思,让他在平凡的日子里多一些感动,多一些成长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