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飛機的徐崢VS坐綠皮車的“囧媽”:年輕人需向老人學“鈍感力”

《囧媽》以一段對話開啟了漫長之旅:

徐伊萬:“你為什麼坐火車?”“我不是說了週末和你乘飛機去莫斯科!”“你還答應我說:好吧!”“坐火車要6天6夜,6天不能洗澡啊,你受得了嗎?坐飛機多快,再說了坐火車比飛機還貴!”

囧媽:“要坐6天5夜呢,我得提前做準備!”“反正我要坐火車的,你願不願意陪我去,我都要一個人坐火車!”“飛機坐幾小時,每小時多少錢?這趟火車要坐126個小時,每小時29.36塊。”

以前徐崢導演的《囧》系列電影,都是在院線熱映,觀影者年輕人居多,這次難得《囧媽》涉及不少老年元素,又可在今日頭條直接觀看,於是《囧媽》成為我們闔家圍爐夜話的焦點。

“我就喜歡這慢騰騰的熱乎勁!”老媽說。

沒錯,老年人跟年輕人的區別太大了。坐飛機的人大多是高收入、爭分奪秒的年輕上班一族;乘綠皮火車的人大多是低收入的打工族或年齡大、身體欠佳的老年人。年輕人要的是快,高效快捷;老年人要的是慢,遲緩而悠長。

我突然想到了“鈍感力”,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將其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天然符合“鈍感力”的不正是老年人嗎?

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高效率、快節奏,殊不知,學習老年人的“鈍感力”,更能讓年輕人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乘飛機的徐崢VS坐綠皮車的“囧媽”:年輕人需向老人學“鈍感力”


01學習老年人“鈍感力”之一:保持優雅適度的節奏,不必急於求成

林語堂說,優雅的老去,也不失為一種美感。

影片中盧小花把旅途生活過得精緻、優雅,像居家過日子。準備了紅豆、綠豆、薏米粥、橙汁,還帶來做飯的全套家當,幾點吃飯、幾點加餐、幾點喝粥,都妥善安排,非常注意均衡營養和膳食搭配。她和大多數老年人一樣,喜歡拍照,一個方形絲巾被她倒騰出上百種搭法,通過各種姿態的美拍,展現出她外表的光鮮和內心的陽光。

我想起年前,大姐帶我老媽出遊。和我們走馬觀花不同,老媽每到一處景點就換一套衣服進行拍照,各種當地紀念品欣賞個沒完,然後堅決等恢復了體力再趕赴下一個目的地。這趟旅行,雖然節奏緩慢,但身心都得以放鬆。

可見,要按自己的節奏活著,遲鈍一點,慢一點,才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

對徐崢本人來說,何嘗不是如此。

徐崢拍完《港囧》後,有三年的沉寂期。他說,已經積累了很多故事,但是都放在那裡,想隔一段時間再看有沒有拍出來的必要,即便拍出來,劇本也要回到演員的維度,而不是票房。

實際上,這就是慢下來。尊重劇作的規律和角色的軌跡,在思索和試驗中慢慢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值得年輕人借鑑。

乘飛機的徐崢VS坐綠皮車的“囧媽”:年輕人需向老人學“鈍感力”


02學習老年人“鈍感力”之二:善於為回憶騰出時間,找回失落的初心

觀看《囧媽》的網友都知道,盧小花內心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就是去莫斯科紅星大劇院參加演出,正如她自己所說:“48年前我就有一場代表中國大使館的演出,那時我是合唱團主唱solo,我們辛辛苦苦排練了4個月,就為那臺上3分鐘,就因為我遲到了,演出取消了,成為我一輩子的遺憾,這次我絕不錯過!”

她需要極大勇氣去挑戰一次跨國之旅。復古的綠皮火車,承載著盧小花對過去的回憶,她曾說過:“年輕時沒有飛機,經常乘坐這趟車去莫斯科參加演出。”旅程緩慢反而能品味每一瞬間的當下,在遲暮之年去往夢開始的地方。

然而,這次尋回初心之旅,波折不斷。途中上演了母子相愛相殺的場面,遭遇了大熊的襲擊,後來母子和解,母子在冰凍的湖面上趕路。當盧小花衝進劇院時又面臨合唱團節目取消的困境。

面對落下大幕的劇院和離場的觀眾,盧小花沒有放棄,她下意識地走上舞臺,唱出了她最愛的蘇聯歌曲《紅莓花兒開》。深情地演繹,吸引了樂隊小提琴師伴奏和離場觀眾的掌聲,成為電影高潮。

而現實中大多數人,求勝心切,對待挫折過於敏感,稍有不順就一蹶不振,偃旗息鼓。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真應該學習老年人的“鈍”。

渡邊淳一在闡釋“鈍感力”時,五項鐵律。其中兩條為:

  • 迅速忘卻不快之事;
  • 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仍要繼續挑戰。

這告誡年輕人,不因挫折而放棄,不因傷痛而自責。慢,是一種開闊的胸襟,不沉迷於過去,不糾結於現在,不憂慮於未來,只要堅守住自己的夢想,總有天你會破繭成蝶。


乘飛機的徐崢VS坐綠皮車的“囧媽”:年輕人需向老人學“鈍感力”


03學習老年人“鈍感力”之三:懂得適度暫停,讓愛慢慢靠近

懂得適度暫停的人,會讓愛靠近、親情迴歸。

盧小花堅持要兒子陪伴她坐6天6夜火車,她期盼的是一種親情的迴歸。

原生家庭的傷害讓徐伊萬刻骨銘心,在父親的家暴下,母親竭力偽裝自己,不讓年幼的他買單。伊萬7歲時的一句話“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讓母親不捨得離開這個家。

此後,母親對他“嚴愛”有加,直到父親離去,伊萬總以為是母親的高壓控制導致,成年後一直想擺脫母親的管控。

因此,他畢業後一直在外打拼,雖然他事業有成,卻很少和母親溝通。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次旅行,是我大學畢業後和媽媽相處最久的一次!”

我們很多人都像徐伊萬一樣,年幼時孺慕,年長後又忙碌,你追我趕,不肯按下暫停鍵,回過頭去看看年邁的父母。

時間轉瞬即逝,我們常常感嘆時間都去哪啦?卻沒有充分利用時間,擠出一點時間和爸媽相處,家人的支持才是持續向前的動力,家人才是情感的歸宿。

據2019的數據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空巢老年人口規模龐大,佔全球老年人口的21.4%,位居世界首位。

也許只有真愛能喚醒沉睡的心靈,讓彼此的心靠近。這需要我們慢下來,回過頭來跟隨父母的步伐,找回那份孺慕之情,別再有那麼多“空巢”家庭。


乘飛機的徐崢VS坐綠皮車的“囧媽”:年輕人需向老人學“鈍感力”


說在最後的話

疫情之下,《囧媽》這部少有的老少咸宜的電影,在春節期間微暖了很多家庭。難能可貴的是,年輕人通過電影搭建的橋樑,能從老一輩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鈍感力”就是重要的一種。

本文認為,年輕人學習老年人“鈍感力”主要有三點一是保持優雅適度的節奏,不必急於求成;二是善於為回憶騰出時間,找回失落的初心;三是懂得適度暫停,讓愛慢慢靠近。在很多人都在追求高節奏的今天,《囧媽》讓我們重新發現了慢下來的美好。

本文作者:空色DE風琴

貓眼電影演出

看《囧媽》,抱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