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大家好!我是小編遠傑娛樂資訊,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19世紀的清軍火器水平比起明代沒有多大進步,有很多火炮甚至還是明末製造的,中國的軍事技術發展可謂停滯,西方使臣進貢的先進火器也被當成了皇帝的私人玩具,他滿清皇帝還相信騎射是治國之本呢。這其中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清朝時期中國對外來技術的抵制和不思進取真的是令人印象深刻,動物都會進化,何況人類社會,如果中國社會真的穩定的話,又何來的朝代更替。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商人並非社會底層,中國古代商人還是相當富裕的,中國的抑商本質上就是現在的反新自由主義,因為新自由主義會導致嚴重的貧富分化,國家動盪。重農抑商是政治上的遏制,而不是指經濟地位低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化,其實都是生產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現象,和重商或者抑商沒什麼關係。美國建國之初還是奴隸制,美國脫離奴隸制還不到200年,無比落後的國家體制,且奴隸制對人力資源自由配置是嚴重阻礙的,不也沒耽誤美國工業發展麼。生產力水平才是改變生產關係的唯一主因,其他都只是次要因素而已。中國封建按照《槍炮、細菌和鋼鐵》的地緣論看,的確不如歐洲那種鬆散競爭強的地緣環境。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但是反過來說,中國有大一統的市場,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反而更有利於催生大工業生產。所以,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我認為是很難說的。其實美國也可以佐證這個觀點,美國在兩洋中間,要論地緣封閉的特點,美國比中國更缺少刺激和發展動力,英國作為海外孤島,而不是在歐洲大陸上,卻先發展出來工業文明,整個亞洲也是孤島日本先接受了工業文明,從這個角度看,恰好表明一家獨大,國家穩定,不被大陸國家的地緣所困,反而都更容易發展出工業文明。古代讀書人經商的不要太多,現實的經濟壓力是容不得所謂的理想的。科舉制度只是從政的途徑,並不是生存的途徑。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如果科舉做官才是正道,那農是不是也是歪門邪道了。商人再有錢不能穿綾羅綢緞,不能在政府任職,那你不妨想想,這麼苛刻限制為什麼還有商人,如果幾乎沒人做商人,又為何對這樣一個微小到可以忽視的群體做出如此嚴苛的規定,其實應該反過來想,凡是被嚴格限制的群體,往往都是潛力甚至實力巨大的。生產力沒發展到推翻帝制,究竟是怎麼都無法發展到,還是被滿清強制遏制了,這就是這個問題所關注的焦點啊。說了半天,怎麼就得出我要表達的意思是“沒有滿人國內發展趨勢也不會有太大改變”,恰好相反,我的觀點就是滿清因為其本身是遊牧農奴制度。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外加少數民族對主體民族的忌憚,長期壓制中國漢族主體的生產力,這才是中國近代落後的唯一主因,其他都是次要的。馬嘎爾尼時代伏爾泰都死了幾十年了,他看中國專制當然不順眼。歐洲人對韃靼有天然的蔑視,當然也不會認可清朝的成就。另外他說清朝藝術文學等正在倒退,更是扯犢子。一個自大狂貶低別人國家,看不起別人的成績,這也是歐洲人那個時代的慣常行為。他本人是英王的親戚,受封世襲貴族,吃香喝辣的同時英國平民階級正在忍受反法戰爭帶來的饑荒和貧窮,掙扎在死亡線上。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他就不會覺得一小撮德國犢子把英國給統治完犢子了?明末之所以感興趣其實也是風雨飄搖中鍛煉出的危機意識,大家都想改變現狀。不過明朝本身也是鮮有太平,光中興都有兩三次吧, 明朝的國內局勢,除了靖難那幾年,到崇禎朝之前的兩百多年間還一直算是比較平穩的,鬧騰的是朝堂之上。明後期到末期東南沿海也有錢啊,東南銀庫,只不過有錢的是大地主、商人,而不要說佃農隱戶乃至自耕農,連朝廷都收不上稅,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

歷史上,如果沒有滿清耽誤,中歐到底誰更容易進入工業化社會?

所謂的滿清繼承中國傳統意識形態之類的,只是一種粉飾,去看看北宋仁宗年間的政治形態(士大夫與皇權的關係、士大夫之間的關係等等)、文化形態、社會形態、民間意識,滿清繼承了多少?女真和蒙古人對漢文明的摧毀是底層性和全面性的,想起來就極為痛恨!我們自己編出個四大文明,嘲笑其它文明都完蛋了,其實按照我們說的完蛋的標準,細究起來,漢文明也早就完蛋了,而殺手中最致命的兩個,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資訊,請關注我!多多參與留言評論,把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