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

唐朝·元稹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於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晨晚可以感到寒意。

飲食溫潤補脾胃

寒露時節,天氣乾燥,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乾澀、大便乾結等,根據中醫“燥則潤之”“寒則熱之”的原則,飲食上主張以溫潤的食物為主。

寒露推薦飲食:

可選擇有滋補脾胃、潤肺養陰功效的新鮮蔬菜和應季水果,如梨、葡萄、香蕉等水果,胡蘿蔔、山藥、冬瓜、藕、銀耳等蔬菜,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注意:脾胃虛弱的人,如果大量進食生冷蔬果,有可能損傷脾胃,引發腹瀉、痢疾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建議喝一些養胃健脾的食療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等。

燥邪當令需“三防”

防燥

寒露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燥邪當令,易傷肺傷胃。此時養生應以養陰防燥、潤肺益胃為主。

防寒

此時處於秋冬過渡時期,常有冷空氣侵襲,要注重防寒。建議結合自身的體質情況和基礎病等進行個體化養生。

防病

寒露以後氣溫不斷下降,需防範此時節容易發生的疾病,像傷風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等

呼吸系統疾病,便秘、 急性胃腸炎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高血壓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等

注意: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尤其需要注意胃部、腹部保暖,且飲食避開寒涼、生冷食物,防止寒邪傷及脾胃。平素可通過艾灸、藥物敷貼等方式預防胃病復發。

“秋凍”也要看體質

注意足部保暖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此時穿衣要注重保暖,尤其注意不要露腳。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且腳部的脂肪層較薄,特別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足部受涼,機體抵抗力下降,病邪容易乘虛而入,輕則傷風感冒,重則可誘發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

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既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擴張血管,加快血流,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同時又能改善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緩解或消除疲勞。


“秋凍”不適合所有人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適當“秋凍”雖可以增強身體抵抗力,但並不適合所有人。此時節也不宜“秋凍”,應注意防寒保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頭面部保暖,以防病情加重。


注意:患有鼻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體虛者、老人、兒童等都不適合“秋凍”。


宣洩積鬱調情志

寒露時節,萬物凋謝,容易使人產生苦悶、悲傷之情。四季中的秋與五臟中的肺相應,肺在志為憂,悲和憂易傷肺。

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宣洩心中積鬱,培養樂觀與豁達的心態,是養生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適當參加一些娛樂活動,也有益於調暢情志。

此外,寒露過後,晝短夜長,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沉降。古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此時要注意調整睡眠時間,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

寒露:寒氣漸生、雨水漸少,養陰防燥、潤肺益胃

來源:摘編自《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20年10月刊(轉載需獲授權,並註明出處)

編輯:李思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