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無法自拔的抖音,對你做了什麼?

對於人們而言,具有癮性的產品並不全是壞事,主要還是看使用的方式。


短視頻的江湖從來都不平靜,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去年還是老大哥快手領導的大眾尬舞,春節過後就變成了抖音的海草舞,變化之快簡直令人乍舌!

作為後起之秀,不得不讓人驚歎抖音的魅力,不少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深度發燒友甚至樂此不憊的刷個通宵還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款短視頻是如何做到這種境界的?


思索過後,發現除了抖音之外,人們經常使用的朋友圈、微博、知乎、王者榮耀等其他遊戲產品都具有同樣的特性,那就是有癮性機制,而隱藏在其中的套路都是一樣的,都是藉助了人們的喜惡情緒來達到操控目的。

今天這篇文章柯學就帶你來扒一趴,抖音是如何讓你一步步引誘你,讓你無法自拔的,而你又是如何失控的。

實質上,任何成癮性的產品只要擁有三點,就足夠讓人沉迷其中了,那麼,究竟是那三點的?

讓你無法自拔的抖音,對你做了什麼?


1. 行動

開始觸發人們行動的一般都是由積極體驗需要主導。比如抖音,有人可能是走在大街上看到喜愛的偶像明星拍的廣告片吸引的,或者在朋友圈、微博其他地方刷到炫酷的抖音視頻,再者就是被身邊朋友所強烈安利的。而驅使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源自於內心追求快樂,群體認同感而引發的觸動。


2. 多變的酬賞

當你抱著期待感下載抖音,打開後直接落在推薦視頻頁面,這些經過篩選過後的熱門視頻內容好玩、好炫、好酷,一下子勾住你的眼球,滿足你的期待感。OK,這時候成功一小半了,在你得到初次酬賞之後,嘿,感覺真不錯,刷下去。

注意,這裡敲黑板,劃重點!這時候的酬賞是多變的,是不可預見性的。你不知道下一個視頻是不是更有趣的,這就導致你永遠抱有期待感。如此才吸引你像追逐獵物一樣去發現更多好玩的,好看、好酷的視頻,讓你根本停不下。

概率性的酬賞如同寶藏一樣,吸引你不斷的去挖掘,你不知道里面是不是裝著好東西,除非你去打開。當發現是壞東西的時候,你就會期待下個寶藏是好東西,而當發現是好東西時,你就會再次期待下一個也會是好東西。如此你就會更加頻繁的繼續行動下去,最後樂此不憊的深陷其中。


3. 投入

有行動有酬賞還不足以讓你上癮,最後這一步至關重要,有些人沒走到這一步,就崩掉了。而走完這一步的用戶,通常都會很難流失掉,這一步就是投入。

在你享受到酬賞之後,平臺會引誘你投入點什麼,可能是轉發視頻、評論、或者拍視頻、錄入好友關係、填寫身份資料等,而為了讓你行動不受到阻礙,這些標籤按鈕以及行動流程都是設計的極其簡單顯著,從而提高了行動效率。

互惠原則這時候發作,作為人類進化以來形成的生存技巧來說,你會非常樂意投入點什麼作為對平臺的回報,更深層的原因還想模仿他人行為,從而獲得

社交酬賞(點贊、評論、關注)

走完整個套路之後,多變的酬賞會把你繼續拉回來,你期待著有人給你點贊、評論、或關注(社交酬賞)。你忍耐不住打開看看,而如果發現有很多人給你點贊、評論、關注你的時候,就會有成就感(自我酬賞)

為了把你更好的拉回來,平臺在開始的時候還留了一手,就是允許給你發送通知,接下來誰誰誰又發了視頻的通知不斷的在手機通知欄上響起,而你為了滿足好奇心,又繼續打開應用,之後就是刷個不停。


如此循環了很多遍之後,再次觸發你行動的不再是積極心理,而你的負面情緒,當你感到無趣、煩惱時,為了逃避負面體驗,你會不知覺的再次打開抖音尋找酬賞,而對於這些負面小情緒來說,簡直就是無處不在,這時候要恭喜你了,已經成功上癮了。

為什麼你不能控制你自己?


相信有不少人,對某些產品上癮之後內心經過無數次掙扎,說好不會再玩了,最後還是忍不住去玩。為什麼就是控制不住呢?

其實,大腦是由兩個系統來操控,這兩個系統分別是系統1規劃者和系統2行動者。

讓你無法自拔的抖音,對你做了什麼?


系統1:規劃者,具有前瞻性,主要關心未來並有著很好的打算,是個理性大腦。比如,你決定明天早起,一個月讀一本書,今年要達到的減肥計劃,努力要考個好大學。這些都是由系統1來長期主導規劃。

系統2:行動者,是個不顧一切的傢伙,活在當下,主導我們慾望,情緒等。比如,計劃的早起因為實在留戀被窩的溫暖而不願起來了,一個月讀本書那麼費腦,還是刷熱播劇和抖音來得輕鬆,今年的減肥計劃早就融化在舌尖的美食上了,好大學?不存在的。

而成癮性的產品正是操控了系統2行動者,當空虛、無聊、煩惱來臨時,行動者會不顧一切的去除負面體驗達到內心的愉悅,這就好比為什麼無聊時總是想抽個煙,總是想掏出手機刷下朋友圈、抖音、知乎等,且這些行為很多時候都是毫無知覺的發生,等回過神來才發現又在玩了。

讓你無法自拔的抖音,對你做了什麼?


總結

對於人們而言,具有癮性的產品並不全是壞事,主要還是看使用的方式。就好比電腦對於某些人而言是刷刷熱播劇,打打遊戲。但是,對某些人而言可能就是吃飯的傢伙。抖音就是這樣把我們洗腦的,所以,創造價值APP時,要先從用戶心理入手。

更多互聯網資訊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勤瀚堂網絡服務(ID:qinhantangto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