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兩大禍首竟然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關於安慶緒的出生時間,史書上沒有記載,只知道他是粟特人安祿山的二兒子,也是屬於粟特族,安慶緒的出生地在今天的遼寧錦州,安慶緒從小就是個不愛說話,性格很內向的人,但他像諸多粟特族的人一樣很善於騎射技術,這是北方遊牧民族十分擅長的技術,安慶緒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安慶緒的本名叫仁執,慶緒這個名是唐玄宗李隆基賜予的,玄宗很喜歡安慶緒這個孩子,他將其留在安祿山身邊效力,以讓安祿山更好的為大唐王朝保衛北方邊境的安定,安慶緒在安祿山手下的職位是管理軍事的都知兵馬使,這正是安慶緒所在行的,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謀反,公然背叛大唐,背叛一向重用寵幸他們的唐玄宗,叛軍隊伍攻勢凌厲,他們一路南下,橫掃河北之地。

之後,叛軍向西進攻,大唐王朝的東都洛陽和西都長安相繼被叛軍拿下,在叛軍佔領了唐朝的核心地區之後,叛軍首領們就開始想著怎樣爭取更多的權力和享受榮華富貴了,唐朝的部分兵力退到西蜀,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安慶緒夥同手下將領,以及安祿山身邊的服侍人員李豬兒,將有疾、躺在床上的安祿山秘密殺害,安慶緒在第二天突然宣佈父親安祿山病死,並自立為大燕帝國的皇帝,殺父奪位,可見安慶緒的殘忍、狠毒和無情,這一年二月,唐肅宗命令名將郭子儀領大軍攻打叛軍,之前被叛軍佔據的長安和洛陽,又重新回到了唐王朝的手中,安慶緒的部隊連戰連敗,只好不斷的後撤,唐軍對其猛烈追擊,不給其絲毫的喘息之機。

安史之亂兩大禍首竟然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安慶緒如同喪家之犬,不停的敗逃,每到一個地方,安慶緒的部隊都大大減少,因為在多次被唐軍打敗之後,叛軍的軍心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動搖,安慶緒逃到了河南河北交界的相州之地,唐軍追上後將相州城圍成鐵桶一般,安慶緒率軍龜縮在相州城內,唐軍展開兇狠的攻城戰,唐朝將領郭子儀集合各地的大軍彙集到相州,將相州城圍困了四個月之久,相州城內的安慶緒叛軍彈盡糧絕,人們甚至到了吃老鼠肉和馬糞的地步,之後,叛軍將領史思明率軍前來救援,郭子儀才撤圍,史思明大軍的到來,是安慶緒許其帝位求救才來的,史思明不僅想得到大燕的帝位,他還想殺死安慶緒,以永絕後患,這一點,安慶緒或許也是心知肚明,史思明帶領部隊在相州附近的鄴縣南駐紮。

安慶緒知道史思明將要殺害自己,他想要關閉相州城門,以抗擊史思明部隊,但此時相州城的糧草早已告罄,安慶緒的部隊也在之前與唐軍的交戰中損失慘重,安慶緒自己知道已經沒有實力去與史思明對抗了,他還懷著一點僥倖心理,希望史思明念及與其父安祿山是拜把子兄弟而放過自己,但史思明早已恨透了安慶緒,因當初安慶緒殘忍殺害他的父親安祿山,還擅自稱帝的行動,這讓史思明看透了安慶緒的野心和兇殘,在史思明的再三召喚下,安慶緒只好帶數百騎兵去史思明陣營見他,安慶緒和部將們一進去,就看到史思明的將士們都身穿鎧甲,手持武器而立,安慶緒對史思明說:“我丟失了重要城市長安和洛陽,實在是大罪過啊!不曾想到燕王能看到我父親之面前來救我,真是感謝萬分。”

安史之亂兩大禍首竟然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史思明冷冷的對安慶緒說:“丟了長安和洛陽,算個什麼!你殺害了你的父親安祿山,才是最大的罪過,罪不可赦,”說罷,史思明命令將士將安慶緒和他的四個兄弟全部抓住處死了,安慶緒手下一些高級將領也被殺,安慶緒的下場或許從他殺害他父親,自立為帝的那天開始就已註定,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安祿山義兄弟史思明殺安慶緒,叛軍內部這種互相謀害的行為,也印證了叛軍內部的不穩定,他們造反的真正原因就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得到更多的權力和榮華富貴,真是由於叛軍隊伍的領導人物沒有深謀遠慮的政治才幹和能力,而目光短淺的相互殘殺,這導致他們最終敗給了大唐王朝,史思明最終也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殺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