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一、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五代伶官传序》,文章内容是通过论述五代时期,后唐君主李存勖的由盛到衰的得失成败的经历,向人们说明了一个道理。


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兴衰,虽然天命占一部分原因,但是个人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欧阳修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了主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后通过对事件经过的描写,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出自北宋灭亡之前,它在极大程度上映射了宋徽宗本人,他自身如果能够心怀国家,并作出一定的努力,那么“靖康之耻”的历史事件,可能不会演变的那么惨烈。或者说,不至于被人看作是“耻”。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公元1100年,年仅24岁的宋哲宗去世,由于他没有活着的儿子,于是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


关于宋徽宗这个人,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很多。我认为,元朝末年的政治家脱脱的评价最为经典: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宋徽宗即位以后,政治主张上支持新党,即支持改革派。当时新党逐渐被一个叫蔡京的人所把持,也就是水浒传里说的那个臭名昭著的蔡京。


当时的蔡京,他实在不是什么好人,后来被人评价为北宋六贼之首,可见当时人们心底对他的痛恨。然而他之所以能被宋徽宗看重,完全是因为他自身有着务实的一面,并能够为宋徽宗解决眼下的实际问题。


宋朝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国家财政上就已经开始年年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以至财政问题成为了历代皇帝的心病。而那些保守派,整天空喊仁义口号,保持道德的崇高,但是在实际上却始终没有使得国家的财政赤字问题得到解决。于是渐渐地,皇帝们都对保守派感到了失望。


而蔡京,或者蔡京所代表的改革派,他们大多数人属于极度务实主义的小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见不得人的手段,并能够违背道德上的底线,然后从百姓手里收刮到巨额的财富。这些巨额财富,一部分旁落到自己的腰包,另一部则献给皇上。


于是,当皇帝切实的看到他们的改革,能够真正的产出财富的时候,皇帝便开始对他们产生信任,甚至是宠爱和依赖。


再加上,宋徽宗本人,本就是爱好广泛,奢侈之风位居宋代皇帝之首,所以他对于财富,更是独爱有加。

且最主要的是,宋徽宗的那些爱好,没有一样是不花钱的。


关于宋徽宗的爱好,可以这样形容:爱好广泛,品味高雅,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声色犬马,全部涉猎,并且还身兼建筑和园林专家。


在绘画方面,宋徽宗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多见的艺术天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画,无所不精。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件,尤以花鸟画更为精妙绝伦。他开创了中国花鸟画创作的新时代,创造了被后世盛赞的“宣和院体”宫廷画派。


特别是《瑞鹤图》,它是宋徽宗以半写生的方式创作,笔致精细温婉,形象俊俏生动,蕴含着文人特有的含蓄,又彰显出帝王之家的富贵华丽。此等格局和气势,非常人所能及。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瑞鹤图

而在书法方面,宋徽宗的悟性和学养更是极高,他取众大家书法之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了一种惊艳天下的瘦金体


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结体严谨,骨格纤瘦,笔画细挺,顿挫有节,外露锋芒,风流飘洒。在秀丽的丰姿中透出刚劲,一笔一划都如刀似剑,铿锵果断,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的霸气,堪称书苑奇葩。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瘦金体

而且,宋徽宗的《临唐怀素圣母帖》曾经经过拍卖,最终成交价是1.28亿,如果按照单字来卖的话,一个字就是上百万,用一字千金来形容也绝对不过分。


在园林方面,宋徽宗更是耗资巨大。公元1117年,宋徽宗举全国之力,在开封汴梁内城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名叫艮岳,前后总共花费了五年时间。


艮岳一经建成,立刻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最高峰,即便后来的颐和园、圆明园等,虽然在规模上取胜,但艮岳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和精雕细琢的用心,仍然是无法超越的。


据说,园林内怪石林立,古树参天,亭台楼阁移步换景,珍禽异兽前所未闻,没有一寸土地不是精心打造的,堆满了从全国各地运来的珍贵观赏石材。


其中最著名的石头,当属朱勔从太湖湖底运来的一块巨石。那块石头被发现于公元1122年,在太湖的湖底,石高15米,身上布满孔洞,保持着水流冲刷过的痕迹,让人们充满了无限浪漫的遐想。


经过努力,这块巨石历经几个月的颠簸之后,终于被运送到了艮岳之内,宋徽宗当即就对这块石头喜爱有加,专门为石头搭建了一座亭台,并册封石头为“盘固候”


园林中除了石头之外,还有许多古树。当时宋代人喜欢种桧树,园子里最著名的两棵桧树就在大石旁边:一棵高耸,所以叫“朝日升龙”;另一颗横卧,叫做“卧云伏龙”。并且其中一棵,可能是来自浙江海宁著名的安国寺。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宋徽宗以上这些成就,在我们后人看来,无一不是登峰造极。但不幸的是,他生在了帝王家,并且还是一国之君,以至他的爱好只能满足了自己,却无情的辜负了整个宋国百姓。


脱脱说得对,宋徽宗确实是一位——独不能为君耳的皇帝而关于这个评价,我认为最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宋徽宗的腐败,导致宋朝错失了覆灭辽国的先机。


宋徽宗建造艮岳的时间,恰好是金人在辽国东北境内崛起的时间。这期间,宋金已经有了初步交涉,想要联合灭辽。


但不幸的是,由于宋徽宗放纵蔡京、童贯等奸佞小人收刮百姓钱财,以至最后官逼民反,一伙强盗在梁山突然造反了。


于是,宋朝为了平叛内部造反,开始大量的调兵遣将,使军队不断开赴南方,而对于联盟金人灭辽的计划,则就此搁置,无心顾及。因此,宋朝失去了灭辽的先机。


第二,军队的孱弱,令人捶胸顿足。


在宋金联盟后,当时双方约定,金军攻打长城以北的辽国中京,宋军攻打长城以南的燕京(北京),等双方均胜利之后,然后再对辽军进行两面夹击。根据当时形势,辽国已经油尽灯枯,收取燕京已经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可即便这样,宋朝军队的表现也实在是令人恨铁不成钢。原因是宋朝军队始终无法按照约定日期拿下燕京,而且是打不过的那种。


这样的结果,使得金人大开眼界,着实见识到了宋军无能的一面。最后,金军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替换掉进攻燕京的宋军,并且一鼓作气,干净利落的收复下燕京。


而也正是这一仗,使得金人认识到了宋人的软弱,为后来北宋的灭亡,埋下伏笔。


第三,危难来临,临阵脱逃。


公元1115年,金人南下,大举进攻宋朝。当时的宋徽宗,没有一点身为一国之君的担当,极为不负责任的自己退位,然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


之后,宋徽宗带着自己的亲信,宝物,拍拍屁股的溜到江南,打算养老,至于金人入侵的危难,宋徽宗则充耳不闻。对于这样的操作,谁都没能想到,堂堂的一个皇帝,竟然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由此可见,对于北宋的覆灭,虽然天命占了一部分,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宋徽宗以及整个宋朝朝廷的人,他们没有尽心尽力的把事情做好。


正如欧阳修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金人两次围汴京。


关于汴京之围,还是要从公元1117年说起。当时北宋因为一次意外事件,得知了辽国东北境内金人的崛起。而宋朝朝廷当时得势的恰好是主战派,于是经过一番激烈的商议与研究,宋徽宗决定尝试与金人建交,然后消灭彼此共同的敌人辽国,以期望能借机收复丢失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然而这件事情,因为期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原因,以至联盟灭辽的计划一直曲折坎坷。有时因为自身内部原因,比如梁山造反,导致宋朝顾及不上灭辽。有时因为外部因素,比如宋朝得知辽金也在建交,于是宋朝当即停止联盟事宜。有时是由于宋金双方的原因,比如利益分配不均,或者一些细节上谈不拢,然后导致联盟意愿始终无法达成。


不过,虽然情况曲折,但是在经过了几年的反复沟通,在公元1113年,宋金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起灭辽的共识。然而,由于宋军在攻打辽国燕京的过程中,能力表现实在过于低下,以至最后只能由金人接手来攻克燕京。


于是矛盾来了,本来双方约定,燕京由宋军攻下,然后归属宋人。可是宋人怎么打都打不下来,只能由金人出力攻克,于是金人自然不愿意把燕京还给宋朝。导致最后,宋徽宗只得花大价钱憋屈的将燕京赎回。


而也是在这件事上,金人看到了宋朝的软弱,最终在1115年,金人借口宋人不守承诺为由,向宋朝发下战书,并且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侵宋。


其中一路,由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幹离不带队,从燕山山脉经过,走幽州,称为东路军。另一路由粘罕率领,走云州,太原,称为西路军。


当时金人势如破竹,短短半个月,西路军就攻到了太原,且同时东路军攻克了蓟州,并准备奔袭开封,进行斩首行动。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当时,太原方面的守军非常英勇,他们坚守城池,拼死抵抗,牢牢的将粘罕带领的西路军挡在了太原城外。但是幽州方面的守军,就差强人意了,当时幹离不带领的东路军,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就在短时间内兵临开封城下。包括跨越天险黄河,也是一路顺风,原因是当时守卫黄河的部队,一见到金人就都四散奔逃了,根本无心抵抗。


于是,被称为宋朝最鼎盛,疆域最大的时代,竟然让敌人短短一个多月,就将部队打到了首都城下,真可谓是赤裸裸的打脸。


而更打脸的是,当朝皇帝宋徽宗,直接发了一份罪己诏,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而自己则偷偷的跑到江南避难了。这波操作真是亮瞎了世人的双眼。


然后,被逼上位的宋钦宗,面对城外气势汹汹的金人部队,也是束手无策,惶恐不安。最后,同样带有软弱气质的宋钦宗,他毅然选择了保守派,然后同意向金人投降,支付巨额赔款,并割让太原。


而城外的幹不离,其实内心也有些虚,由于自己所带的人数较少,根本不足以将开封城围住,只是在城外进行了驻扎而已。而且,幹离不属于孤军深入,粮草不足,对于攻打开封城,并没有进行持久战的能力。再加上,从各地源源不断赶来的救援部队,在人数上很快就超过了金军。


于是最后,幹不离在看到宋人实在无法一下子凑齐自己要求的巨额赔款后,不得不为了安全起见,匆匆撤离。至于交割太原,只能日后慢慢进行。


至此,金人的第一次汴京之围,以宋人的割地赔款结束。而在此期间,宋人除了太原方面的军队进行了拼死抵抗之外,其余势力基本就是一盘散沙,而且首都开封城,更是还没打就吓投降了。不过,历史上有无数次证明,对敌人妥协,并不会换来和平,它只会使得敌人更加得寸进尺。


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对于金人内部,这条真理也同样适用。原因是粘罕和幹离不虽然同属于金人,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无法调节的矛盾。


当粘罕看到幹离不在入侵宋朝时,从其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而自己却在太原损兵折将,一点好处都没有捞到,以至心中一直愤愤不平。


于是粘罕撤兵之后,不断上书皇帝,期望进行组织二次攻宋,以便自己也能从中谋取巨额利益。


而前面说了,幹离不的退兵,是要求赔款和割让太原属地的。可结果太原方面,爱国主义高涨,采取坚决不投降政策,即便朝廷送来圣旨,太原守军也拒不服从。


因此,粘罕借着宋朝不能如约割地的理由,再次说动金国皇帝同意二次攻宋。具体部署大致同上次一样,还是兵分两路,进攻大宋。而且这中间的间隔,还不到半年。


面对金人的卷土重来,宋朝并没有做好应对措施,或者说根本来不及做太多的措施,因为金人的入侵,实在太快了。


而且,这一次的北宋也没有上次幸运。因为东路军还同上次一样,顺利渡过黄河,抵达开封。而西路军也学聪明了,直接放弃了久攻不下的太原,绕路前往开封。至于上次之所以不敢绕,是因为怕太原军队在后方切断自己的退路,但是这一次,粘罕无所顾忌了,因为他相信,宋朝根本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


而宋朝,在经历了上一次的被围之后,当局者丝毫没有长进。据史料记载,说城外当时有一部分大炮,可以用来守城,但因为涉及到谁负责拉到城里的问题,导致各方相互扯皮,最终金人来了,那些大炮都还在城外没能运走。以至那些大炮都成了金人的战利品。


对于金人的二次围城,宋人自然如同第一次一样,更加没有还手之力。原因是这次两路人马都到齐了,而开封城更是被真正的围了起来,成了一座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孤城。


并且,这一次的围城意义重大,因为它直接宣告了北宋的灭亡,同时也造就了一次历史上的大灾难——靖康之耻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三、靖康之耻,一个靠卖女人续命的王朝。


靖康之耻被后人认定为耻,其根本原因,不是没打过人家,也不是丢了土地和钱财,毕竟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要走这样的路子。它之所以被认定为耻,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整个宋朝在对抗金人的过程中,实在是太过废物,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武将的无奈。


对于武将来说,最大的耻辱不是败给敌人的屠刀,而是还没打上司就已经投降了。


纵观两次汴京之围,从开始到结束,虽在大体上宋朝的军队表现不尽人意,但是面对山河破碎,家园被侵,期间还是有许许多多的怒发冲冠之士,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极尽自己所能,来守护自己身后的家园。


可是,正如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说过的一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自始至终,宋朝从皇帝到官员,他们总是软弱,总是妥协,总是满脑子想着议和与投降。这样的上层建筑,底下的士兵又如何能够舍身取义,英勇赴死?毕竟皇帝都放弃了,自己还拼什么劲。以至最后,那些骨子里还保留着热血的男儿,连与金人一战的机会都没有。个人的英雄主义,在大趋势面前,只能是微不足道。


而且,前后两次汴京之围,宋朝朝廷根本就没有组织过一次皇城保卫战。第一次直接赔款割地,第二次更是直接主动开城门放弃抵抗了。


所以,历史如果能够倒流,宋朝朝廷如果能进行拼死守卫开封城一次,那么最后鹿死谁手,还未必可知。


其次,投降派的无能。


在金人南下以前,宋朝朝廷的官员大致分为保守派和改革派。但是金人南下之后,这些名称都变了,它只能是投降派和主战派。而且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是投降派占据了上风。


这些投降派,拿着国家俸禄,人民的供养,到最后实在是没干什么好事。


金人南下的时候,他们主张妥协与投降,抹杀了前线将士为国捐躯的满腔热血,甚至大部分热血男人,连和金人打一次的机会都没有,就在日后被钉上了宋军无能的标签。以至有志难伸,报国无门。


更可恨的是,那些官员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还卖主求荣。他们在抵抗金人时毫无作为,但是面对自己的子民的时候,却极尽的耀武扬威。


由于第二次围城,金人索要的赔款金额,直接比上一次翻了一倍。而上一次的金额,宋人都没能凑齐,那么这第二次的数额,定然也是凑不够了。


面对金人的施压,那些投降派的官员可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在开封城里,大肆收刮财富。开始的时候,他们还好言相劝,让大家自愿凑齐财物,然后让金人退兵。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凑上的金额实在是与金人要求的相差太远。于是,他们开始用强了。对于城里的有钱人和官员,他们划定标准,拿不出来就严刑拷打,而且是“智计百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而且到最后,他们根本就无所顾忌了,直接进家掘地三尺,不放过任何有可能藏钱的地方,他们为给金人凑齐赔款数额,真是作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原因,我想应该是这种心理,北方待不住,我可以去南方,宋朝不在了还有金朝,给谁当官无所谓,在哪当官也无所谓,总之我活好就行。


所以那批人,若放到现在一定都是汉奸,卖国贼。


最后,明码标价卖女人。


这件事,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应该唯宋朝独有了。至于带头者,我想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两人都逃不了干系。


由于后来,金人索要的赔款数额巨大,开封城是真的拿不出来了。于是金人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拿人来抵。


当时金人要求,宋朝必须按时将宫女二千五百人,女乐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艺三千人交给金军。并且要把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必须在十天内交割。


倘若无法完成,那就拿皇家女人来抵。具体价格是:帝姬和王妃每人一千锭金,宗姬一人五百锭金,族姬一人二百锭金,宗妇一人五百锭银,族妇一人二百锭银。


也就是说,只要无法完成金银的缴纳数目,几乎所有赵氏的女子都无法幸免了。而从前面的收缴数额上来看,金银的数量是注定无法凑够了。


而从皇帝和太上皇最后签订了这个协定来看,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是做了决定。


最后,宋朝一共送出了后妃公主51人,妇女11500人左右。总共抵了金60多万锭,银150多万锭。


而当时宋朝千方百计搜集到的实际财富,折成金银后,金才只有4万锭、银才只有250万锭左右。也就是说,宋朝卖女人换来的钱,占了赔款数额的一大半。


而且那一万多名女人后来的下场,不用想也知道是无比凄惨。他们光是在撤回金国领地,到达燕京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七千人,至于另外三千人,则不知所踪。


或许,他们如果跑了,或者死了,远比他们到达金国要幸运的多。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四、落日残垣。


无论怎样,黑暗总会褪去,黎明总会到来,或早或晚。


那一役,赵氏血脉全部被金人当做俘虏带走,只有康王赵构在安阳一代有幸逃离,并在日后建立了南宋政权。


那一役,整个开封城内尸横遍野,由于没有粮食,人吃人的现象频发。


那一役,男人没能保护好女人,并且皇帝还卖了女人,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但值得安慰的是,坏人会受到惩罚,卖人的罪人也被带走了。


那一役,宋朝失去了黄河以北的区域,但是有无数个小城,他们选择了进行拼死抵抗,决不投降。他们不听宋朝,亦不服金人,他们不再为国而战,他们只为自己身后的土地而战,为自己身后的亲人而战。

如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后来,太阳落山了,人们面对这破碎山河的落日残垣,虽然悲伤,但是却没有低沉。


他们知道,太阳落下来,明天还会升起;骨子里的热血昨天没了,但在今天却可以重新点燃。家仇国恨,不能忘,民族血泪,亦不能忘。


于是,岳飞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于是,辛弃疾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于是,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落日残垣

本人是文化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文化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北宋靖康之耻,一段软弱就要挨打的前尘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