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事丨張天福的湄潭茶緣

張天福的湄潭茶緣

◎ 曹裕強

1939年4月的一天,正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也是採茶、製茶的大忙季節。當時,年僅三十掛零、在福建省政府農業改進處茶葉改良場福安分場工作、新中國建立後成為中國著名茶學專家的張天福,從《中央日報》看到一則《國民政府將在重慶召開全國生產會議》的消息,其刊登的參加會議人員名單裡還有自己的名字。雖有些詫異,但他還是馬上向設在永安的福建省政府農業改進處寫了一封闡明自己要去重慶參加會議的信,得到了改進處的同意,並派人來辦理了交接手續。

於是,張天福便匆匆啟程,馬不停蹄,先乘坐汽車前往桂林,然後轉道坐飛機到了國民政府的陪都重慶。

到了重慶,離開會的時間尚早,張天福就先去拜望他的兩位老師:一位是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謝家聲,原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一位是中央農業實驗所副所長沈宗翰,也曾在金陵大學任教。

為了開會,5月3日上午,張天福還預先到附近的一家服裝店訂做了兩套制服。晚上,他就親眼目睹了日寇飛機轟炸重慶時那種血肉橫飛和街巷雜亂的情形,使他更增加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

張天福在中央農業實驗所等了幾天,便到行政院指定的全國生產會議報到處報到。在會議代表接待處,農業促進委員會主任穆藕初向他佈置了任務,要他先去西南各省考察,回來才開會。並告訴他,農業部計劃在西南地區辦一個茶葉試驗場,部裡請他會前到四川、西康、貴州、雲南等地,尋找一個比較理想的地址。於是,張天福就參加了由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聯合派遣的茶葉考察專家組,與王淘、李聯標、朱源林等專家一起準備前去考察。


湄潭茶事丨張天福的湄潭茶緣

說幹就幹。但我們都知道,張天福他們這次要去的幾個省,都地處高山峽谷密佈的青藏和雲貴高原,道路崎嶇坎坷,可以說其中的艱難程度,難以想象。為了規劃好路線,一是節省時間和經費開支,二是儘量減少跋山涉水之苦,張天福便找來地圖,進行了仔細的琢磨和研究。他對每一個要去地方的地勢、土壤、氣候、生態環境、交通狀況和發展方向等諸多因素都進行了綜合的考慮,並進行了反覆的比較。

從四川的成都、自貢、宜賓,到西康的雅安,從雲南的昆明、曲靖,到貴州的遵義、安順、貴陽、湄潭等地。他們一路匆匆,無心觀賞祖國西南的大好河山,卻對沿途經過的那些城鎮鄉村的貧窮落後,感到了深深的觸動,甚至別有一番痛苦縈繞在心頭。因此,為了儘快落實選址,每到一地,他們都反覆勘察,悉心論證。

最後,經過反覆比較,張天福看中了地處黔北重鎮——遵義東北70餘公里、山清水秀的湄潭。因為那裡氣候溫暖溼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地勢開闊,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是貴州高原上古老的茶區,非常適合於茶樹的種植和發展。且湄潭離貴陽和重慶都不算太遠,交通也較為方便,適合於創建茶葉研究試驗基地。

覺得找到心中理想地方的張天福,就直接跑到湄潭縣政府,找到當時的縣長嚴浦泉,告訴他中央茶葉試驗場基地可能建在湄潭的消息。縣長見是農業部派來的人,還說要在湄潭創辦中央茶葉試驗場基地,很是高興,立即表態一定要大力支持。

張天福返回重慶後,把自己在西南四省各地考察的情況向農業部及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謝家聲、副所長沈宗翰做了詳細的彙報,並著手撰寫了一個《發展西南五省茶葉生產》考察報告。

張天福在報告文中寫到:“自神聖抗戰以來,奄奄待斃之中國茶葉出口貿易,更受嚴重之打擊……是有亟待於開發西南之富源。……查西南各省氣候土質環境,除西康僅有東南及雲南西北部少數雪線地帶外,無不適於茶樹之生長,中以四川產量為最多,年約20萬擔,雲南約8萬擔,西康約8萬擔,黔、桂較少各約1萬擔……將來之發展,未可限量。”

為期三天的全國生產會議在重慶沙坪壩的嘉陵賓館如期召開。會上,張天福將此報告作為會議提案,引起了當局一些高級官員的興趣和注意,並決定在湄潭創建國民政府中央茶葉試驗場(後來定名為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簡稱中央實驗茶場)。此提案後來被茶史學家們譽為“中國茶葉第一提案”。

1939年9月,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聯合派遣王淘、張天福、李聯標、朱源林等人進駐湄潭,在其縣城南門外的校場壩一帶,開始籌建中央實驗茶場。經商議,湄潭縣政府決定將義泉萬壽宮、水府祠交給他們作為茶場辦公室、宿舍和茶葉加工廠;將桐子坡、象山(俗稱打鼓坡)和校場壩一帶土地作為茶場用地。

到達湄潭,張天福他們就不顧風塵勞累,迅速拉開了籌建工作的序幕,使湄潭這個偏遠、安逸的小鎮,一時間因為他們的到來而開始熱鬧起來。期間,他們除了馬不停蹄開展一系列籌建工作外,張天福還邀請貴州省氣象所所長李良騏先生來湄潭考察,就茶葉生長的氣候問題,借用省氣象所的設備,在此建立了一個臨時氣象觀測站。觀測工作雖然沒有開展多久,也沒有留下可供佐證的觀測資料,但他卻與李良騏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以至於後來在他被關進“牛棚”勞改時,遇到同被關在一起的李良騏的兒子李啟泰,他還津津樂道於此事,並與李啟泰成了忘年交,也教會了李啟泰很多茶葉知識。當筆者2015年在貴陽採訪李啟泰時,李啟泰就曾向我們興奮地談起他們的那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1939年11月的一天,張天福到經濟部為籌建中央實驗茶場的事聯繫工作,遇到曾任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後為省政府主席陳儀顧問的徐學禹。徐便邀請張天福到當時福建省政府與中國茶葉總公司在崇安縣合辦的一個福建示範茶廠當廠長,並請他第二天就乘坐第一部從福建開到重慶的小車回去。還說工資每個月給他300塊大洋(當時可買100擔穀子),並說福建省主席陳儀還答應委任他為省建設廳技正。至於開辦費則為100萬元,由民國中央和福建省政府各出一半。

事情來得有些突然,張天福一時也感到很為難,就以“要去貴州湄潭縣籌辦中央茶葉試驗場,那邊的事才開頭……”等為理由謝絕。但對方的意思卻很堅決,根本不容他推辭。


湄潭茶事丨張天福的湄潭茶緣


經過一晚上的輾轉反側和激烈的思想鬥爭,張天福想到了家鄉父老的厚望,想到了無兄弟姊妹照顧的已經76歲正年邁抱病的父親……天亮了,張天福最後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艱難決定:忍痛割愛,回家鄉去。為此,張天福還專門給農業部寫了一封信,陳述了自己忍痛割愛的緣由。

就這樣,曾在西南五省留下足跡的張天福,來不及向他的老師們一一道別,也沒有時間再回到湄潭交接工作,便帶著遺憾,匆匆登上接他前往福建的汽車。

當汽車輾轉顛簸兩天,來到江西南昌市裡的一個路口,還出現了一個插曲:那時,一個由江西省政府派出的官員,手拿一份時任農業部顧問的鄒秉文簽名“謹懇”的電報,內容是懇切要求張天福無論如何要返回重慶,把貴州湄潭的中央茶葉試驗場籌辦下去。去意已決的張天福,儘管也在腦海裡產生過一絲猶豫,但事已至此,加上車上同行人的極力勸阻,他也只好繼續前往福州。從此,直到2017年6月4日去世,享年近108歲的張天福,就再也沒有到過湄潭。

張天福遺憾的不辭而別後,農業部又從中央農業實驗所選派劉淦芝迅速前往湄潭接替了張天福的籌備工作,於1940年4月正式成立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後,並出任首任場長。

儘管張天福並沒有繼續留在湄潭籌建中央實驗茶場,但湄潭人民卻始終懷著一份感恩之情,牢記著他當初的選擇和決定。以至於在70年後的2009年4月和76年後的2016年4月,湄潭縣委、縣政府都派出代表團,前往福建去看望時已100歲和106歲的他,給他帶去一份問候與祝福。2017年6月4日,當湄潭人民得知他駕鶴仙逝的消息後,有人還自發地發微信、寫詩詞,縣委、縣政府也組織悼念活動、召開座談會,遙寄哀思,表達一份濃郁之情。

2009年4月,為表達對湄潭人民一份質樸之情的感謝,時年已百歲之際的張天福,在品飲了湄潭人民帶給他的“湄潭翠芽”茶後,也激動地親筆給湄潭人民寫下了這樣的條幅:“遵義湄潭——好山好水好茶”。聊以此字句,也算是延續了當年的那一份不解的茶緣吧。


來源:微美湄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