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文 觀象齋主人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摘自網絡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令人充實而優雅

讀書的過程,就是再造生命的過程。西方有句諺語:“人如其所讀”。讀書學習,是完善自我的關鍵所在。只有不斷地讀書學習才能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使自己豐富和深刻起來。當一個人專注於讀書,讀過很多好書之後,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崇美向善的文字豐盈了心靈,書情雅意博大了胸懷,知識的文明薰陶了至純至真的情感,思想情操就會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就會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自身的氣質:目光變得更加清澈有神,面龐更加柔和宜人,表情也更加富有韻味,舉止也更加優雅得體。這種氣質美比起外表美來要耐看得多,正如伏爾泰所說:“美只愉悅眼睛,而氣質使靈魂入迷。”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讀書可以去俗氣。讀書讓人充實,讓人優雅,讓人多一份書卷氣,讓人擁有一種神采與光芒,這是那些“俗氣”之人可望不可及的。乾隆皇帝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至於‘書氣’二字,尤為寶貴,果能讀書,沉浸醞釀而有書氣,更集義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氣。人無書氣,即為粗俗氣、市井氣。”一個男人若想氣宇軒昂、目光高遠、思維敏銳,就必須堅持長期讀書,一個女人,若想秀外慧中、舉止高雅、風韻長存,不讀書也是做不到的。

當然,讀書改變氣質,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買幾本書做做樣子,或者隨便讀幾本流行小說便能立竿見影的。讀書,應當是一種耐得住寂寞的習慣,是一種堅持不懈的學習積累,是一個長期修煉的過程。只有把讀書當成工作的補充,當成生活的一部分,當成與吃飯睡覺一樣的需要,經年累月、不斷地汲取書中的營養,開闊視野、啟迪思想、陶冶情操、積累智慧、才能真正澄澈自己的心靈,昇華思想境界,從而美化自己的氣質。

正如三毛女士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用三句現成的古詩,來劃分讀書的三個境界

讀書雖無止境,但分層次有境界。讀書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可是境界有層次高低之分。

  借用幾句現成的古詩來表述,提出讀書的三種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第一境界。第一是說要甘於寂寞,不怕孤獨,同時要目光遠大,敢為人先,對自己嚴要求、高起點。第二是說要意志堅定,百折不撓,日積月累,持之以恆,毫不動搖。大雪紛飛的冬天,一位老漁翁不怕寒冷,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獨自划著小船在江上垂釣。讀書與此情境頗為相似。讀書,要靜下心來,耐住寂寞,不怕孤獨,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這是一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讀書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第二境界也。詩人陶潛在喧囂的塵世,卻生活得如此安靜,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顆遠離世俗的心,自己雖然在東籬下采菊,但內心早已和南山融為一體了,因此一切都感覺那麼美好。讀書不僅要坐下來,還要能讀進去。讀進去了,就會沉醉其中,欣然忘食,從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讀進去了,便會書中有我,我在書中,人與書就會融為一體。這是一種“物我合一”的讀書境界。這樣的讀書境界可以說是人生的樂事了,把書作為一種玩物來欣賞把玩,如臨碧池,如沐春風,樂到極處,忘乎所以。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宋代的大詞人李清照與他的夫君趙明誠,在讀書上與陶潛先生英雄所見略同。他們夫婦只要發現了好書,就是典當衣物也要買來。每一天夫婦在飯後飲茶時,必要說一句書中話,然後夫婦猜在哪一本哪一頁,猜中者先飲。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對此曾有精彩的描述:“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易安居士夫婦讀書讀到這種快樂境界,真令我等讀書人羨慕不已。董橋先生對讀書的領悟更高一籌,他把讀書比做聽雨,真可以說是一種優雅的極致了:“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在董橋先生看來,讀書就如同聽街前的點滴細雨,是一種韻味,是一種悠閒,是一種情致,更是一種樂趣。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為“五嶽”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泰山極頂,你就會感到其他。書籍猶如巍峨的高山,綿延不盡,當你讀到一定的程度,你就會高屋建瓴,對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會豁達、寬闊,顯示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宏偉的氣魄。這是一種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讀書需有真性情,方才能有真樂趣

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林語堂的讀書觀更見讀書人的真性情,主張讀書需要有一種優雅、輕鬆、自由的閱讀境界。在這種讀書境界中,至少包含了兩個因素,一個是讀書的藝術性,另一個是讀書的自由性。讀書是一種率性而讀的樂趣,一個人在讀書時,心靈應該是自由的,生命應該處於和諧的狀態,這種讀書時的心境使閱讀本身成為了生命的享受和樂趣。這是一種純然的、無功利性的、詩化的閱讀生活。林語堂先生把臻於這種讀書精神的境界,稱之為藝術。

他的《讀書的藝術》一文,便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這種對於讀書精神的認識。他說:“什麼才叫做真正的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興之所至,興趣盎然,興味到時,拿起書來就讀,樂在其中了;或在暮春之夕,與你們的愛人,攜手同行,共到野外讀《離騷》,或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哲學經濟詩文史籍十數本,狼籍橫陳於沙發之上,然後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

他對於那種為功利而讀書的人嗤之以鼻的:“現在你們手裡拿一本書,心裡計算及格不及格,升級不升級,註冊部對你態度如何,如何靠這書本騙一隻較好的飯碗,娶一位較漂亮的老婆。這還能算為讀書,還配為讀書種子嗎?”林先生的讀書觀是一針見血的,他認為讀書與治學是兩碼事,切不可混淆了,才會有讀書的真樂趣、真性情。我以為,這種讀書境界最好。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境界與樂趣,重塑了我們的生命


北朝李謐曾經說的那種“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北城”的讀書,實在太累了,把讀書視為經國之大業,就失去了讀書的樂趣和優雅。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是可以把林語堂的這些關於讀書的藝術精神的觀念,移用於自己的讀書生活之中的。所以,我感到,讀林語堂先生這樣談讀書的著作似乎有一種天然的親和感,它不僅提供了我多讀、多寫的啟示,更成為我的讀書生活的一種精神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