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著名化学家曾昭抡堪称是中国学者和教授的典范,他也是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化学界许多知名学者,几乎都曾授业于曾昭抡教授门下。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

曾昭抡(1899—1967)字叔伟,湖南湘乡人,是曾国藩胞弟曾国潢之曾孙,其父曾广祚是举人出身,曾任江苏候补道,母亲陈季瑛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夫妻共育有13个子女,曾昭抡排行第三,由于母亲十分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因此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

曾昭抡于1913年1月考入长沙“雅礼大学堂”预科,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初等科,因成绩优异插入四年级学习,期间曾担任了《清华学报》编辑,也曾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清华学校

1920年夏从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专业,以三年时间修完四年课程,其后又转入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以《有选择性的衍生物在醇类、酚类、氨类及硫醇鉴定中的应用》论文,于1926年6月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广州兵工试验厂任工程师。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蔡元培倡导组建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当年9月曾昭抡被张乃燕校长聘为化学系教授兼化学工程系主任,而在此前三个月,曾昭抡与其表妹俞大絪在上海结婚。

1930年12月,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刘树杞任理学院院长,刘树杞到任后广延国内外著名学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曾昭抡于1931年8月被聘为化学系教授兼化学系主任,同时担任校务委员会成员。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

中国化学会于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曾昭抡是主要发起人和策划人之一,并当选为中国化学会首届理事,从1932年起至1959年,曾昭抡都是中国化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其间还曾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九届会长及第十届副会长,1949-1951年又当选为第十六届化学会理事长,可谓是中国化学界的领导者和引领者,也足以说明曾昭抡在中国化学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1933年起,曾昭抡又参与创办了中国化学会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这是中国第一个外文版化学学术期刊,用英文、法文、德文发表中国化学领域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促进中国化学研究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国际化学界的高度重视,而曾昭抡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总编辑达20年之久,为了维持这本学术刊物的正常运作和发行,可谓是呕心沥血,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前排右六)与1937年毕业生合影

从三十年代起,曾昭抡就规定化学系学生必须要做毕业论文,并将欧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引入国内高等教育中,曾昭抡还广聘名流学者到化学系任教或兼课,使化学系的师资阵容日益强大,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氛围浓郁,北京大学化学系成为全国化学研究的中心。

“七七事变”爆发时,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迁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又迁往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曾昭抡都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尤其是从长沙迁往昆明时,曾昭抡与黄珏生、闻一多等200余名师生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跋山涉水且晓行夜宿,历时68天并行程3500余里,几乎是徒步抵达了昆明,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壮举。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右三)与远征的老师合影

曾昭抡在西南联大化学系担任教授,此时尽管汇集了众多的英才,但曾昭抡却是最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且学识渊博、思维敏锐并视野开阔,加之勤奋与刻苦,他是化学系开课门类和授课时数最多的教授,他致力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几乎每个假期都要带领学生深入工厂、矿山和科研单位实习考察,这在西南联大300多名教师中是绝无仅有的。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后排右四)率领学生考察

八年抗战期间,曾昭抡也是多家报刊专栏的撰稿人,他发表大量的对时局、军事、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评述,并曾对欧洲战场盟军登陆地点和时间进行了预测,其后盟军登陆时间与曾昭抡的推断仅相差两天,而登陆地点则完全相同,曾昭抡之所以能够准确预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他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注及一位科学家敏锐的目光,曾昭抡所著的《火箭炮与飞炸弹》就是在诺曼底登陆三个月之后写成的,论述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两款新式武器。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之后,直接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子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曾昭抡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将由此进入原子能时代,他在第一时间内撰写和发表了《从原子弹说起》一文,并开始关注原子弹的研究。

曾昭抡表哥兼大舅哥俞大维素有“中国兵工之父”美誉,时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署长,是开创中国原子弹研究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委托曾昭抡专门负责推荐和挑选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人才,赴美国学习原子弹制造技术,曾昭抡由此成为中国曼哈顿工程“种子计划”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

1945年底,曾昭抡与梅贻琦等人搭乘飞机从昆明飞抵北平,忙于接收北京大学并恢复化学系教学,1946年7月携夫人俞大絪专程赴美国考察和研究原子弹,期间任联合国原子能管理委员会中国代表,准备购买回旋加速器等与原子弹研究有关的科研仪器,终因政府资金没有到位而放弃,但却促使他撰写了《原子与原子能》一书。

1947年9月,李约瑟博士以英国文化委员会名义邀请曾昭抡赴英国访问和讲学,不久又前往瑞士日内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48年1月从欧洲回国经香港时逗留,在香港一年多时间里,任教于香港达德学院,还担任了香港《文汇报》“科学与生活”专栏主编,1948年4月曾昭抡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中央研究院部分院士合影

1949年是人生选择之年,曾氏家族成员纷纷移居台湾和海外之时,曾昭抡则义无反顾地选择返回大陆,并于1949年3月从香港回到北京,其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历史选择,一定是新政权有背景之人向其召唤并做出承诺的。

1949年3月底,曾昭抡重返北京大学任化学系主任,也依然是校务委员会七名成员之一,不久又被任命为教务长,每天忙于行政事务和教学组织工作,并遴选优秀人才到化学系任教。

1950年12月,曾昭抡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兼高等教育司司长,于1952年6月至9月主持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把英美高校体系改造为苏联高校体系,将许多著名综合性大学裁并,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将“通识教育”改为“专才教育”,当年12月曾昭抡又被改任为高等教育部副部长。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曾昭抡与妹妹曾昭燏合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昭抡无疑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而早在建国之前,曾昭抡就被誉为“进步教授”,现在又被封以各种荣誉和官职,凡是所能得到的荣誉,几乎全部被其包揽,1955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年底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58年4月,曾昭抡被调到武汉大学校化学系执教,得以沉下心来专心研究学问,并担任元素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开始培养研究生,学校还专门为他配备了助手,期间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通论》。

曾昭抡:中国化学领域的“一代宗师”

《元素有机化学—通论》

1961年夏,曾昭抡被确诊患了淋巴癌,但他看淡自己的病情,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即便在北京治病的几年里,依然是笔耕不辍,撰写了一百多万字的著作,甚至还自学了日语,1967年12月8日因病情恶化逝世,由于曾昭抡与俞大絪是表兄妹近亲结婚,夫妇二人没有自己的后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