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字,口

口,大概是被誤解最多的一個字。

在甲骨文中,口是這樣的:

我們的字,口

從《說文解字》起,對口字所有的解釋都是指對人的嘴的象形。

實際上,甲骨文中的口字形,明顯和嘴不一樣,像什麼呢?

像一個沒有底座的香爐,也就是祭器。

這個祭器是巫在其中焚香,然後祈禱,或與神靈溝通的工具。它作為部首,有表達之意,表達的東西,是抽象的。

比如:名、史、古、召、唱……

以後,在介紹其他口字旁字的時候,還會詳細解釋。

在古漢語中,祝、咒兩個字相通,本意都是祝告,向神靈祈禱或與神靈交流。

殷商來自東夷,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神鬼文化,巫的地位非常高,商王本人也是大巫。

甲骨文的原意,就是將燒烤龜甲或牛骨後出現的裂紋解釋後,記錄下來。

所以它才會記錄在甲骨上,用來做什麼呢?做記錄以備日後查驗。

因為在那時占卜是一件大事,所以記錄下來的,也都是朝廷中的重要事件,比如祭祀、征戰、挑選繼承人、王位更替等等。

在幹一件大事之前,燒烤龜甲或牛骨占卜,將占卜的結果解讀後,記錄下來,事實發生後,也將其記錄在同一個龜甲上。

這就是歷史記錄。

由此就形成了我國官方治史的制度和習慣。正因為文字一開始是用刀刻制在甲骨上的,後來被刻制在竹簡、石碑上,最後發明雕版印刷術,也就順理成章了。

祝、與咒本是同意,古人在祭器中點燃某種香草——有可能是大麻,產生味道和煙霧,吸入後進入某種迷幻的“通靈”狀態。

直到現在,民間神婆神棍,在準備進入通靈狀態的時候,都要大量吸菸或飲酒,與古人是一脈相承的。

口字,因為具有表達的意思,逐漸演變為口腔之口,後人在造字時,就將其作為口腔的會意,早出喉、嚨、嘴、吐、吸、吃、吞等字。

哀、袁、衰、展、喪

這幾個字,都是與死亡有關。哀,死者衣襟下放置一個祭器。見過傳統喪禮的中國人非常容易理解——棺材前面要放一個用來燒紙的陶盆。

燒紙這個習俗,很可能也來自於上古時代在祭器中燒致幻作用的香草的做法。

我們的字,口

喪,甲骨文的意思是在堆放樹枝或木柴之間放置幾個祭器。這些樹枝或木柴是幹什麼的呢?是用來焚燒屍體的。

殷商時代流行火葬。殷商的圖騰就是浴火重生的玄鳥,也就是後世的鳳凰。

殷商人認為,人死之後,將其火葬,他的靈魂就會重生。

觀察火葬時產生的煙霧,由此判斷死者的靈魂是否重生,是當時巫的一項重要業務。

如果將口,當做口腔之口,就無法解釋甲骨文的喪字。難道當時的人辦喪禮是坐在樹枝上說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