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写在《南京常见野生动植物识别手册》即将付梓之际

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文/张洁)

2020年2月6日,江苏观鸟会会长辛夷在自己的自媒体"夷然自得"公众号上推出了一篇文章:《南京十种常见野鸟,你认识?》,文章一经推出,就收获了上千的点击量。辛夷在文章中提及,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来自于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举办的一次业内交流发言,在这次会议上浙江自然博物馆陈水华馆长撸着袖子高呼"要让全国人民每个人都能认识十种鸟!"

辛夷推出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当时全国新冠肺炎防控形势还比较严峻,大多数单位还没有复工复产,很多人都宅在家里。辛夷希望"我们何不先放下手机,走到窗前或者阳台,在宅家的日子里,来认识十种南京常见的野鸟……聆听来自大自然最纯美的音乐,也许你的心情会轻松一点!"

一众"业余"的专业作者

辛夷是《南京常见野生动植物识别手册》(后文简称《手册》)的副主编和作者之一,贡献了图书中鸟类部分的几十张照片并分享了观鸟感受。在动物分类学领域,辛夷谈不上科班出身,但是有着15年观鸟经历的她,在圈内是公认的大姐大。尽管江苏观鸟会还没有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但是辛夷依然被推选为会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07年在南京与震旦雅雀的邂逅至今仍让她兴奋。工作之余,辛夷常年奔走于观鸟、公益带赏、环保宣传以及校园生态科普活动中。

相对于学院派,《手册》的作者都是一些看起来"业余"的人。《手册》的主编姜盟是南京电视台的一名编导,姜盟还有两个身份: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兼生态环境专委会主委员。近年来,除了中国各地,姜盟生态考察的足迹还遍布南极、北极、北美、非洲、东南亚,多次举办个人生态摄影展和生态科考讲座、沙龙,常年致力于生态保护宣传与南京长江江豚保护。这次姜盟把落脚点放在了南京, 担任了《手册》的主编。

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震旦鸦雀(姜盟摄)

张松奎老师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集蝴蝶标本,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先后在云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举办蝴蝶科普展近30次。2016年,张松奎担任了中华虎凤蝶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一直低调谦逊的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蝴蝶爱好者,一位生态环境保护的志愿者。

因为了解,所以关心。《手册》由一众看似"业余"的作者具体编写是图书的一大特色。图书的十余位编写人员和几十位图片作者都来自各行各业,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的标签,那就是他们都是南京本土的自然摄影师,都是南京自然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同时很多人也是南京自然科普中心的科普志愿者。

当然,《手册》的编辑出版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我国著名动物学家、珍稀动物白鱀豚及其他鲸豚类研究专家周开亚教授担任了《手册》的顾问,并欣然作序。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杨光教授担任了《手册》的编委会主任。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化学院的专家学者也担任了图书的编委。有这些专家的参与和把关,保证了《手册》的权威性与科学性。


一本有温度的科普图鉴

图鉴类科普图书最主要的特色应该是详实而且易懂。作为本书的编委之一,我建议《手册》在编写的过程中适当增加作者与物种之间的互动和故事,这一建议得到了编委会的一致响应。

震旦鸦雀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 4.5 亿年,是鸟类中的活化石,但它的发现史相比较而言却十分短暂。震旦是中国的古称,震旦鸦雀是 1871年法国神父修德在南京长江边的一个芦苇荡中发现的,芦苇荡是震旦鸦雀唯一的家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沿江开发,辛夷一直为城市周边芦苇荡消失殆尽而耿耿于怀,她在书中发出了"震旦鸦雀何日再归来?"的感慨。家园没有了,震旦鸦雀的身影也逐渐消失了。

所以,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图书的每一张照片都浸润着这些本土作者对南京这座城市深沉的关爱,对每一个物种的关心,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中华虎凤蝶(尹方韬摄)

张松奎和中华虎凤蝶结缘是在 1979 年末。为画蝴蝶,张松奎去南京图书馆查阅资料,看到一本名叫《蝴蝶》的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李传隆研究员。于是张松奎立刻写信给李先生,两个月后收到了回信并受邀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画标本。在标本室,李传隆研究员指着张松奎手里的《大自然》创刊号兴奋地说:"这是一只中华虎凤蝶!" 李传隆研究员对中华虎凤蝶情有独钟,他通过饲养、观察中华虎凤蝶的幼期,研究其他两个亲缘种的卵、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认为中华虎凤蝶既不是虎凤蝶的一个亚种,也不是日本虎凤蝶的一个变种,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从此,张松奎的名字紧紧地和中华虎凤蝶联系在了一起,中华虎凤蝶也是他在标本馆里画的第一只蝴蝶。

笔者曾问过张松奎老师,如果选一个动物作为南京的物种名片,是选中华虎凤蝶还是选长江江豚?张老师说,还是选长江江豚吧,因为江豚是长江的微笑。

一座城市和她的野生动植物朋友

长江江豚(张焜摄)

2018年4月,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该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生物学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光教授表示,形态学上,长江江豚和海江豚差异还不明显,说明长江江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物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京还是唯一能在市区范围内的江面上能用肉眼观测到野生江豚的城市。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的高级工程师董丽娜自称为"山野的孩子"。董丽娜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在金陵的山野中度过的。一年四季,江南江北,城东城西,金陵的山野留下了她深情的脚步。看蝶舞翩翩,感觉生命的灵动;看山花盛开,感受生命的美好!在书中,董丽娜给大家讲述了一个个"山野追星"的故事。

不管是生态考察还是心路历程,我们都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

于是,一本《手册》就有了温度。


一座城市的别样解读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提到南京,这座城市的标签太多。南京主城的大地域背景为长江中下游宁镇丘陵地区,东南面是长江三角洲,西南是皖江地区,背面是江淮平原,古代的长江入海口就在南京以东不远的扬州和镇江之间。贺云翱、周行道《文化南京:历史与趋势》里说,作为十朝都会,"长江文化"是支撑南京立都的文化根基。

关于南京城的"文化表达",先贤给我们构建了一个有生命温度的人文江南印象,而且其城市文脉薪火相传。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

其实,南京城的印象不止于此。每一个到过南京的人,无不醉心于她山、水、城、林的独特意蕴。复杂的地质地貌、丰富的淡水资源、广阔的山林面积让南京这座最具活力的古都拥有了相对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江苏省重点保护动物135种。

南京守望自然科普中心组织编写的《南京常见野生动植物识别手册》将是南京第一本本土野生动植物综合类的科普图鉴。《手册》展示了南京土生土长,或者在南京繁衍生活的野生动植物共计349种,其中鸟类100种,哺乳动物14种,两栖爬行动物20种,鱼类 8种,昆虫99种,其他动物12种,植物96种。这些野生动植物都是南京土生土长的常见物种,它们不仅是每个南京市民的好邻居,也是南京近年来在生态保护领域工作进步的有力证据。

一座城市,不但有我们赖以生存并滋养我们的文化摇篮,也应该有陪伴我们共同生活的野生动植物,它们也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不仅不是生物多样性的"荒漠",反而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规划合理的城市空间中,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

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和野生动物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问题。

因为了解,所以关心;因为关心,所以守护。《南京常见野生动植物识别手册》即将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我们相信,《手册》的出版发行将为南京市民认识本地物种、了解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江苏省科普作协 张洁

(作者系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报刊编务总监,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