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温暖的阳光穿过窗户,在暗淡的房间投下一片明亮的光影,明暗交错中,只有些低低的说笑和踏过木楼梯的声响,仿佛有一种随性又刻意的情绪,在幽暗的空气中升腾弥漫。 独坐窗边,直到大片流云遮住了阳光,一种激动,慌乱,不知所措的感觉在心底慢慢溢出,不可言喻,不知来去。

楼下的街道上,虔诚的老人,微笑着的男人,有着高高发髻,盛装的妇女,红色僧衣的喇嘛,汇成一条不见首尾的洪流,沿着大昭寺流动,没有喧嚣,没有争执,只有低声呢喃的六字真言和诵经声,还有“嚓嚓嚓”或急或慢的脚步声。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那是2007年7月某个下午的六点,我在拉萨城八廓街玛吉阿米餐吧的二楼,第一次用心去观察那些转经的人们。

在藏区,我们总能遇到路边的寺庙,佛塔,以及玛尼堆等,还有围着它们顺时针绕圈的藏族僧俗信众。实际上,玛尼堆是由刻有六字真言、佛经和佛像的石块堆垒砌而成,佛塔里安放着佛经和佛像,围着旋转一圈,其功德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谓之“转经”。此外,寺院外的转经筒,手摇的转经轮,里面都藏着六字真言和经卷,转动一圈,也等于诵读了一遍经文。

藏语里,转经就是“朝佛”,据传源自藏传佛教密宗金刚乘“朝圣转经”的仪轨,沿顺时针方向转山、转湖、转寺,转塔,乃至转动经筒,经轮等,都可以看作是“轮回”的意识和“转”的行为的结合。即轮回之运转被信众的朝拜之运转所表现出来,从而让信众在运转中自身体到心灵不断地接近佛,以得到礼佛敬佛的功德。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另一方面,转经其实也是一种以体力来替代脑力诵经方式,过去,由于藏区信众识字率普遍不高,转经成为更多信众进入佛法的方便法门。人们还发明了许多利用自然力量诵经的办法:山野间到处飘扬的彩色经幡和风马旗,是利用风力诵经。在川西的山区,我们经常看到建在溪流和河湾上,安放着转经筒的小屋子,那是利用水力诵经;据说还有火力诵经,方法是依靠灯烛产生的热能推动经轮转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因此对于藏区建筑而言,其外围和内部的“转”的空间尤为重要。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就是这种特性的具体表现。“拉萨”一词,本就指以大昭寺为主的八廓街一带。大昭寺吸引的众多朝拜信徒围绕其转经,外侧随之形成的市场、居民点等,也就构成了最早的八廓街,再逐步扩展成为拉萨老城。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到15世纪左右,拉萨形成了三条著名的转经道,即囊廓、帕廓(八廓)、林廓、它们是以大昭寺主殿中的主供的释迦摩尼十二岁等身像为中心,向外延伸的三个同心圆,分别有内转经、中转经、外转经之意,人们称之为“圣城三环”。它们是藏传佛教信众在日积月累、循环反复的、圆圈式的转经活动中构建起来的,自成一体的信仰空间。尽管这些“廓”(圈)大小各异、半径不同,具体路线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在信众心目中的宗教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带给他们今生与来世福祉的神圣空间。 再后来,围绕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形成了第四条著名的转经道——孜廓。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图片来自网络

同麦加、耶路撒冷等伟大的宗教城市一样,圣城拉萨,是众多藏传佛教信徒和朝拜者一生向往的梦想之地。每天,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甘南、川西、滇西北和内蒙的信徒们,花费数月或一两年时间,徒步甚至以磕长头的方式从上千公里之外来到这里,他们在大昭寺门前的青石板上,一次又一次的匍匐叩拜,他们围绕着几条转经道无休无止地转圈,他们左手执念珠,右手持转经轮,人在转,念珠在转,经轮也在转,无所谓从哪里开始,也无所谓到哪里结束。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几天前,在川藏线著名的然乌湖畔,我们遇到了从藏东的昌都市到拉萨朝圣的一个藏族大家庭,男主人是公务员,女主人告诉我们,她此次的最大愿望就是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前磕长头,然后去城里的几条圣道转经。“要转很久很久”。她笑了:“老公假期满了,就让他先回去。”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现在,我就在大昭寺的门前,它是圣城拉萨心脏,也是广大佛教信众心中的金色圣殿。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大昭寺的主殿觉康大殿呈正方形,一共分四层,其中一至三层都有回廊,周围隔成一间间小佛堂,中轴线上一座佛堂供奉着文成公主带来的佛陀等身像,还有一间佛堂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塑像。除此以外,周围环绕着20多个大小不等的经堂、佛殿等。

围绕觉康大殿所形成的回廊型转经道,被称作“囊廓”,在藏语里是“内圈”的意思,“囊”也有“家里的”意思,所以“囊廓”也可以称作自己家里的转经道。回廊四壁绘有无数佛像而被称作千佛廊,廊壁有380个铜质转经筒,低声念着经文或六字真言的信众们沿长廊一边走,一边转动这些固定在特制木架上的转经筒,转满一、三,五等奇数圈就叫“内转经”或“转内经”。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当地人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主殿内围绕主供佛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转动而形成了一个小圆圈。才能叫做“囊廓”,这个极小的转经道,需要信众紧贴着佛陀的座台和身体,挪着细小的碎步行进,几乎一次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人们在佛陀的周围顶礼,用前额碰触所能碰触到的一切地方,或把自己随身带的佛珠在佛陀的座台放一下,揉一下,然后马上接触到自己的头顶或前额,以便能更多地、更直接地接受佛陀的加持和护佑。

囊廓因其离佛祖最近,所以它也是拉萨城内最神圣的转经道。主殿前有一根被称作“牙柱”的特殊柱子,上面有一道道裂纹,里面塞了很多人的牙齿。据说倒毙在路上的朝圣者临死前会敲下自己的牙齿,同行的人会把他的牙齿带来大昭寺,嵌进古老的“牙柱”里,以完成亡者未完成的心愿。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初期。为了监督建造觉康大殿,松赞干布率群臣住到了卧塘湖(现已封闭)边,并建造了围绕大昭寺的第一批建筑。大昭寺建成后,随着佛教在藏地的广泛传播,大昭寺作为信众心中圣殿的地位日渐抬升,前来朝圣定居的人也渐渐增多,在其周围又陆续出现了旅店、住宅、商店、和小寺庙等一系列建筑,八廓街的形态逐渐显现出来。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帕廓(八廓)”本意为“中圈”,也有寺庙周围的意思,八廓街即“中转街”。它位于拉萨旧城区的中心,是拉萨历史上最早、最有名,最繁华的一条围绕大昭寺的环形街道。有众多老旧的藏式建筑遗存,基本保持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走在街上,大型煨桑炉袅袅飘散的桑烟,似乎时时展示着这条拉萨最著名的转经道的非凡之处。

这是一条被信众誉为“圣路”,即“升天之路”的转经道。从坐东面西的大昭寺正门前,依次为八廓西街、八廓北街、八廓东街和八廓南街。八廓的南面与大昭寺门前的广场相连通,全长约1.8公里,呈圆形。如同一条潮汐涨落的河流,每天日出之前,转经的人就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八廓街开始人流涌动、人们目不斜视,呢喃念词,似乎走向一个确定的目标,但走着走着又回了原处,不断重复,没有终点,直到太阳落山后,人潮逐渐消退,八廓街慢慢归于沉寂,陷入梦乡。

从时间段来看,转经清晨以老年人居多,白天则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外地信众,到了傍晚,更多的是下班的市民,商人们。除了传统节日,藏族人一般认为早晨转经比较吉利,一周当中的周三也是好日子。转经也以单数为好:一、三、五和七。转七圈被认为最好。转完八廓街大概要一个小时。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对我们普通游客而言,现在的八廓街,就是拉萨最大的一条集观光,购物,宗教遗迹,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步行街。围八廓街走一圈,既能敬佛又可以买到许多民族特色的东西,更有打卡胜地玛吉阿米,同布达拉宫一样,游客来拉萨,必到此处。难怪有人说:走过这条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八廓街,就等于走过整个西藏。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林廓又称作“其廓”,意为“外圈”,引申为“外转经道”或“转外经”。基本上位于拉萨旧城区的外围,在拉萨市旅游地图上,可以看到沿途标有林廓北路、林廓东路北段、林廓东路中段、林廓南路、林廓西路等地名,都是根据林廓路段所在方位命名的街道。

作为拉萨最长的转经道,林廓大约有8公里长,转一圈一般要3至4个小时。在这个巨大的圈内,林廓不仅和囊廓、八廓构成了三个半径不等且越来越大的同心圆,而且还包容了孜廓、堆廓和麦廓等许多大大小小的转经道,以及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药王山等圣迹,各寺庵里的高僧大德等特殊人物。正是因为林廓内“三宝”众多,圣迹云集,才吸引了广大的僧俗信众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循环往复绕转。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有人说林廓的起点是小昭寺路和林廓北路的丁字路口,也有人说邮电大楼是“林廓”较为固定的起点之一,也有人认为林廓根本就不需要起点。这条转经道先后经过林廓北路东段、林廓东路、林廓南路、江苏路、金珠东路、德吉中路、北京中路、林廓西路、林廓北路,最后回到起点。

事实上,随着拉萨城市建设的发展,扩展的街区早已湮没了早先的转经道。知道这条转经道准确线路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拉萨的老人只要身体好一般都喜欢去转“林廓”。他们三五成群,每天早上相约在某时某地,一起去转“林廓”,中午在“林廓”路上专为转经的老人开设的饭馆里用餐、大家一起喝茶,聊聊天,在这里、世俗生活与精神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我曾尝试走上这条转经道,但在金珠中路迷了路,进入一条小巷,上行到了药王山南侧的千佛崖,这是一处旅游攻略上少有的地点,于我也算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实际上,相较于地理意义上的拉萨老城,林廓要大得多。百年前,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外的许多地方还是荒野水泽,但转经者的脚步改变了空间的属性,为拉萨创建出一座精神上的圣地。人们相信,林廓以内,是佛祖特别福佑之境。所以民间谚语说:林廓内出生的人心地善良。还有一句谚语说:林廓内出生的孩子不会得麻风和癫痫。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初到拉萨,我所住的酒店就f在布达拉宫后面,第二天一早,我便来到红山下面的宗角禄康公园,树木青翠,鲜花姹紫嫣红,公园右边转角处,有几座精美的经塔,金色的塔尖,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山脚是一排长长的转经筒,许多老人一手拿着小小的经轮,一手缓缓的转动经筒,口中低低呤诵。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里就是环绕布达拉宫的转经道“孜廓”的一小段。

​“孜廓”意为“顶圈”,可引申为“顶转”。老拉萨人爱说“孜布达拉”,意思就是指“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顶转”也就是“围绕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转圈”的意思。它是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在向心点上有别于其他的转经道,这与布达拉宫在宗教信仰与世俗社会中的殊圣地位是分不开的。此外,它在江孜塔附近与林廓交接绕转。

孜廓比八廓的圆圈要大一些,自然路也稍长一些,大约有2公里多,转一圈要1个多小时的样子。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孜廓形成于何时,可能没人知道,也许同高原无数转经道一样,围绕圣迹转经的人多了,就自然形成了。有意思的是,孜廓沿途经的宗角禄康公园,黑龙潭公园和布达拉宫广场。风景优美,更是一天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声势浩大的转经人流。也有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在这条著名的转经道上流连忘返。

在行走中与佛对话,拉萨,一座“转”出来的圣城

数十年来,尽管现代化已经给拉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它仍然屹立在神性的传统之中。藏传佛教中代表极乐世界的“坛城”图案,形状外圆内方,意为“聚集佛菩萨于一坛,或诸尊神于一处者”。在坛城外部,有同心圆保护着它。第一个同心圆呈火焰之圆轮,它象征着无明之燃料,第二个同心圆为金刚带,表达了觉之圆满和不变之特征,第三个同心圆是莲花矍,表达了涅槃重生。这三个“同心圆”的寓意,恰好与拉萨城中的囊廓,八廓和林廓三条转经道相契合。

然而,对于千千万万朝圣者来说,也许根本就不会纠结于哪条转经道,甚至不完全明白此中蕴含的深意,一天,一月,一年,他们只是一步步走在这些长短不一的道路上,用身体,心灵乃至生命去缩短与佛陀之间的距离,接近最直观而确切的圆满。

但于旁观者的我们而言,这些转经道是最近的,它就在眼前;也是最远的,永无抵达之日。它不通向任何地方,除了内心,走在上面。每一步似乎都走在无以言喻的虚幻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