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油销、储、贸结构谈“负价油”去哪儿了?

从原油销、储、贸结构谈“负价油”去哪儿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高歌 当地时间4月20日,美国5月份轻质原油期货WTI价格暴跌创下历史新低,收于每桶-37.63美元。这是自石油期货1983年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开始交易后首次跌入负数交易。“负油价”余波未平,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失效问题”值得警惕。

4月25日,油气储运效率系统评测专家刘冰对经济观察网表示,WTI2005的实体交割时段是2020年5月1日至31日,而从4月21日至5月31日这40天,则是美国油气储运系统可能出现“系统性失效”的高风险时段,应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

负价油去哪儿了?

有关“负价油”在哪里,刘冰给出的答案是“目前哪里都没有去,甚至有一部分还未被开采而出”。他认为要解释这个问题需从美国原油销、储、贸的结构谈起。

从原油储运系统的特点来看,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型工业系统,其特点是:生产工艺过程是连续进行的,不能中断;工艺过程的加工顺序是固定不变的,生产设施按照工艺流程布置;原油被按照固定的工艺流程连续不断地通过一系列的设施和装置被加工处理成相关产品。

原油储运系统是上述流程型工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其运转也是连续而不能中断的。若干输油管道和油罐构成了庞大的水力连通的“准密闭”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存储能力是动态的且有上限。其输送能力尤其“矢量输送”能力也有上限。“矢量输送”指在某个路径(方向)上的输送。而且存储能力和输送能力相互影响而产生动态变化。

从属性划分,油库大体可以分为:周转油库、商业储备油库、战略储备油库和商业交割油库。由于储罐的呼吸特性和原油的沉降分离特定性,无论哪种属性的油库都不允许原油长时间在储罐中静置。所以,所谓油库储油量都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动态库存”等于原始库存“加”某一时段的进油量再“减”出油量。

周转油库为了配合管道运行,其进出(周转)比较频繁。周转频繁度上,其次是商业交割油库,再次是商业储备油库,最后是战略储备油库。事实上,实体油库可能同时具有不止一种属性。例如库欣油库群,它就同时具有周转油库、商业储备油库和商业交割油库三个属性。油库库存量过高,就有可能迫使相关管道的运行效率降低,甚至停输。

期货合约WTI2005,其实很可能在12个月、24个月,甚至36个月前就已经形成了,它是一种预期合约(亦称“期权”合约”)。可以简单理解为:最初原始卖方通过某种形式,拿到了可以证明“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其必将持有原油”的有效法律文件。原始卖方以此入市,能够先换得一般不超过原油预期价格5%的“定金”。同时WTI2005合约在交易所形成,开始进行期货交易。

在2020年4月21日的最后交易日前,WTI2005合约都可以被换手。WTI2005的实体交割时段是2020年5月1日至31日,交割地位于美国库欣,由庞大的油罐组群和若干输油管道构成的“原油储运网络”。库欣又是北美原油管网的组成部分。

北美的油田主要分布在与库欣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相邻的几个州以及加拿大西部和阿拉斯加。美国的炼油厂除了分布在油田附近的以外,其他主要在墨西哥湾沿岸和主要大城市周边。北美原油管网连接了这些油田和炼油厂以及墨西哥湾沿岸的石油码头。库欣处在这个大网络中更靠近中部油田群的位置,而连接北部油田和南部炼厂、码头的输油管道也多途径库欣,使得库欣油库成为石油枢纽。

结合原油储运系统的特点不难看出,出现“负价油”的WTI2005合约,是指预计在5月份会有与其对应的原油被开采出来,并会在5月31日前输送到库欣。在此之前管道和油罐中应是WTI2004合约对应的原油在连续流转,所以说“负价油”目前正在来的路上。

而在现货市场是不会出现负价油的。刘冰指出,从石油工业的角度来看,期货和现货的性质有明显的区别,期货即便是在交割日之后,其性质也不会转化为现货。现货并不意味着是用现金当天交易对应的油品,而是根据管道及油库系统流程工业的特点,提前数月做好计划运行计划,并通过合同规定油量、运输线路以及储存地点(若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明则合同无法生效),同时锁定价格。“国际上公认最晚的月度管道输送或是储存合同,最晚也要提前一个月来签署,一般而言是提前一个季度。”

期货则不同,因为在交割日之前,并不能明晰最终的买家是谁,无从知晓原油最终会通过哪条线路交付到哪个油库。因此期货的运输合同会签订得较晚。按照行业惯例,现货的运输合同要早于期货运销合同签订,这种现象是经常出现的,尤其是在今年的四月份,这种情况大量出现。

而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现货的量远超过期货。具有规模的石油公司一般会通过签订十年甚至以上的长期协议固定油价和气价。由于更具预见性,现货的价格相应地更加稳定,且买方拥有充足的时间安排运输与储运的相关事宜。这也是在石油工业领域,现货反比期货价格更为稳定的原因所在。

因此,刘冰认为,将“负油价”现象,简单地解释为“到了交割日,五月份期货变成了现货,由于现货没有地方储存,进而造成要给买家补价运输储存”,从行业逻辑出发是不成立的。

警惕热钱变“热油 ”

而在4月20日以后的40多天里,“堵库”的风险的确会增高。刘冰表示,当时的“负油价”反映的是“资本市场”对供需平衡的恐慌。实体经济中的潜在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供需失衡,在资本领域被提前“预警”且“无限放大”并被“确认”。而这种被放大的恐慌,很有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反噬”。

从宏观上供需关系出发,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要解决资源配置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统筹优化这个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下,主要是靠自由竞争这个手段完成资源配置。生产资料流向产生剩余价值高的领域,生产效率高的更容易得到优质的资源,性价比高的产品抢占市场。

刘冰认为,实体经济下美国原油市场也本应如此。具像而言,市场经济下,实体经济领域应该是原油价格反映供需关系。疫情引起供大于求,原有平衡被打破原油降价,高成本油田因利润率降低甚至亏损而被迫减产减亏,低成本油田趁机抢占市场份额。全球整体产量下降,最终产量与价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但绝对不会出现“负油价”。或者说在市场反映的油价接近最低成本价时,全行业就会迅速作出反映。

而实体经济通过期货市场这种形式引入了投资,在各种金融会衍生品的杠杆下,投资变成了“投机”,石油经济脱“实”向“虚”,“负油价”应运而生。

当去年前三季度低油价出现时,油商开始抄底收储,市场需求减少的信号被削弱,在资本市场杠杆放大了收储意愿,加倍削弱供大于求的信号,油田通过资本市场得到的是错误的价格反映的错误信息,因此没有及时减产。“金融杠杆”先是造成本应灵敏传输信号的“经济神经”被阻断,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减产”信号,而后来它又让神经过分放大信号。这也就是经济学里所说的“价格与价值偏离”且“偏离被放大”,被放大的不只是正偏离、也包括负偏离,因此“负油价”产生。

再看对原油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反应,原油储运系统是流程型工业系统,它的运转也是连续的。而且由于安全和输送效率等客观约束,一般情况下其流向也是比较稳定的,“矢量输送”的规则不会频繁改变。“正常情况下连接A、B两点的同一条管道,不会这个月从A向B输油,下个月从B向A输油。也就是说,输至库欣的原油,不论买家是谁,最终油从库欣输出的大致方向不应该有多大变化,毕竟炼油厂和港口不是建在车轮上的。流向的变化一般局限在选择有一定的平行竞争关系的用户和管道路由上,也就是以选择沿不同方向铺设的管道的形式选择方向,给不同方向的用户供油,既不走回头路、也不走冤枉路。”

对于库欣油库,来油方向大体是北和东北方向,输出方向以东南为主。一般情况下管输原油的运输协议以长期协议居多,即使签订短期协议,也会提前至少一个月甚至数月签订合同,很少有待价而沽的情况出现。因为调整管道和油库的运行方案是需要时间周密安排的。

“负油价”让一些投资者损失惨重,让另外一些人赚得“盆满钵满”。对于目前持有这大约1000万吨原油合约的机构,他们手上不但有原油合约还有“负油价”产生的高额“红利”。相关机构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用其协调用户和管道企业,打破储运网络原有的平衡。改变管道输量,甚至改变流向。

最终结果指向一定会出现违约,只不过需要考虑哪个违约成本最小。“负油价”产生的利润可以支付得起很多合约的违约金。尤其是管道输送合约,因为在实体经济领域,原油的价格始终比运费贵。

刘冰指出,改变流量,管道公司(储运设施运营商)可能会选择提高泵站功率、加剂(流动性能改进剂)以及启用周转油库和储备油库的“应急库容”来提高运输速度和储存能力。这无疑提高了管网运行成本,增加了管道出现事故的可能性。

如果把输油管网看作人体的血管,在这种情况下就类似“高血压”状态。另外,如果改变流向,就可能会出现走回头路、走冤枉路的现象。对于“负价油”有的持有者而言,只要不把原油向牛奶一样倒入大海,资本的力量也许真的可以让原油在北美甚至全球的储运系统里通过管道网络在各个油库间“游走”,但资本热钱转换成“热油”很可能给储运系统造成伤害。

刘冰认为,5月31日是这批“负价油”必须“走出去”的最后时间,所以说从4月21日至5月31日这40天,是美国油气储运系统可能出现“系统性失效”的高风险时段,应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