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原油銷、儲、貿結構談“負價油”去哪兒了?

從原油銷、儲、貿結構談“負價油”去哪兒了?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高歌 當地時間4月20日,美國5月份輕質原油期貨WTI價格暴跌創下歷史新低,收於每桶-37.63美元。這是自石油期貨1983年在紐約商品交易所開始交易後首次跌入負數交易。“負油價”餘波未平,可能出現的“系統性失效問題”值得警惕。

4月25日,油氣儲運效率系統評測專家劉冰對經濟觀察網表示,WTI2005的實體交割時段是2020年5月1日至31日,而從4月21日至5月31日這40天,則是美國油氣儲運系統可能出現“系統性失效”的高風險時段,應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

負價油去哪兒了?

有關“負價油”在哪裡,劉冰給出的答案是“目前哪裡都沒有去,甚至有一部分還未被開採而出”。他認為要解釋這個問題需從美國原油銷、儲、貿的結構談起。

從原油儲運系統的特點來看,石油開採和石油化工工業是典型的流程型工業系統,其特點是:生產工藝過程是連續進行的,不能中斷;工藝過程的加工順序是固定不變的,生產設施按照工藝流程佈置;原油被按照固定的工藝流程連續不斷地通過一系列的設施和裝置被加工處理成相關產品。

原油儲運系統是上述流程型工業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其運轉也是連續而不能中斷的。若干輸油管道和油罐構成了龐大的水力連通的“準密閉”的系統。這個系統的存儲能力是動態的且有上限。其輸送能力尤其“矢量輸送”能力也有上限。“矢量輸送”指在某個路徑(方向)上的輸送。而且存儲能力和輸送能力相互影響而產生動態變化。

從屬性劃分,油庫大體可以分為:週轉油庫、商業儲備油庫、戰略儲備油庫和商業交割油庫。由於儲罐的呼吸特性和原油的沉降分離特定性,無論哪種屬性的油庫都不允許原油長時間在儲罐中靜置。所以,所謂油庫儲油量都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動態庫存”等於原始庫存“加”某一時段的進油量再“減”出油量。

週轉油庫為了配合管道運行,其進出(週轉)比較頻繁。週轉頻繁度上,其次是商業交割油庫,再次是商業儲備油庫,最後是戰略儲備油庫。事實上,實體油庫可能同時具有不止一種屬性。例如庫欣油庫群,它就同時具有周轉油庫、商業儲備油庫和商業交割油庫三個屬性。油庫庫存量過高,就有可能迫使相關管道的運行效率降低,甚至停輸。

期貨合約WTI2005,其實很可能在12個月、24個月,甚至36個月前就已經形成了,它是一種預期合約(亦稱“期權”合約”)。可以簡單理解為:最初原始賣方通過某種形式,拿到了可以證明“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其必將持有原油”的有效法律文件。原始賣方以此入市,能夠先換得一般不超過原油預期價格5%的“定金”。同時WTI2005合約在交易所形成,開始進行期貨交易。

在2020年4月21日的最後交易日前,WTI2005合約都可以被換手。WTI2005的實體交割時段是2020年5月1日至31日,交割地位於美國庫欣,由龐大的油罐組群和若干輸油管道構成的“原油儲運網絡”。庫欣又是北美原油管網的組成部分。

北美的油田主要分佈在與庫欣所在的俄克拉荷馬州相鄰的幾個州以及加拿大西部和阿拉斯加。美國的煉油廠除了分佈在油田附近的以外,其他主要在墨西哥灣沿岸和主要大城市周邊。北美原油管網連接了這些油田和煉油廠以及墨西哥灣沿岸的石油碼頭。庫欣處在這個大網絡中更靠近中部油田群的位置,而連接北部油田和南部煉廠、碼頭的輸油管道也多途徑庫欣,使得庫欣油庫成為石油樞紐。

結合原油儲運系統的特點不難看出,出現“負價油”的WTI2005合約,是指預計在5月份會有與其對應的原油被開採出來,並會在5月31日前輸送到庫欣。在此之前管道和油罐中應是WTI2004合約對應的原油在連續流轉,所以說“負價油”目前正在來的路上。

而在現貨市場是不會出現負價油的。劉冰指出,從石油工業的角度來看,期貨和現貨的性質有明顯的區別,期貨即便是在交割日之後,其性質也不會轉化為現貨。現貨並不意味著是用現金當天交易對應的油品,而是根據管道及油庫系統流程工業的特點,提前數月做好計劃運行計劃,並通過合同規定油量、運輸線路以及儲存地點(若不能提供相應的證明則合同無法生效),同時鎖定價格。“國際上公認最晚的月度管道輸送或是儲存合同,最晚也要提前一個月來簽署,一般而言是提前一個季度。”

期貨則不同,因為在交割日之前,並不能明晰最終的買家是誰,無從知曉原油最終會通過哪條線路交付到哪個油庫。因此期貨的運輸合同會簽訂得較晚。按照行業慣例,現貨的運輸合同要早於期貨運銷合同簽訂,這種現象是經常出現的,尤其是在今年的四月份,這種情況大量出現。

而在國際石油貿易中,現貨的量遠超過期貨。具有規模的石油公司一般會通過簽訂十年甚至以上的長期協議固定油價和氣價。由於更具預見性,現貨的價格相應地更加穩定,且買方擁有充足的時間安排運輸與儲運的相關事宜。這也是在石油工業領域,現貨反比期貨價格更為穩定的原因所在。

因此,劉冰認為,將“負油價”現象,簡單地解釋為“到了交割日,五月份期貨變成了現貨,由於現貨沒有地方儲存,進而造成要給買家補價運輸儲存”,從行業邏輯出發是不成立的。

警惕熱錢變“熱油 ”

而在4月20日以後的40多天裡,“堵庫”的風險的確會增高。劉冰表示,當時的“負油價”反映的是“資本市場”對供需平衡的恐慌。實體經濟中的潛在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供需失衡,在資本領域被提前“預警”且“無限放大”並被“確認”。而這種被放大的恐慌,很有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反噬”。

從宏觀上供需關係出發,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要解決資源配置這個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依靠統籌優化這個手段。而在市場經濟下,主要是靠自由競爭這個手段完成資源配置。生產資料流向產生剩餘價值高的領域,生產效率高的更容易得到優質的資源,性價比高的產品搶佔市場。

劉冰認為,實體經濟下美國原油市場也本應如此。具像而言,市場經濟下,實體經濟領域應該是原油價格反映供需關係。疫情引起供大於求,原有平衡被打破原油降價,高成本油田因利潤率降低甚至虧損而被迫減產減虧,低成本油田趁機搶佔市場份額。全球整體產量下降,最終產量與價格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但絕對不會出現“負油價”。或者說在市場反映的油價接近最低成本價時,全行業就會迅速作出反映。

而實體經濟通過期貨市場這種形式引入了投資,在各種金融會衍生品的槓桿下,投資變成了“投機”,石油經濟脫“實”向“虛”,“負油價”應運而生。

當去年前三季度低油價出現時,油商開始抄底收儲,市場需求減少的信號被削弱,在資本市場槓桿放大了收儲意願,加倍削弱供大於求的信號,油田通過資本市場得到的是錯誤的價格反映的錯誤信息,因此沒有及時減產。“金融槓桿”先是造成本應靈敏傳輸信號的“經濟神經”被阻斷,不能及時有效的傳遞“減產”信號,而後來它又讓神經過分放大信號。這也就是經濟學裡所說的“價格與價值偏離”且“偏離被放大”,被放大的不只是正偏離、也包括負偏離,因此“負油價”產生。

再看對原油實體經濟可能產生的反應,原油儲運系統是流程型工業系統,它的運轉也是連續的。而且由於安全和輸送效率等客觀約束,一般情況下其流向也是比較穩定的,“矢量輸送”的規則不會頻繁改變。“正常情況下連接A、B兩點的同一條管道,不會這個月從A向B輸油,下個月從B向A輸油。也就是說,輸至庫欣的原油,不論買家是誰,最終油從庫欣輸出的大致方向不應該有多大變化,畢竟煉油廠和港口不是建在車輪上的。流向的變化一般侷限在選擇有一定的平行競爭關係的用戶和管道路由上,也就是以選擇沿不同方向鋪設的管道的形式選擇方向,給不同方向的用戶供油,既不走回頭路、也不走冤枉路。”

對於庫欣油庫,來油方向大體是北和東北方向,輸出方向以東南為主。一般情況下管輸原油的運輸協議以長期協議居多,即使簽訂短期協議,也會提前至少一個月甚至數月簽訂合同,很少有待價而沽的情況出現。因為調整管道和油庫的運行方案是需要時間周密安排的。

“負油價”讓一些投資者損失慘重,讓另外一些人賺得“盆滿缽滿”。對於目前持有這大約1000萬噸原油合約的機構,他們手上不但有原油合約還有“負油價”產生的高額“紅利”。相關機構很可能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用其協調用戶和管道企業,打破儲運網絡原有的平衡。改變管道輸量,甚至改變流向。

最終結果指向一定會出現違約,只不過需要考慮哪個違約成本最小。“負油價”產生的利潤可以支付得起很多合約的違約金。尤其是管道輸送合約,因為在實體經濟領域,原油的價格始終比運費貴。

劉冰指出,改變流量,管道公司(儲運設施運營商)可能會選擇提高泵站功率、加劑(流動性能改進劑)以及啟用週轉油庫和儲備油庫的“應急庫容”來提高運輸速度和儲存能力。這無疑提高了管網運行成本,增加了管道出現事故的可能性。

如果把輸油管網看作人體的血管,在這種情況下就類似“高血壓”狀態。另外,如果改變流向,就可能會出現走回頭路、走冤枉路的現象。對於“負價油”有的持有者而言,只要不把原油向牛奶一樣倒入大海,資本的力量也許真的可以讓原油在北美甚至全球的儲運系統裡通過管道網絡在各個油庫間“遊走”,但資本熱錢轉換成“熱油”很可能給儲運系統造成傷害。

劉冰認為,5月31日是這批“負價油”必須“走出去”的最後時間,所以說從4月21日至5月31日這40天,是美國油氣儲運系統可能出現“系統性失效”的高風險時段,應引起相關方面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