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俗話說“三歲看老”,許多成功人士在幼年時期就已展露鋒芒,讓人發出“此子必成大器”的讚歎。姚淶是嘉靖年間的風雲人物,據說,姚淶的母親張氏有一天夢上五色鳥投入懷抱,後生下姚淶。之後,他在1523年登科成了萬眾矚目的狀元,從此,投身朝廷,成了一代賢臣。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姚淶在很小的時候就已展現了超越常人的天資,記憶力十分出眾,被街坊四鄰喚作神童。姚淶他爹姚鏌原本是個前途無量的京官,可惜,言語有失冒犯了當朝天子,被革職趕回了家裡。姚鏌丟了官帽後無所事事,打算下海經商另謀出路,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賠了個傾家蕩產,還欠下大筆債務,根本無法還清。

原本,姚家因姚鏌賦閒變得備受冷落,這下卻熱鬧起來。債主們每天我方唱吧他登場,輪流來到姚家討錢,從日出到半夜姚家門庭若市,要不到錢的債主們乾脆賴在姚家。急的姚鏌如熱鍋上的螞蟻,卻始終苦無對策。這個時候姚淶才九歲,見父親整天皺眉苦臉,孝順聰穎的他出了個主意替父親解決債務。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姚淶來到父親面前,提了一個要求,向父親索要銀錢四百文,併發誓能夠替父親解決債務。姚鏌半信半疑,自己左右逢源尚且無法應付債主,姚淶一個毛頭小子又如何能還清債務?再者說,四百文錢與自己欠下的債務相比不值一提,怎會讓債主滿意?

本來想拒絕兒子的請求,但是,話剛到嘴邊姚鏌就看兒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煞有介事的望著自己。想來四百文錢也不是什麼大數目,姚鏌病急亂投醫,索性就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翻箱倒櫃湊出四百文錢拿給姚淶。拿到錢後,姚淶並未直接去找債主,而是悄悄的跑到一個戲子家裡。

姚淶對戲子說:“我可以給你四百文錢,請您在入夜的時候偷偷去我家中,打扮成文曲星下凡的模樣,在我讀書期間,您不需言語,默默的站在我身後就好,只需三天。”戲子不知道姚淶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是,他認為這個小孩子很好玩,便拿過四百文錢答允了姚淶的請求。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連續幾天夜裡,姚淶照例來到桌前,捧著一本書開始讀了起來。戲子佇立在姚淶身後,神神叨叨的盯著姚淶唸書。

要賬的人們發現每天晚上都能聽到姚淶唸書的聲音,心裡覺得:“這戶人家雖然欠下大筆債務,但是,他們家的孩子卻很有出息,家中出現如此變故尚能堅持學習,日後必定成就大業。”終於一個富商按捺不住了,決定去看看這個好學的小孩,之後,便獨自一人循著讀書聲前往書房。

昏暗的燈光下,富商見到姚淶捧著書本專心致志的念著,而他的身後似乎還站著一個樣貌古怪的傢伙。富商定睛一看,姚淶背後站著的人不就是下凡的文曲星君嗎?此時,富商嚇得跪坐在地,他不敢大聲喧譁,害怕驚動了神仙,也不敢繼續偷窺,就亦步亦趨的離開了書房。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第二天一早,富商對著前來討債的人們說道,姚家欠他們的錢從此全部由自己承擔,大夥可以即刻前往自己家中領錢。債主們見自己的錢有了著落,根本不問其中緣由,興沖沖的離開了姚家。之後,姚鏌對慷慨的富商千恩萬謝,富商尊敬的對姚鏌說道:“我十分喜愛令郎,不知道我們兩家可不可以結成親家?我把女兒許配給令郎,今後還會找學者幫助令郎完成學業。”

姚鏌百思不得其解,可受了人家恩惠在先,並未拒絕富商的好意,兩家就這樣結成了親家。之後,富商四處為姚淶找尋名師,不惜耗費巨資幫助姚淶完成學業,果不其然,姚淶在名師指點下進步神速,嘉靖二年(1523),年紀輕輕就已高中狀元。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之後,姚淶騎著高頭大馬返回家鄉,特地拜訪了當年站在自己身後的戲子,隆重感謝了他的幫助。沒想到戲子根本不承認自己曾佯裝過文曲星,還一直對姚淶表達歉意,他說:“當年我並沒有履行與您的承諾,收了您的四百文後我並未去姚家赴約,所以,當時夜裡站在你身後陪你讀書的一定是文曲星真身下凡。”

這件事逐漸在民間傳播開來,戲子一口咬死自己並未幫助姚淶,使這段往事更加撲朔迷離,人們更願意相信文曲星伴讀這件傳奇故事真實的發生在姚淶身上。無數事實證明,天資聰穎之人在年輕的時候就會嶄露頭角,姚淶的智商令人嘖嘖稱奇,這樣的天才高中狀元根本不足為奇。

讀過這個故事後,本人覺得故事中的戲子也是個聰明人,不知各位看官作何感想?

父親債務纏身生活窘迫,九歲的兒子出一妙計,嚇得債主紛紛離開

姚淶在當時有“翰林三絕”之稱,即經學、詩學、史學。他論兵,認為:“創業之兵強,守業之兵弱。蓋草昧法簡而嚴,中世法繁而寬,簡而嚴故用命,繁而寬,故多敗。”姚淶論學曾學說:“大凡學不可立黨,立黨則必多爭。昔朱、陸之辨,虛心求是;今辨朱、陸者,乃私心求勝也。”等等諸多言論,對於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科學的現實意義。

嘉靖十六年(1537年),姚淶為父奔喪,因過度悲傷而去世,世宗曾問:“髯狀元安在?”臣告之已去世。世宗深為惋惜,特賜祭葬。

參考資料:

『《明代狀元——姚淶》、《翰林三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