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作者注:一腳踏進2018年,看見一條微信說:1998年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不由使我想起了張北抗震救災的經歷。那是1998年1月10日,張北、尚義交界發生了里氏6.2級的強地震,我隨集團軍領導機關連夜奔赴災區,主要負責部隊抗震救災的新聞報道。那些天奔跑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採寫稿件,直至過了春節才下壩歸營。現選一篇通訊,以紀念張北抗震救災20週年。請看正文:

塞北高唱愛民歌

——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李愛萍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

一個瞬間,一場災難降臨了,河北省張北、尚義兩縣交界處發生了里氏6.2級地震。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震情牽動了三車將士心。中央軍委和總部領帥機關,於地震發生的當天下午,下達了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趕赴災區援助救災的命令。

旋即,正在參加野營拉練的北京軍區某集團軍千餘名官兵,火速改變行軍路線,如利箭般直奔震中。一輛輛軍車在開進,一隊隊官兵在迅跑。解放軍官兵震區大救援行動,於震後數小時拉開了序幕。

隨著滾滾的車流,筆者也乘越野車駛向地震災區。

子夜,震中災民盼親人

11日凌晨,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我們抵達張北縣重災區之一的大河鄉。在緊靠公路的亂石山村,已無家可歸的村民們]生起了火堆,藉著篝火的光亮,筆者看到,這裡的村民大都已穿上了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發放的軍大衣。高炮旅的戰士們們在村邊支起行軍鍋,為村民們煮起一鍋鍋熱粥和薑湯。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來自網絡)下同

村民武力國穿著剛領來的軍大衣,眼含淚花說:“地震後,村裡死了2人,300多人無家可歸。俺們最盼共產黨,最盼解放軍了。”

在一個簡易房裡,某集團軍“前指”正在運籌救災“戰爭”。指揮員們一遍遍大聲向部隊傳達命令:“震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戰場,災民就是親人。”據北京軍區前指負責人劉丕訓副參謀長介紹,截止凌晨,某集團軍已給災民送了500頂軍用帳篷,5000斤各類食品,被災區群眾稱為“救生篷”、“救命飯”。

通往震中的土路上,長蛇般的軍車疾駛而過。前燈明晃晃、如天宇的星星;尾燈光閃閃,似流動的霓虹。起初,我並未在意,直到一輛輛軍車遠去,才忽然遺憾沒有數一數到底有多少軍車開進了震中。不過,腦際裡留下了這般印記:夜暗中,駛入震中的軍車前不見頭,後不見尾。

黎明,災民們的

吹呼

夜色漸漸褪去,災區迎來了地震後的第一輪朝陽。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由於救災官兵們的迅即到來,震區一個個村莊忽然響起了“共產黨萬歲!”“解放軍萬歲!”的歡呼聲。昨天震慌了災民們,瞅著村裡連片的斷牆殘垣和突然而至的救災大軍,情不自禁地發出蘊集在內心的呼喚。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拐過山樑,筆者來到地震中的重災村戈家溝舊村。這裡的場景慘不忍睹,全村10多戶人家,家家房倒屋塌。地震中3人被砸身亡,10多人受傷。某高炮旅二連指導員胡心印,正帶著10多名戰士冒著殘牆隨時可能垮塌的危險,幫助災民們搶挖被壓埋的糧食、物品。村民戈金有介紹,地震時他媳婦正從山上往家裡走,忽然一聲悶響,大地顫抖,眼前一米多遠,左邊望不到頭,右邊望不到邊,一道尺把寬的裂痕,忽合忽分,嚇得媳婦至今腿還發軟。這下,解放軍來了,俺算得救了,老戈說著說著,滿臉成了淚的溪流。

車向邢家梁,筆者碰到了第一支到達災區的251醫院震區醫療隊。北京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劉朝龍介紹說,這個震區特別醫療隊,由19人和5臺車組成,1月10日下午17時,在副院長李興章、醫務處副主任王景明的帶領下,首先趕到了震中災區。在村裡臨時搭設的一個大窩棚,醫護人員正在給地震中受傷的群眾包紮傷口。據李副院長披露,醫療隊到達災區後1個多小時,連夜奔走了10個自然村,已救治傷員106人。天亮了,這支已10多個小時滴水未進的醫療隊,忍著飢渴,又向另一個重災區單晶河鄉奔去。

太陽爬上了壩上高原,我們趕到設在大河鄉的國家地震局震中監測站,看到該站記錄下一組數字:1月10日地震以來,這裡已發生一級以上餘震26次,其中,3至3.9級地震14次,4至4.9級地震8次。我們在震區看到,儘管餘震不斷,但救災官兵們從未歇息。

廢墟中,軍徽警徽的傳奇

走過震中一個個村莊,沿途的殘牆垣訴說著地震的魔行,折檁爛椽鬼域般裸露著駭人的猙獰。一種恐懼感和悽慘感籠罩著我們的心頭。隨行的某“大功團”副團長說這裡就是山蓋溝村。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面對破牆殘壁的縫隙,隱約看見幾名戰士正在幫助災民們清理物品。這個村是個特重災村,地震中全村房屋大都坍塌,村民們心急如焚。“紅三連”幹部戰士搶險進駐山蓋溝村後,全連官兵晝夜奮戰,冒著三九天的嚴寒,鍬挖手搬,硬是創造了日清一百多間坍塌房屋的紀錄。被譽為救災場上的“鐵軍”。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在片片廢墟旁,大河鄉中學操場是倖存的一片開闊地,假若不是地震,誰也不成想這裡將變成停機坪。中午時分,隨著一陣由遠而近的轟鳴聲,某機械化集團軍派出的首架直升機劃破積澱在震中上空的陰霾,在大河鄉中學操場上徐徐降落。地面配合部隊迅即跑上前去,從機艙裡抬出一袋袋饅頭大餅。率隊空運2.5萬公斤食品的某機械化集團軍後勤部副部長李樹斌告訴筆者:“這次緊急空運,機組克服了氣象惡劣等困難,創下了遠距離快速機動的新紀錄。

筆者在震中巧遇一對“軍警夫妻”。男的叫任秀兵,現任武警張家口支隊軍需股長;女的叫王惠玲,是張家口某空軍醫院護士。地震那天,夫妻倆正在休假。為了支援救災,任秀兵和王惠玲將5歲兒子寄託到別人家裡,雙雙來到救災第一線,在救災場上開展起“夫妻競賽”,被傳為震區裡的佳話。

風雪中,矗起一個個生命的“綠洲”

1月13日凌晨,震區紛紛揚揚飄起了雪花,隨雪而至的寒風捲起如針的雪粒鑽進災民單薄的衣衫裡,整個震區被凍僵了。從天氣預報中蕕悉,震中這一天的氣溫達到零下34度。這比地震當天的溫度至少降低了20度。從廢墟中僥倖逃生的人們,又一次面臨嚴寒的考驗。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這天一大早,抗震救災“前指”的將軍們,向救災大軍下達了“死命令”:入夜之前,務必讓4萬災民住進保溫棚舍。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在冰凍層達一米多的壩上高寒地區搭建帳篷談何容易?在震中救災的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冒風雪、鬥嚴寒搶搭帳篷。某集團軍政治部副主任郭強告訴筆者,在搶搭帳篷的“戰鬥”中,許多戰士手上打起了血泡也不歇息,硬是趕在夜幕降臨前,在廢墟瓦礫間搭起一簇簇禦寒帳篷和簡易窩棚。某集團軍千餘官兵,這一天就搶搭帳篷和防寒棚8000多個。

踏著厚厚的積雪,我們來到大河鄉圪臺村,村民們告訴我們,全村95%的人家中是回民。一場地震,不僅震倒了民房,村裡的清真寺也變成了危房。

這廂聽著村民的話語,遠處突然又傳來阿訇的聲音:“解放軍真是有情有義的人啊!”我們循聲望去,眼前一個“帳篷教堂”分外惹眼。進得“教堂”,只見教民們正在過“主麻日”。我們耐心等全村的教民唸完經文,上前探個究竟,阿訇感慨萬千:“今天能過主麻日,多虧村裡來的解放軍!”筆者仔細尋問,方知“帳篷教堂”是某高炮旅官兵為尊重少數民族信仰,特意為村裡搭建的。

從震區走過,筆者的心一次次被震顫。在逐漸增多的帳篷群中,視線裡很難見到幾頂戰士們住的帳篷。官兵酣戰救災,自己卻露天宿營,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中譜寫著子弟兵赤誠愛民的奉獻之歌。

壩上高原,飄過一首深情的歌

1月19日,塞北震中的氣溫降至零下32度。通往震中的公路上,疾駛著滿載著全國人民深情厚意的棉被、煤碳等救災物資的車輛。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在長長的車流中,三總部和駐軍各大單位運往災區的幾十輛救災物資車隊,格外醒目。當災民們從軍車上卸下防寒衣物和食品等物資後,許多村民眼含熱淚:“解放軍真是俺們的貼心人!”

雪上加霜,雪中送碳。災區人民再一次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下人間真情的溫暖。

筆者在震中看到,壩上奇寒,子弟兵心急如焚。張家口軍分區司令員孫財有、政委梁軍率人武部、預備役團和幹休所官兵,開進重災區大瓦房村,投資建起23個簡易防震越冬房。戶外白毛風正烈,簡易房內暖意融融。

“讓災區人民春節前都搬進簡易越冬房!”北京軍區部隊救災“前指”下令打響了抗震救災的第二戰役。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在壩上冰雪道上,筆者眼看增援救災的某集團軍3000多名大軍,風馳電掣般碾碎震區冰雪道,開赴震區一個個村落。官兵們急災民所急所難,幾經奮戰,8000多個安全、保暖、抗震的簡易越冬房,似蘑菇般出現在重災區600多平方公里的壩上高原。1月21日,抗震救災第二戰役告捷。

通往震區的一輛大巴車上響起一首“愛的奉獻”的歌: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聽著這感人肺腑的歌聲,我們的雙眼又一次潮溼。天災無情人有情,感謝恩人共產黨!感謝親人解放軍!解放軍永遠是最可愛的人!筆者在震中一次次聽到災區人民由衷的讚頌。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放眼震區,又是軍徽閃爍。用自己的滿腔熱忱和愛心奉獻給災區人民的解放軍官兵,用自己的忠誠實踐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宗旨,譜寫了一曲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新時代壯歌。

(此文曾發表於《解放軍報》1998年1月30日)


作者簡介

20年前解放軍官兵張北抗震救災目擊記

李愛萍,河北阜平人,畢業於石家莊陸軍學院,中共黨員,大本學歷,團職軍官,新聞生涯,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新聞、雜文作品千餘篇,獲獎作品50餘篇。著有《軍旅走筆》、《天橋傳說與風土民情》、《新選擇新思路》等書。2003年離開部隊後,曾在北京某公司任國際合作部長、辦公室主任,現在宣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