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日頭條上發表“房價會上漲”觀點的人,有一些是中介?

司粥僧


老亮把你的問題分成兩個部分來解答,第一是發表“房價會上漲”觀點的平臺有哪些;第二是發表這類觀點的人有哪些。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會這些人發表這樣的觀點了。

是誰經常發表房價上漲的觀點?答案是整個在房價上漲中受益的利益集團。這個集團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商、中介公司、炒房客還有房地產協會等。他們不僅在行動上發表上漲觀點,而且還團結一致的抵制降價。

最近一則關於江蘇某四線城市的新聞就提到有的房地產開發商降價售房,房地產協會就找到主管部門要求降價企業停止降價,說是惡意競爭。結果房企主管部門的回答亮了,不僅不會阻止降價而且還會控制大幅上漲。這則新聞同時解開了房價一直上漲背後黑手的面紗。

他們只是在頭條上發表嗎?答案是當然不僅僅在頭條上發表房價上漲的觀點,只要你能聽到看到的媒體他們都會為自己發聲。而且他們在發聲時有的是直接表態,有的則已專家的名義出現,以及各種各樣的的角色都有。

中介是這個利益群體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在今日頭條發聲在正常不過了。大家在買房時保持冷靜頭腦,多看看老亮說房發表各類關於買房的文章就可以避免很多坑。老亮不代表任何群體,只發表公正客觀的觀點,喜歡的請點贊。


老亮說房


就這麼說吧,房價會不會上漲誰都不知道。就說幾句話吧,我也很久沒去回答問題了,畢竟活在自己夢裡的人多。

請問你們是買房住還是投資?如果是住的話,RMB一直在貶值我不信你們不知道吧?一直貶值的情況下房貸肯定越來越輕鬆。你是買來住的話你為什麼要去在意漲還是跌?難不成你還想一直等個幾十年,租個幾十年的房?還是說你買了還準備賣出去?你要的買來住不管是漲跌都沒關係吧?

第二,如果你是買來投資的話我建議你不要盯著別人看,你去看看鋼材的價格,建築工人的人工費,和你們城市的拍地價。這些都是最基礎的成本,成本都在上升你覺得可能跌?你不買是你的事情,別人有錢別人想住自己的房子別人會買。房價跌倒一塊錢一個平方還有人給你虧欠建房子?你想多了吧?

第三,為什麼是中介發表意見?我想問問你們從哪裡評價房價跌還是漲的?從你們的想像中?那我來告訴你們中介為什麼會說漲吧,因為你們的城市一直在發展,交通和商業配套一直在完善,所以他們會認為漲。

我試問你十幾年前珠江新城是一片荒地賣你八千一個平方你要嗎?你肯定又覺得這地方不值這個錢對吧?那發展起來了交通配套好了你又想用荒地的價格買一個一線城市的房子?你覺得可能嗎?我用玩具車的價格買你的SUV好不好?

好像很多人真的認為中介應該免費為他們服務一樣,頭條的人都這麼自私了?如果你認為中介都是在騙你想賺你錢那你大可不要聽中介的,自己去觀察行情,要麼就活在你自己的夢裡租一輩子房,反正我是看不起租房的男人。謝謝


廣佛置業顧問李經理


我不是房產中介,但是一直關注地產市場。我認為,中期來看(3-10年),一線城市漲,二線城市以漲為主,三線城市會分化,經濟活力好人口淨流入的城市會漲,其他會跌,四五線以下城市,會跌,而且幅度相對較深。住宅排除了貨幣貶值因素,最後一定是需求決定價格,人口流入還是流出是核心指標,這個和掏空幾個錢包沒關係。這個社會上來就不公平,你買房需要三代人掏空錢包,別人買房可能就是心血來潮。有你話說得好,在今天的中國,你生下來買不起賓利,可能這輩子就買不起了。權當玩笑吧。


郭棟先生


很簡單的道理,因為那是他們的“飯碗”。中介通常都是沒底薪或者低底薪。他們靠的都是高提成。試問一句,如果市場都跌沒了,他們哪來的收入?哪來的錢養家餬口?所以,10年前,所有中介門口都有一句話:“一鋪養三代”。兩年前甚至現在還有,中介門口貼著“今年不買房,今年又白忙”。這些都是中介為了自己養家餬口所想出來的銷售詞語。騙人?倒不至於,畢竟買不買還是個人自己決定。但忽悠人是百分百的事情。因為他們當年的“一鋪養三代”,現在事實證明一代人都養不起,還在不斷虧損當中。當年被他們忽悠買了商鋪的人現在還在為這些商鋪而煩惱當中。


粵廣粵搞笑


哈哈哈,房價上漲怪中介。怪不得買不起房子,房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找不到,一下子炒房者,一下子中介就是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反倒是天天給暴跌找理由,找到了給誰看那,又有幾個人理你。理你房子也早就不漲了,結果哪2018全部打臉。自己還活在頭條裡渾然不知,以為真的像那些自媒體說的跌了很多,人家博取你們好感,還不是知道很多人沒有房子,唱空來吸引粉絲,騙取流量賺錢而已,不然你以為別人整天吃飽了撐的。三更半夜每天轉發,瞎編輯短消息來忽悠你們,別人不也要睡覺的,出去玩啊。歸根結底就是想發文章賺錢。

那天天說要跌價的那些屌絲,自媒體的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哪,大家來討論一下。


專業投資房產十年


“今日頭條”作為最大自媒體平臺,“中介公司”以個人或者團體的名義,在“今日頭條”上發表有關“房價上漲的言論”,乃他們的工作責職。“今日頭條”上對於房價未來的走勢,有不同的觀點屬於“百花齊放”。“中介公司”作為週期性行業,樓市上漲對於它們的業務絕對有好處。在樓市供不應求的背景下,“中介公司”往往成為“暴利”行業。據內幕人士披露,有少數“中介公司”聯手開發商囤積樓盤,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近水樓臺先得月,二手房看漲,“中介公司”就有的飯吃。至於“中介公司”以什麼身份出現在“今日頭條”,則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

目前鏈家等知名“中介公司”今非昔比,具有很大的能量。在財經媒體上呼風喚雨,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讀者切勿用觀察街頭小店的眼光,來評價“中介公司”。鏈家“地產公司”,已經擁有全國連鎖店的八萬員工。


對於樓市後期的判斷,不僅僅是看法和立場的問題,而且牽扯到諸多個人利益。“剛性需求”一族自然希望房價下跌,從而能夠圓自己的“買房夢”;多套房業主以及炒房一族,當然希望房子永遠上漲。

“剛需”一族在財經媒體上,純屬弱勢群體。樓市上漲或者下跌的輿論話語權,掌握在強勢群體手上。至於哪些人屬於強勢群體,相信讀者不言而喻。

除此之外,還有開發商以及房地產下游行業,都是樓市上漲的推手。輿論基本上被他們控制,所以在財經媒體上,很難看到實實在在的樓市點評。

讀者在閱讀樓市分析文章之時,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疊加本地樓市的銷售情況,才能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人云亦云,或將誤導您的投資方向。

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點贊關注,順祝工作快樂!


陸燕青


一言以蔽之,他想讓你早日買房。

中介發佈信息在今日頭條展出後,作為受眾的我們就會看到,他發佈房價上漲的消息就是在給你心理暗示,房子以後只會越來越貴,如果現在不買以後再買會花更多的錢,而作為受眾的我們就會心中產生這樣的想法,產生購房慾望,那麼我們就會想去買房子,自然而然的成為這些中介的顧客,他們便會獲得報酬。

就像大街上叫嚷著清倉處理最後幾天,但是到了期限仍然會繼續賣一樣,是為了提高銷量的手段而已。

大家不妨點點關注☺️


不與浮沉


不管是漲是跌,不管誰忽悠只看老百姓購買力,目前一般掙工資的是買不起的,還要特別關注按揭買的,你的有穩定工作才有還貸的最基本的保證,如果房產繼續裹挾經濟,會減少普通消費購買力,就會帶來生產過剩,就會讓一部分人下崗無工作,就會影響還貸,如果大面積出現還貸不良,這個惡性循環各位自己想。到時候大家基本全部只能呵呵一地雞毛。真不希望出現這個結局。目前手裡房多的自己留著玩吧,越降越沒人下手,如果繼續漲也沒人買,根本買不起。可以肯定的說歷史以來炒的任何東西到最後都是一個慘字結束的,各位回顧下以前涉及炒的已經過去式的經驗吧,還是先保證餬口重要。


天仁園林


我沒有在意過發房價上漲的人都有哪些,或許提問的朋友看的比較仔細。但既然說到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中介希望房價持續穩定並逐步上漲,畢竟人家是靠著這個吃飯的,縱然很多人會反感中介,但存在即合理的緣故,他們存在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是淘寶和京東這類的網絡購物性質是一樣的,在我們和陌生人發生交易的時候會存在極大的對對方不信任,這時候中介的出現彌補了這些,但是人家跑前跑後的忙了半天,卻因為中介費,買賣雙方都不想出並極度反感的話就有些不好了,人力的辛苦費都沒有,試問,如果你的老闆只讓你幹活卻不給你工資,那麼我們會願意嗎?顯然不會。這當然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和看法。

現在在說房價的問題,房價高我們無法去把控他們,所以不去評論,但是我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是有剛需的,在這裡,我想僅以我個人的觀點勸一下剛需的朋友,如果有能力,不管是貸款還是全款,儘早落實,那畢竟是屬於自己的家,一句簡單的話,早買早享受,早住。嫌房價貴的朋友當然也可以繼續等。等到房價如馬雲所說的如大蔥般便宜的時候在出手。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外界的一些因素所左右自己的想法,雖然在還房貸的時候會覺得壓力大,生活質量下降,但是反過來看,自己還自己的房貸好呢還是幫房東還房貸好呢?我相信只要不傻的人都知道哪個好,當然,如果有朋友說自己可以住父母家,自己老婆也可以,我不會去辯白,那樣討論沒有意義。

好啦,個人觀點就是這些,僅供參考,謝絕抬槓


詺菛寳蓓繡


買房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不要相信任何人說的話!

1、當我們準備買房時,一般先接觸到的都是房產中介,而大多數房產中介只是銷售人員,不是房價趨勢分析員,他們也不能肯定市場環境是否有利於購房者,但從他們勸人買房的言論,可以感受到房產中介堅信房價會上漲,這也只是他們隨口說說而已,又不用為此擔責。

2、房價上漲雖然是趨勢,但藉助這種趨勢謀求不當利益就是不對的。中介利用這種趨勢,製造虛假的恐慌心理,藉機抬高房價,一旦曝光,就會拉低整個行業的信譽,得不償失。

3、不排除有些不正規中介想通過傳播房價上漲謠言,促使購房者“迅速出手”,趕緊買房。

房價走勢是由土地、開發商、政策、經濟發展等非常複雜的因素共同影響的,房價的漲跌中介也說不準!

房產中介在購房過程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利用自己的專業力量,在開發商和消費者之間架起橋樑、賺取利益,本無可厚非,但取之有道,一起維護市場的良好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