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怕"的两岁,善用"童真思维",更轻松度过

面对

最近,我们几个两三岁孩子的妈妈聚会岁,聊起各自孩子在"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阶段的种种奇葩表现。隔壁桌一直静静聆听的女士突然开口:"其实不止两三岁,每隔半年就会来一波。过几个月,你以为是他变得正常了,其实是你自己变得不正常了。"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即便看过再多育儿书籍,还是会被他们种种奇怪的表现弄得狼狈不堪,甚至产生亲子冲突。

面对

闺蜜说,有次她带着2岁半的儿子去买咖啡,排在前面的一位女士,拿起柜台上的棒棒糖看了一眼,又放了回去。儿子突然就不干了,大哭大闹着要求"前面的阿姨"把糖糖放好。

闺蜜特别尴尬,忙把儿子拖了出来。平静下来才知道,儿子之所以哭闹,是因为阿姨把糖放反了。

面对

对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我们有哪些误解?

像闺蜜和儿子这样的"误会"在养育0-3岁宝宝的日常中时有发生,因为孩子已经进入了成长的叛逆期。

妈妈无法理解宝宝奇怪举动背后的原因,也很难分辨哪些是成长的必然规律,哪些是故意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宝宝的哪些行为,真的是被我们误解的?

首先,孩子天生具有尊严感。

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

通常我们觉得宝宝是不懂事儿的,2岁前根本听不懂,2、3岁也没什么自尊可言。其实,当孩子一岁左右,自尊就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很多家长不在意,会当着孩子的面讲孩子糗事,或者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宝宝,觉得"小孩啥也不懂。"但这些行为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进一步影响他内心的成长动力。

面对

其次,错误也是有意义的。

有次带Tim上早教班,自由活动区有一个小男孩在搭积木,他拿着两个三角形,想要搭在一起。但是现实肯定是不行的,就不断地失败,再拿起来再尝试。我想过去帮他时,老师拉住我说:"let it be!"

后来在带孩子的时候,我就把这个当做我自己的座右铭,顺其自然很好。在帮助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种误解,觉得要帮他顺利地完成一件事情,这样才能保护他的自信心。

但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却指出:孩子的目的并不是完成一件事儿,而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内在逻辑。这是他成长的需求,而家长过度的帮助,会打乱甚至阻碍他的成长。

面对

最后,孩子需要规则。

我们这代父母的童年,往往都被爸爸妈妈管得很严,长大后我们了解到自由是很重要的。所以,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给孩子很多自由。我有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她的女儿几乎想做什么做什么,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很快乐,相反女儿的脾气越来越烦躁了。

然而,即便是"自由国度",也是非常注重孩子秩序感培养的,因为秩序感恰恰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有秩序,他们才会觉得更加安全稳定。遵守规则,也会让孩子们觉得快乐。

面对

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什么特点?

在《园丁与木匠》中,作者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不乏诗意的指出:童年天然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

作为父母,我们在陪他们长大的过程中,如果能更加理解孩子,就能帮助他们更自由地去探索,去学习,从而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快乐的人。那么,孩子的心智都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呢?

一方面:孩子遵循敏感性的内部动力在长达数十年的观察中,儿童教育大家蒙台梭利女士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理论。她认为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学习某种技能的动力是来自孩子内心的。这时候认知发展的效率非常惊人。因此,在为孩子安排活动时,能遵循他敏感期的规律,就能最有效地帮助他提升认知水平。

面对

另一方面,孩子要寻求双重秩序感。两岁多的孩子会渐渐表现出对外部秩序的痴迷,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强迫症"。比如平时吃饭如果三个人的位置是固定的,某天爸爸妈妈换了一下座位,可能就会引起宝宝的不满。文章开头闺蜜的儿子表达的也是对"糖果摆反了"的不满。

这是因为,孩子是通过外部秩序,来构建内部秩序的。这个过程从还是个婴儿时,就已经开始了。如果婴儿熟悉的环境被改变了,婴儿就会哭闹,这是因为环境的无规律变化,会引起内心的无序感,让宝宝感到焦虑。

Tips:2岁左右的孩子表现得更加强烈,主要是因为他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干预秩序以重获平静。

面对

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成长

了解到了这么多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为了用正确的方法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就像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的那样"关键期提供关键帮助。"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我建议大家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合适的环境

我们的宝宝就像植物一样,要茁壮成长首先要有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环境。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孩子学习和探索呢?站在客厅,蹲在来坐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保持同一高度,就不难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家是个充满危险的大人国。

因此,保证环境的安全,比喝止孩子动这动那更有助于他们的求知欲发展;想要让孩子独立自主,首先要创造他们能操作的环境,比如低一点的柜子、可以踩踏的脚凳、大挂钩下的一排小挂钩等等。

面对

2、满足孩子内在需求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养育孩子都在遵照行为心理学那套"训练方法",常见的比如训练孩子离乳、训练孩子如厕等等。但其实这些成长与分离都是孩子的内心需求。爸妈只要帮助他们发现这些需求,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些让大人头疼的过程,都会变得很顺利的。

Tim2岁半学习如厕前,我看了很多方法,还参加了线上的培训课程。我们先看了几个关于再见纸尿裤的绘本,后来刚开始告别纸尿裤时,他尿了几次裤子,表现得很懊恼。随后就逐步开始控制,第一次睡午觉没有尿床后,他甚至高兴地和我击掌。

面对

3、尊重孩子成长规律

作为爸爸妈妈,我们一方面想孩子长得慢点,多和可爱的小宝宝玩耍一段时间。一方面又对他们技能点的增长,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万一我家孩子是神童呢?于是孩子两岁就开始逼着背唐诗,三岁开始学认字。好像希望他们能一夜之间才高八斗一样。

孩子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节奏,甚至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一岁就能搭城堡,有的孩子或许要等到两岁半。但无论如何,他们最终都会在某个时刻,达到同一个水平。

因此,只要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在该给予帮助的时候,适当帮忙就好。

小辫子妈有话说:

Tim的幼儿园创办的家长学院开学仪式上,园长说:"每一个家长都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大家未必了解儿童这个群体,这就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心里认同,孩子并不是未完成形态的成人,而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群体。只有放下这种傲慢,才有可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获得更加融洽的亲子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

往期精彩内容推荐:

3岁宝宝一根筋,大脑情绪中枢刚萌芽,父母学会共情最重要

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只需做到这一点,就可轻松解决

比起孩子找不到朋友,更可怕的是交友不慎,牢记"三不"交友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