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塵封的歷史-張邈為何離開曹操選擇呂布?

解開塵封的歷史-張邈為何離開曹操選擇呂布?

張邈決定棄曹迎呂

在三國的舞臺上,張邈就像是開幕的配角,甫一出場,便在密集的鑼鼓聲中黯然離去。一個和曹操首舉義兵的英雄,一個能讓曹操託付家小的摯友,卻在紛亂交錯的攻伐中背離曹操,投入呂布的陣營。他為什麼這麼做?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在呂布與袁紹交惡的時候,張邈因為與呂布親近而惹怒了袁紹,他擔心曹操會受袁紹指使加害於己,於是離開了曹操選擇呂布。這個理由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但經不起仔細推敲。因為興平元年和張邈同時離開曹操的還有將軍陳宮,從事中郎許汜和王楷,這三個人與呂布並無深交,也不是曹操陣營裡的泛泛之輩。不能用張邈和袁紹交惡的原因解釋。

陳宮、許汜和王楷為什麼會選擇張邈加入?為什麼他們找到張邈之後張邈就同意了?為什麼這四個沒有深交的人士在這件性命攸關的事情上達成了共識?為什麼在這個時間點發生這件事情?

一切要從初平四年的曹嵩命案說起。

根據東吳的韋曜在《吳書》中記載,這一年,曹操的父親曹嵩避亂琅琊(今安徽滁州境內),隨行的輜重車輛達到百餘輛,作為曾經豪擲千金買過太尉官爵的曹嵩而言,車上裝的一定都是貴重物品。陶謙派了一個叫張闓的部將帶領兩百名騎兵護送。不曾想這個張闓見財起意,殺害了曹嵩和全部隨行家人,搶走財物之後逃跑,留下一個爛攤子讓陶謙有口難辯。曹操認為這件事情是陶謙主謀,於是攻打陶謙進行報復。一連打下了十幾個城鎮。所過之處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這次出征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曹操陣營內部有良知的士族。

從《三國志》陶謙的傳記裡我們可以知道,陶謙是一個書生氣非常濃的人,飽讀詩書但心高氣傲,不肯折腰權貴。他幸運地遇到了一個身居高位的寬厚長者張溫,能看清楚他的優點,不計較他的缺點,讓他經營徐州。陶謙把徐州治理得很好,治安穩定,百姓豐衣足食。董卓之亂時,許多難民都逃到陶謙管轄的區域倖存下來。陶謙之所以曾經心高氣傲,是因為他一直對自己的學識和道德水準自負。這樣一個管理富庶大區的大員怎麼可能派屬下去殺人越貨呢?士族圈子裡許多人都不相信陶謙主謀了這起慘案。很多逃到徐州躲過董卓之亂的難民沒有死在董卓手裡卻死在了曹操的復仇行動中。於是陳宮、許汜和王楷找到張邈,約他一起反對曹操。

當年逃出洛陽的曹操在找到陳留太守張邈談董卓逆行的時候,眼神裡一定閃耀著光芒。他說出了張邈認可的天理公道,張邈全力支持。在《三國志》中描述曹操起兵時提到曹操在陳留“散家財、舉義兵”,只是曹操的家並不在陳留,這件事情無疑受張邈團隊的幫助。在曹操執意進擊董卓的西涼兵的時候,張邈派出了部將衛茲和幾千人馬幫助曹操實現他的戰略意圖。雖然最終損兵折將,但是張邈並沒有責怪曹操,畢竟曹操在亂矢叢中以身犯險,勇氣可嘉。張邈頂多對曹操的軍事能力抱有一絲懷疑,在曹操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講述天下安寧的大計時,張邈也許會想起死在戰場的故舊屬下。這些疑慮都不算大問題,張邈樂於見到一個志在匡扶社稷的英雄在戰火中涅槃重生,並樂於追隨這個英雄實現匡扶社稷的心願。但是血洗無辜平民的事情無疑越過了底線,讓張邈認識到曹操殘忍的一面。就這件事而言,曹操和董卓有什麼區別呢?當陳宮等人找到他時,他同意了。

背離曹操,該支持誰呢?

人心難測,不到緊要關頭不顯露本性。曹操就是例子,張闓就是教訓。張邈篩選來篩選去,也只有呂布靠譜。

呂布並非完美,在殺丁原這件事情上飽受非議。但是呂布殺了董卓,辦成了十幾路諸侯幾十萬人馬沒有辦成的事情。更為重要的事,當呂布掌控長安時,並沒有嘗試脅迫漢獻帝實現自己的慾望,換作曹操或者袁紹,恐怕就是另一個局面。再加上呂布和張邈私交甚好,張邈選擇呂布順理成章。

張邈率領親朋故舊背離曹操,各州縣群起響應,一夜之間,曹操後方僅餘三城,險無立錐之地。可見虐殺無辜這件事情犯了眾怒。可惜呂布雖然勇猛善戰,但是缺乏作為軍事統帥所必須的韜略,最終全軍覆沒,而張邈也死於亂兵之中。

張邈因為選擇了呂布而折戟沉沙,在由勝利者編纂的歷史中黯然失色。如果以成敗論英雄,張邈無疑是失敗的。但在眾人懾服於強者的力量倦縮在陰影中時,張邈以天下蒼生為重,在良知的引領下毅然走上崎嶇之路,用生命拓寬了勇氣的邊界,值得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