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剎帝利種姓(印度統治階層),為天竺香至王第三位王子。


師從西天禪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後成為西天禪宗二十八祖。


於公元520年,往東土傳播禪法,被東土禪宗尊為初代祖師,史稱“達摩祖師”。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達摩祖師畫像


-01-

祖師東渡,直指人心


“二十四史”《舊唐書》中,關於達摩祖師記載,雲:


昔後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雲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


達摩齎衣缽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


帝問以有為之事,達摩不說。


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遇毒而卒。


其年,魏使宋雲於蔥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衣履而已。


達摩傳慧可,慧可斷其左臂求其法,慧可傳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短短160字,證實了歷史上確有達摩祖師其人,並明確列舉出達摩往東土的目的、行進路線以及重要事件。


1、達摩祖師為什麼來東土?來做什麼?


達摩祖師於南梁普通元年(即 520 年)抵達廣州,當時正值南北朝時期,達摩祖師先入南梁見武帝。


然後入北魏

隱居於嵩山少林寺,隱居期間傳衣缽(代表祖師身份)于慧可,後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這五位就是東土禪宗五代祖師,後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惠能之後東土禪宗一花開五葉,成五宗七派,禪宗大興。


所以達摩祖師來東土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大乘佛法的禪宗法門。


2、達摩東渡所傳禪宗法門有什麼特點?


禪宗,是佛門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比較特別,它的宗旨只有16個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教外別傳是指禪宗不同於佛學原有學術體系,是另外一套系統。


傳的是什麼?傳的是能夠令人頓悟於當下的智慧。


這樣的智慧無法用文字表達,所以不立文字,告訴世人不要執著於表面現象。


沒有文字怎麼學智慧?


簡單講:直接戳到最本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掌握規律,這就是直指人心。


禪宗法門的特性決定了這種修行方法,在以小乘佛法為修行主流的南北朝,註定會遇到很多困難。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小乘佛教風格的寺院


-02-

詣梁武帝,北上入魏


達摩祖師在金陵見梁武帝的時候,有這樣一段對話:


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記載,達摩初見梁武帝。


梁武帝問:朕起寺度僧,有何功德?達摩說: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說:廓然無聖。


梁武帝:對朕者誰?達摩:不識。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


梁武帝對自己在佛教上的建樹非常自信,但依然希望得到達摩祖師的認可。


他連續向達摩祖師提出三個問題,達摩祖師均以似是而非的答案回應,讓這位南梁皇帝,不知其所謂,絲毫沒有成就感。


這段對話達摩祖師連續用三個答案,打出三個禪機,旨在提醒梁武帝修行佛法不在於表面,而在於對實相的領悟。


第一問:我造寺度僧有什麼功德?

答:實無功德。


第二問:什麼是至高無上圓滿究竟真理?

答:沒有至高無上。


第三問:和我說話的是誰?

答:不認識。


達摩祖師為什麼要這樣回答?看似回答實則發問。


用三個問題測試這位南朝最高權力者能否與大乘佛法心生默契。


從梁武帝提出的問題裡,達摩祖師看到他對於“功德”的貪求,對“至高無上”的執著以及對“名譽“的痴迷。


而大乘佛法修行,首先要放下對錶面現象的執著,才能夠契入佛法真意。


很明顯,梁武帝完全沒有明白達摩祖師的話中真意,反而沉浸於不爽與挫敗的情緒之中,生起嗔恨之心遂將達摩祖師遣出


通過與這位南朝最高統治者的對話,達摩祖師洞察到南朝佛法興盛的本質,其實是對功利的追求,他明白傳播大乘佛法的時機未到。


隨後,達摩離開金陵,一葦渡江入北魏。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03-

嵩山面壁,神光求法


《洛陽伽藍記》記載:


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胡人也。


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


自雲:“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也。


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


達摩祖師從南梁來到北魏,先至洛陽。當時的洛陽不僅是商業中心,也是佛學重鎮。在洛陽遊歷一番來到嵩山少林寺。


行至少林寺後山五乳峰,擇洞禪居,長期面壁修行。他極少說話,更不與人來往,周圍寺院都稱他為:壁觀婆羅門(面壁的印度婆羅門教徒)


在此期間,來了一位有緣人“神光法師”,就是後來的東土禪宗二祖,慧可。


歷史上對於二祖慧可傳誦最多的是“慧可斷臂求法”的故事。


據《景德傳燈錄》記載: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


師憫問曰: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


光悲淚曰: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光聞師誨勵,潛取利刀,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達摩祖師第一次見神光,神光正在雨花臺上講經,他發現神光辯才無礙,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的境界,知道此人是可傳衣缽的上上之選。


神光當時還未開悟,雖辯才無礙,但未得佛法精髓,達摩祖師聽後搖頭輕嘆。


神光瞥見,趾高氣揚地喝問:你憑什麼搖頭?達摩笑笑離去,未加理睬。


雨花臺一別後,慧可夜夜夢見無常索命,醒後突然明白自己尙未超脫生死,卻大言不慚講經教人。


達摩當日一笑如驚夢之雷。於是他四下打探蹤跡,輾轉追上少室山。


正值十二月九日夜,天降大雪,神光雪中站立只至第二天清晨。


雪絲毫沒有停的跡象,神光的皮膚已凍的開裂,達摩祖師終是不忍,開口問到:站了這麼久,所為何事?


神光聞聲睜眼,還未說話卻已淚流面滿。神光雙膝一曲,跪下哽咽:


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


你太自傲,不是這塊料。達摩故作冷漠。


神光聽罷,咬牙抹乾眼淚,掙扎著從雪地站起,抖落身上雪屑。


達摩以為神光已意志潰散,卻不料他徑自走到洞邊,抓起戒刀,橫空揮下......


血柱噴向天際,神光左臂齊肘而斷。


手起刀落時,斬絕了傲慢與怯懦,也砍斷了塵思和執著。


血霧飛濺處,埋葬了飛揚的大師神光,誕生了禪者慧可。


禪的衣缽終得契機,印心而傳。


天地間,白雪上,只剩兩個靜靜佇立的身影,和一抹亮眼的鮮紅色。


“現在可以傳我佛法麼?慧可迫不及待問。


“我並不能教你什麼”達摩祖師淡淡的說。


慧可當場沉默,良久後仍不甘心,再問:“我心不安,請祖師傳我安心之法。”


達摩大手一伸,一聲斷喝:“把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駭然,又良久,浮燥終褪去。


“原來所謂安心只是自己的妄想,心從未離開,當下就在,當下就是,當下便了。”


慧可終開悟。後跟隨達摩祖師學習六年。


六年之後達摩祖師對慧可說“心願已了”隨即西去。


東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著的《六祖壇經》付囑品 第十卷裡


記載了一首出自達摩祖師的禪詩,這首詩裡預言了禪宗發展結果。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二祖慧可


-04-

一花五葉,結果自成


1、二祖慧可市井傳法


公元534年,二祖慧可來到北魏教城洛陽傳播佛法,當時正值華夏民族大分裂和大融合時期。


自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16國政權統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權。


之後,北魏一直與漢民族建立的南梁政權,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對峙,歷史上稱為南北朝時期。


北魏政權是由少數民族“鮮卑族”所建立,而南梁所代表的是,從西周一脈相承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正統身份。


因此,即使北魏在地域、軍事、經濟等方面全面超過南梁,卻不被推崇正統的士族和大眾階層所接受。


由漢民族“華夏”正統身份和外族“蠻夷”身份,引發的“華夷之辯”空前激烈,無論是國家層面、士族層面還是民眾層面對於“正統身份”,尤為重視。


當時二祖慧可所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教法,讓一直以來修行小乘佛法的大眾一時難窺奧妙。


人們對不能理解的事物,總是習慣惡意的揣測。二祖遭到了來自各個階層的質疑甚至迫害。


因此,乾脆隱入市井,穿行於酒肆,屠門之間,傳法度人。


有人不理解,問“一個好端端的出家人何故要這般模樣?”


二祖坦然道:“我自調心,關汝何事?”


2、三祖僧璨開宗立派


公元552年,南梁舒州司空山,二祖慧可遇到一個特別的人。


《祖堂集》記載:


來人年愈四十,行頭樣貌皆乏善可陳,並患有嚴重風疾。


病苦使他深受折磨,請和尚懺罪。


慧可曰:“把罪拿來,我給你懺。”


沉默良久,道一句:“無罪可尋”。


如同當年,少室山上,達摩洞前,一抹亮眼的鮮紅歷歷在目。


慧可問他可願出家為僧?來人答:“見和尚,已知自己是僧。”


二祖慧可當即為他剃度,法號:僧璨。


僧璨成為禪宗三祖,後遇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便隱居於司空山修行,避周武滅佛劫難。


公元590年,墮文帝開皇之治,三祖僧璨長住潛山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


在禪宗發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個重要的座標。初祖達摩將禪法帶到中國,當時人們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時,人們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時才是有信有修。


三祖之後,禪宗衣缽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經過六代的傳承與努力,禪宗開五宗七派,日益興盛,至此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五葉的預言。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三祖僧璨傳四祖道信


-05-

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之爭


通過禪宗祖師們的事蹟,可見大乘佛法在東土傳播之艱辛,故事背後折射出,當時歷史和政治環境下的“華夷正統之爭“。


“華夷之爭“於禪宗而言,如同時代的一粒沙,落到頭上就是一座通天大山。


禪宗還必須面對由“化夷之爭“引出的“佛法大小乘“正統之爭。


1、 什麼是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主張斷除自己一切煩惱,超脫於生死輪迴,走的是自身解脫的道路。


大乘佛法,則主張不僅自身要解脫,更要幫助眾生解脫,走的是一條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道路。


小乘則著眼於宗教道德修養,而大乘倡導菩薩行,以菩薩為榜樣普渡眾生。


2、 佛法大小乘之爭的源起


大小乘爭論的焦點主要聚焦於修行觀念。


小乘認為,最原始的就是最好的,你不能改動,不能有自己的見解,因為你再聰明有智慧,也超不過佛陀,所以必須嚴格按照佛陀的教誨執行。


大乘認為,釋迦牟尼佛用自身證明了自己也是一步步成佛的,原始的本初和眾生無異,也會犯錯,也會妄想,也會造業,只因後來開悟,方成佛道。


追根溯源,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都源於釋迦牟尼佛所說佛法。


釋迦牟尼佛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遇到不同天賦,不同悟性的人,煞費苦心的根據不同情況,制定出適合方法和路徑。


通俗講大小乘的區別,只是教學方法和學習路徑不同而已,沒有根本的矛盾。


在釋迦牟尼佛涅磐之後,逐漸開始有了大小乘佛法誰真誰假的爭論。


3、為什麼佛法分了這麼多乘?


釋迦牟尼佛在剛開始講法的時候,發現眾生天賦悟性不等,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聽不明白,因此不能對所有人用一種方法教學,所以就分階段按小、中、大三乘的方式,幫助大家慢慢提升智慧水平。


釋迦牟尼佛在世講法49年,先講小乘《阿含經》12年;然後講中乘《方等經》8年;再講大乘《般若經》22年。


隨著釋迦牟尼佛的引導和佛法的燻洗,大眾的根器提升了,有智慧接受,有善根福德能夠奉行,最後8年開始講《法華經》,在法華會上,三乘終歸一,這就算是畢業了。


《法華經》方便品曰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以羊車喻小乘,鹿車喻中乘,牛車喻大乘,大白牛車喻一佛乘。


這就是《法華經》火宅三車喻。


大乘和小乘的教義雖然有所差別,但卻是一根藤上的兩隻瓜,都是對佛法說的繼承和宏揚。


釋迦牟尼佛在世說法49年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能通過佛法消除人們內心的無盡煩惱,得到清靜自在。


其實這個世間哪有什麼敵人,有的只是內心的一份爭鬥。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05-

尾 聲


公元1到3世紀,安世高、鳩摩羅什等大譯師來華,陸續翻譯許多大乘佛法經典。


但達摩東渡所處的南北朝時期,小乘佛法仍是修行的主流。


達摩祖師直指人心的教法,在當時顯得太過前衛,令世人難以接受。


直至達摩之後600多年的南宋,禪宗終於成為修行主流,以蘇軾為代表的文人墨客,更是喜好參禪悟道,就連尋常百姓也熱衷參話頭、聊公案。


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等祖師禪語,也逐漸演變成日常用語。


禪宗在4-6世紀傳入日本和越南,20世紀後又由日本禪師傳到歐美,成為現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佛學宗派之一。


後輩在追根溯源時,才發現當年少林寺後山,那個沉默隱忍的天竺老僧,對佛教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響,竟已深入骨血。


禪客行│1500年前這位印度來的百歲老人走遍中國只為找一個人

達摩面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