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引言:

筆者認為,韓信雖歷史聲望很高但卻是一位悲劇人物。雖然說歷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他為了成功所做出努力的事蹟,他後來也的確成為了漢朝建成的關鍵性人物,但這些成就更能凸顯出他人生結局的悲劇性色彩。因為他對於成功的渴望以及為了成功的不斷算計,並沒有讓他成為人生的贏家以及得到當時社會的認同,反而是以罪臣的身份被迫結束了生命。

他在成功道路上所展現出來的幫助他邁向成功的性格與氣質,比如說能忍"胯下之辱"之類的胸襟,一點也沒有遮擋住他身上的缺點。可能是對於成功過於渴望,所以韓信從來不會隱瞞自己的目標。即使是進入了劉邦的陣營成為劉邦的臣屬,他也總是以自身的利益為決策的依據不斷與劉邦談條件。這樣的他,怎麼可能會在劉邦大業既成以後活得長久?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家徒四壁的韓信

家徒四壁,韓信也要力爭功名

韓信的家境和劉邦相比可能都要差了一點。因為劉邦最起碼在當時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留下過吃不上飯的記錄。翻開關於韓信的記載,他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到當地亭長的家裡蹭吃蹭喝的,為此還忍受了亭長夫人故意提早吃飯的侮辱。後來他又是在一位大娘的同情與照顧下,才避免了餓死的危機。

一個連溫飽都很成問題的人,卻始終把功名看得很重。一個成年人,想要吃上飯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但是當時的韓信並不願意去做普通的工作來養活自己,一門心思紮在學習與鑽研之中。在他看來成功是需要準備的,是需要放棄很多額外的東西的。在他母親離世的時候,他都沒有辦法按照傳統的孝道來安葬他的母親,對他來說這就是一種放棄。

即使有人嘲笑那個時期狼狽的他,他也只是把嘲笑吞進肚子裡繼續向前進。

"胯下之辱"事件,看似只是簡單的一次以強凌弱的事件,是韓信為了成功能夠忍受一切磨難的證明,但實際上這一事件再次彰顯出了韓信對於成功的強烈渴望。為了人生最終目標的實現,眼前所有的打擊與挫折韓信都能挺過去。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進入軍營的韓信

為了成功,韓信一點也不願意等待

在後來好不容易進入了軍營之後,韓信對於成功更為急切。在進入到劉邦陣營中的時候,因為短期內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他便急切地想要投奔其他人。即使當時的他才能已被劉邦陣營中的一位關鍵性人物蕭何看中,蕭何也給予了他必會重用的承諾,他也不願意等待,在某一天跟隨著其他逃兵直接離營。後來蕭何得知了這一情況,騎馬把他追了回來。

如果換做其他人得到了蕭何的承諾,基本上就願意再等一等,因為蕭何的身份與地位放在那裡。可韓信寧願背上逃兵的罪名也要逃走,足可以證明他的急切。為了成功他並不願意等待,他希望可以迅速找到一個能夠給予自己高度重視、能夠欣賞自己才幹的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把頭腦中的能力運用到戰場之上為自己建立軍功,從而取得自己想要的功名。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漢高祖劉邦與蕭何

在劉邦受困之時,韓信趁人之危

也正是因為太過渴望成功,所以韓信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個傳統觀念中大家經常會看到的那種忠心耿耿的人,最起碼對於劉邦來說他不是。當年在得到劉邦的重用後,韓信開啟了自己建功立業的篇章。如果換做其他人肯定對賞識自己的劉邦懷著感恩的心態,在後面的戰鬥中大部分時間都能夠忠於劉邦,但這一點並沒有在韓信的身上體現出來。

當劉邦被楚軍圍困的時候,韓信不是迅速帶領著自己的部下為劉邦解困,反而借劉邦身處險境之時向劉邦討要封侯的承諾。這樣的做法即使是放到現在也仍然充滿爭議,背信棄義、忘恩負義等等詞彙,應該都可以用來評價韓信當時的作為。分析他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依然與渴望成功有關係。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韓信

韓信相信這一次危機是他再一次提升地位的大好機遇。在當時他雖然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但身份上也僅僅停留在了將領的地步。在韓信對於成功的定義中,將領的地位還不夠,他渴望得到更高的地位,而侯位就是那一時期他的目標。

通過這一次要挾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出韓信對於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在他看來只要他出手相助,劉邦就可以成功度過那一次劫難,要不然他也不會在劉邦身處危機的時刻冒著得罪劉邦的風險來討要承諾。從這以後,韓信基本上每一次取得了大的軍功,都會像劉邦主動討要封賞,後面甚至是大業既成後的不殺之諾。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大業既成的劉邦

最終,再多的承諾也沒保住韓信的性命

其實韓信還是不夠聰明,他太低估君主的能力了。在漢朝好不容易建成之後,韓信如願成為了劉邦分封的諸侯王之一。在韓信看來,自己積攢起的那麼多次軍功,得到的那麼多的承諾,應該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讓自己活得自由自在。但實際上劉邦對於韓信早就已經積怨已久,這種怨恨演變到後來就是對韓信起了殺心並付諸了行動。

雖然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當時是韓信先發動叛亂劉邦才出手消滅韓信的,但是我們不可以忽略一件事情,那就是韓信是主動到達漢朝皇宮後被呂雉設計殺死的。韓信能夠離開封地前往皇宮,就說明在韓信的觀念中他並沒有什麼過錯到達了要被誅殺的程度。所以他的死亡並不是因為起兵謀反,而是因為他早就成為了劉邦想要除去的對象。

韓信被誅殺的結局,在早前就已經露出端倪

韓信

結束語:

現在看來韓信還是比較單純的。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他從來沒有隱藏自己想要成為人上人的野心;在漢朝建成之後,他真的就相信劉邦當時所許下的承諾,相信劉邦會遵照承諾保留他的性命。其實這些承諾存在的本身,就已經讓他不可能長久地活在這個世上,無論他對於劉邦的貢獻有多大。因為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君主能夠忍受一直被他人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