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晁錯是漢景帝時期的一個悲劇人物,上書景帝削藩,導致吳楚七國之亂的發生,而七國叛亂打的旗號卻是"誅晁錯,清君側",由是晁錯禍及自身,景帝一聲令下,將晁錯腰斬於市。晁錯之所以死,有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的關鍵人物,一是晁錯自身,二是景帝,三即是晁錯的同事——當時的朝臣,我們來通過分析瞭解其中原委。

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晁錯的一生

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記載,晁錯修習法家刑名學說,為人剛正卻又嚴酷苛刻,這點跟商鞅有些相似。晁錯同樣有才名,文帝時期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削藩、修改政令,文帝雖沒有采納,卻仍升他的職,並讓他做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劉啟的管家。

景帝即位之後,對晁錯十分寵幸,基本上對晁錯是言聽計從,後來更是把他升職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晁錯也因此越發趾高氣揚,憑恃著景帝聽他的話,就不把群臣放在眼裡,即便群臣反對他所提出的政令修改意見,他也毫不在乎。

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當時晁錯的父親聽說這些事情之後,專程從老家趕到長安,勸他說:"皇上剛繼位,你執掌政權,卻侵害諸侯的力量,疏遠別人的骨肉,人們議論紛紛怨恨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晁錯覺得自己所作所為都是為國,自然沒錯,也不聽從父親勸說。於是晁父無奈便服毒自殺,留下一句"不忍心看到禍及自身"的遺言。

晁父死後沒多久,七國叛亂髮生,朝臣勸諫景帝誅殺晁錯,沒有人為他求情,景帝也只得以召見晁錯之名,半路將他腰斬於東市。

晁錯有能力,但並不明智

晁錯的能力無需多言,但從他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特立獨行,不在意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他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又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概,但他卻沒看到他的行為侵害了眾人的利益,樹立了過多的敵人而缺少朋友,而後果就是如果景帝(老闆)看好他,他就能無往而不利,但一旦景帝對他稍有懷疑,他就很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七國叛亂之時,晁錯對手下人說要找袁盎的麻煩,手下人勸說他叛亂已經發生,再治袁盎也沒什麼用。之後晁錯猶豫不決,但這件事卻傳到了袁盎的耳朵裡。於是袁盎、竇嬰捷足先登去見景帝,並建議景帝殺晁錯平亂。從這裡可以看出晁錯與下屬的關係也並不很密切,否則也不會出現他說的話馬上傳到了對手的耳朵裡。

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袁盎並非小人,晁錯之死不在袁盎

史記中太史公把袁盎、晁錯二人列傳歸為一篇,可見兩人應有相似之處。

對於袁盎,太史公評價他重大義,有才智並且"以數直諫",說明他為人正直,並非奸佞小人。但袁盎與晁錯兩人關係不好,就是不對付,只要有一個人在的地方,另一個人就會離開。

如果說晁錯與群臣關係是一般的不好,那他與袁盎就可以說勢同水火了。這樣的關係也怪不得袁盎聽說晁錯想收拾自己時的所作所為了。

晁錯生死在於景帝

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景帝作為晁錯的老闆,掌握著晁錯的生殺大權,可以說他讓晁錯活,晁錯就不會死。那麼景帝為何會同意誅殺晁錯呢?

早在晁錯向景帝進獻削藩策的時候,就已經明說"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也就是說吳楚七國叛亂應該是晁錯與景帝預料之中的事情,並且叛亂髮生後晁錯還建議景帝御駕親征,自己可以留守京師,這就有點不厚道了。到後來袁盎竇嬰面見景帝,勸說殺晁錯,景帝當時並沒有下決定,而到後來其他大臣紛紛上書誅晁錯的時候,景帝才下定決心,殺晁錯。

由此可見,削藩是是景帝的決定,七國之亂也在景帝預料之中,晁錯只是景帝手中的一顆棋子。而棋子自然有可能變成棄子,區別就在於是留著的作用大,還是拋棄的作用大。

七國之亂已經發生,晁錯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利用,而此時誅殺晁錯,一可以斷了七國的叛亂之名,七國以誅晁錯之名起兵,我現在紛紛殺了晁錯,你還不罷兵,那麼你就是反叛,我要平叛自然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穩住其他諸侯國,防止其他諸侯國紛紛反叛。三是穩住群臣之心,當時的大臣們大多都與晁錯不和,多名大臣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景帝為了安撫群臣,也只能殺晁錯。

既然晁錯一死能得到這麼多的好處,那自然犧牲晁錯一人,換取更多的利益就成為了景帝必然的選擇。

從晁錯之死看職場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以史為鑑

從晁錯的經歷我們能夠看到,首先他的目的是好的,並且得到了當時老闆的認可,但方法卻不怎麼正確。在得罪了眾多同僚之後,一旦事情稍有控制不住,他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替罪羔羊。"伴君如伴虎"這個道理他理解得並夠不深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