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

01 你是如何分配读书和思考的时间的?

这两年,我发现通过看书、听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学习的渠道和方式也越来越方便,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可以在任何一种场景中都能学习。

跑步的时候可以听书,坐公交和地铁的时候也可以听书,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可以看视频学习。许多人都在充分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在学习各种知识。

看书的人,学习的人的确是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我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喜欢看书,看的时间也不少,但是用在思考上的时间却不多。

坦白地说,我以前也是如此。一年能看大几十本书,但是时间一长,大部分看过的知识基本都忘记了。自己一直不明白到底应该怎么看书才能掌握住那些知识。光靠大脑去记忆,其实效果甚微,时间一长,就成了熊瞎子掰玉米了。

最近读了作者成甲的《好好思考》这本书给到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在书中说到:“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想要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关于读书的时间分配他给出建议是:用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


掌握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

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分配是多少

这和我之前的看书习惯完全不同,基本上超过90%的时间是阅读,用于思考的时间其实连10%都不到。这样就会导致虽然你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知识,但是你仍然不会用,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像人一样,虽然饭是吃了,如果不能消化吸收也白费。

这样既不能举一反三,也不能融会贯通,更不会增加自己的洞见。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看了一辈子的书,学习了一辈子的各种知识却依然缺乏洞见。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思考。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知识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书的习惯好养成,而思考的习惯却不那么容易。而生活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往往是思考能力强的人,而不见得是读书最多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看得下去书,却不爱多思考呢?

02 为什么我们能看得下去书,却不爱多思考呢?

“懒惰”是大脑的天性

在大家的印象里,总是过高估计大脑的勤奋程度,总能够高效执行和理性思考。


掌握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

懒惰的大脑

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的大脑其实非常懒惰。日本的神经外科医生菅原道仁在其《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就说;“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

为什么大脑那么喜欢偷懒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大脑是个“高耗能”的家伙。有研究数据显示,占人体体重只有2%的大脑,却消耗了人体一日所需能量的20%。事实上,其消耗的能量远超人体其他器官。

因此说,大脑喜欢自动化、程序化地处理事情,怎么简单怎么来,喜欢节约能量。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任何生物都希望避免“消耗能量的状态”,希望通过节约能量的模式来进行自我保护。

这就是大脑的天性。

而对比阅读和思考两者之间耗费大脑能量的角度看,很明显,思考是更费大脑的,消耗的能量远大于阅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得下去书,却不爱多思考的原因。当然了如果你在阅读的时候加入了更多的思考同样也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生活中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其实能够进行深入思考的很少,普遍的现象是读书的时间远大于思考的时间。尤其是读那些不费脑子的带有故事情节的书,就更少使用大脑思考了。

然而,对于想真正掌握知识来说,这样的时间分配是弄反了,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上。

因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练习,而不是简单的读书。

03 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练习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一步

要想将看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必须经过对知识的思考、加工(举一反三)、使用和内化的过程,思考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掌握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

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思考

看过了而不去思考,不去举一反三,不去练习和使用,并不能将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尤其是那些重要的底层知识和原理,不经过思考加工和内化,你最多只是记住了,而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掌握了。

许多人能够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却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

爱看书的习惯我已经形成好多年了,但说实话,直到这两年才渐渐地增加了思考的时间比重,减少一部分阅读时间。久而久之,就渐渐地形成了爱思考的习惯。虽然还没有达到80%思考,但是远比以前多得多。

以前学习到一个新知识第一想法就是记住就行了,基本道理也懂,但是并没有去思考这个知识怎么用,与其他知识有没有联系等,时间一长就忘了。其实这个知识并没有被你吸收内化,更不用说通过这个知识改变了自己,等于是仓库里储藏了很多知识,但是却从来没有使用过,时间一长还过期了。

现在学到新知识时,我会更多地加入思考,想一想这个知识都可以在哪方面使用,通过学习这个知识能否真正在行动上改变自己。尤其是对于重要的底层知识,为了能够使其内化,真正掌握它,我还会通过写一篇文章的方式去使用这个知识,这就等于进行了大量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习时对知识进行思考才能提升我们的洞见与认知能力

我们知道简单的阅读很容易,思考却很费脑子,显得很难,然而越是难的事情做到了越对自己有价值。这也就是许多人一辈子看的书不少,但是依然缺乏洞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书看成了书呆子。

事实上,光是看书还不够,还要学会思考。思考是对知识最有效的内化过程和方式,也是提高一个人的洞见能力和认知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各个领域的高手往往都是那么善于思考的人,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洞见事物的深层本质,才能提升认知的层次。

前百度副总裁李靖,就是善于思考的高手。每学习到一个重要或有用的知识,他就会不断地思考:“当我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光要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想‘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

除此之外,他还不断地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遇到反常的现象时总爱问为什么。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

这样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掌握知识的关键,同时让你的认知和洞见能力能够有效地提升。毕竟,一个人的洞见能力来源于底层思维能力,而思考是增强底层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事实上,学习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思考和使用。很多人的问题并不在于缺乏知识,而是遇到了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时想不起应该用什么知识和怎么用。

04 写作是养成思考习惯的最好方式之一

我们知道,阅读时多思考才是掌握知识的关键。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呢?

培养爱思考的习惯可能有诸多方法,比如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下定论,而是要多问为什么,养成刨根问底儿的习惯,透过现象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这样时间一长了就会形成思考的习惯。

同时,对事物保持好奇心也是培养思考习惯的一个好方法。

但是今天我想介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写作来培养思考的习惯。


掌握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看书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

写作

为什么说通过写作能够培养出思考的习惯呢?

写作的过程就是全程思考的过程

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是非常费脑力的。写作的过程就是全程思考的过程。

你要思考主题,思考素材,思考文章的前后逻辑,还要思考语句等等。尤其是写作前谋篇布局,画思维导图的过程,更是需要大量的思考。

写作其实就是创作,而创作就要思考。因此说当你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时,也就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写作也是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

有人说,写作是知识留存率最高的实践之一。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当你通过阅读学习到了一个新知识时,通过写作的方式,可以实现你对这个知识内化和吸收的作用。

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写作的很多灵感和素材都是来源于阅读,尤其是遇到了重要的底层知识,我会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文章中。

当你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写作的时候,你要不断去思考如何更加全面地去理解这个知识,它的更深层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还要举一反三去思考如何使用,以及都能够运用在哪些方面等等。

其实,整个写作的过程就是使用知识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写作的确对于掌握知识非常有用。

当我学到了“复利”这个知识时,我就会想“复利思维”除了用在金融投资方面还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当你对其展开思考时你就会发现,“复利思维”还可以用在学习成长方面,人的成长也具有复利效应的。于是我就写了篇文章:《人生就像滚雪球——复利思维成长》。

我记得阅读《穷查理宝典》那本书时,查理·芒格提到的工程学中有一个底层知识叫 “冗余”思维,他将它运用于投资中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全边际”的概念。

我觉着这个知识很重要,我就查找了一些其他相关资料,写了一篇《善用“冗余”思维,构建人生的安全空间》的文章。不仅掌握了“冗余”思维的理念,还能够在生活中给我带来改变。当我开车时我就会提醒自己注意适当的“安全”空间,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时,也会提醒自己做人做事要学会留有余地。

通过这样的长期写作实践,不仅帮助我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还让我掌握了学到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写出的东西会你不会轻易忘记,而且遇到问题时还能够想起来去使用,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地给你的生活和行为带来改变。

可谓一举三得!

05 结语

阅读是输入,思考是加工,写作是输出。最近一年来我除了进行大量阅读外,一直坚持着写作,也正是写作让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也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知识和素材,思考和写作又加深了阅读的效果,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当然很重要,但是只有经过思考和练习才是掌握知识的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