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私有化背後的市場博弈邏輯

中概股私有化背後的市場博弈邏輯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前言:

有人將中概股比作唐人街上的華人。

特殊的架構、差異化的監管,就連最基本的溝通問題,都成了中概股在美股市場宣講自己價值的障礙,低估值似乎是中概股的常態。如今,瑞幸事件更是將中概股推向了信任危機的邊緣,走出去的中概股日子並不好過。

回A、回港、亦或私有化?中概股們該如何抉擇?

論回購價:私有化快慢的核心?

近日,聚美、暢遊先後完成了私有化,而58同城也正處於評估階段中。

在美股市場,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規定相對簡單,需滿足兩個絕對條件:一是由1位控股股東發起;二是收購流通股需全部以現金進行。

由此,私有化進程的快慢往往取決於1位控股股東發起的邀約是否獲得多數股東認同,以及回購價格是否合理。

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價格是私有化中的關鍵一環。

從SEC的規定看,從二級市場購入,回購價格比照市場價需有一定的溢價(高過市場價格)即可進行私有化。但對於中小股東來講,當然是希望價格越高越好。

由此,為順利達成一致意見,多數公司開出的私有化價格要高於現時股票價格。

以聚美優品為例,陳歐及其買方團擬用每ADS 20美元的價格收購回未持有的股份。這一價格較其收到私有化要約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溢價14.7%,較合併協議簽訂前一個交易日收盤價溢價近30%。

庚子鼠年這一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美股在短短十天內經歷四次熔斷,原油期貨也隨後上演大跳水,疊加疫情黑天鵝的來襲,全球資產面臨貶值風險。在此背景之下,聚美優品給出這樣的價格,整體是符合市場預期。

不過,相比四年前聚美優品首次發出的私有化邀約,每ADS 20美元的回購價聚美優品還是血本很大。

彼時,聚美優品收到買方團的私有化邀約,擬以每股7美元的價格進行私有化。雖較過去1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高出26.6%,但在多數股東看來,這一收購價遠低於每股22美元的發行價,並不合理。

聚美優品的第一次私有化以未果收尾。

由此可見,價格在私有化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為何在最近這個時間點成了中概股們選擇私有化的節點呢?

論時間點:多因素促成私有化?

上文我們提到,中概股私有化需以現金收購回全部流通股。

這就意味著,私有化並不是隨便說說就可以,上市公司必須要有充裕的資金做支撐。

根據美國監管層的要求,收購方必須向中小股東提供基於當期股價的溢價,再加上律師諮詢費用、審計費用、會計費用、財務顧問費用、銀行貸款及融資費用,合計下來,沒有幾分財力,私有化退市實屬空談。

中概股們緣何選擇此時出走美股?

如果說,2016年聚美優品的第一次私有化嘗試,只是基於在當時私有化大浪潮環境下的試水,那這次的如願退市也可以說是無奈之舉。

還是那句話,中概股在海外的日子並不好過。

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外部壓力,如證監會、交易所日益嚴格的監管及要求,又如做空機構無處不在的做空狙擊戰,以及由此引發的股東集體訴訟等,都將可能成為壓垮中概股的最後一根稻草。

近日,由瑞幸事件引發的中概股做空潮便是一次重創。

信任是昂貴的,同樣為失信付出的代價更為慘痛,瑞幸高達22億的財務造假不僅讓美國投資者寒心,更是讓眾多中概股背上黑鍋。

回顧2011年前後的中概股獵殺潮,24家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遭遇審計師辭職或曝光審計對象財務問題,19家遭遇美國證監會停牌或摘牌。後期中概股在市場上不斷上演“流血上市”、融資受阻、股價重挫、估值縮水的劇情。

歷史會否重演?雖不得而知,但於中概股而言,美國資本市場的環境並不友好。

聚美優品和暢遊的私有化運作,理由或也多與其在資本市場被嚴重低估,融資進程不順暢有關。

其次,國內資本市場的火爆以及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也成為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主要考量原因。

當然,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以上兩點外,對於一些中小型上市公司而言,高昂的運營費用也成為其選擇私有化的一大因素。

要知道,在美國的上市公司主體為滿足證監會及納斯達克市場的要求,需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公司的經營及財務業績,並與投資者保持良好的關係,定期要財務報告審計及內部控制審計。

由此,上市公司每年付給律師、審計師、投資者關係顧問及其他顧問的費用不下百萬美元,這對於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是不堪重負的。

此外,公司戰略,架構的調整與重塑也是中概股選擇私有化的主要考量。

論未來:私有化後仍存不確定性?

私有化後,中概股何去何從?

從以往案例來看,中概股退市後多選擇回A或港股謀求再上市。

以阿里巴巴為例,在2018年港交所掃清“同股不同權不得在港上市”障礙後,阿里巴巴作為市值排名前十的中概股,毅然投入到港股的懷抱中。

雖市場對阿里巴巴回港原因有多番猜測,但不可否認,在美國資本市場生存環境日趨嚴峻的情況下,上市企業多地上市既能減少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依賴,同時也能拓寬融資渠道,在無形中為自己設置一道保護屏障。

同時,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也為中概股迴歸打開了窗口期。

早在2018年,我國證監會制定的《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的若干意見》發佈,進一步加大了資本市場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支持力度。

而後科創板的開市,在對公司盈利等上市條件放寬限制的同時,亦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申請上市,更是為中概股迴歸提供了新平臺。

考慮到當前A股的互聯網及新科技企業資源相對匱乏,預計這類企業迴歸後將擁有更高的估值和溢價。

迴歸的前景是美好的,但不可否認,道路也是坎坷的。

通常來講,中概股從私有化退市到拆除VIE架構,再到國內上市這一流程至少需要三年時間。

首先,私有化時間約6至7個月。企業要經歷尋找PE和戰略投資人的合作意向,接著向董事會提交私有化方案並公開宣佈,在董事會批准、簽署最終收購協議後,實現退市並從美國證監會註銷。

而後,拆VIE架構時間約4至7個月。期間要經歷獲得境外投資人支持、終止全部VIE協議、

重組境內企業業務架構、終止基於境外上市的員工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註銷或轉讓境外主體等環節。

最終,在A股上市等待時間約12個月,包括排隊IPO,借殼上市等。

市場行情千變萬化,三年後上市A股的企業會面臨怎樣的形勢?都存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而在港股市場,長期陷在市場交易不活躍、流動性差的“魔咒”中,相對於美股市場而言,也並非是一些新經濟企業的最佳歸宿。

因而,中概股迴歸港股後,也難免會分化明顯,即大企業迎來活躍的市場交易,而中小企業則“有價無市”,只是換一個場所繼續自己的低估值尷尬而已。

尾語:

回首過去及展望未來,中概股面臨的挑戰及考驗依舊嚴峻。想了解更多中概股背後的故事,請廣大讀者點擊財華社“中概股專欄”參閱相關文章。


作者:馮雨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