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痺用藥心得 —— 溫熱類藥:活血祛瘀、養血補虛

李濟仁 張舜華 等 肖相如頻道

導讀:治療痺症的藥物很多,掌握每一味藥物的特性是提高療效的法門之一。今天學習李濟仁和張舜華先生治療久痺、瘀痺的用藥心得。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遵醫囑,更重要)


1,雞血藤(附:活血藤)


雞血藤,又名血風藤,為豆科植物密花豆、白花油麻藤等的藤莖。

性溫,味苦、甘。具有養血活血、祛瘀舒筋止痛之功。臨床常用於血虛、血瘀之痺病。

本藥始載於《本草綱目拾遺》,其論曰:“雞血藤……每歲端陽日攜帶釜甑入山斫取,熬煉成膏,泡酒飲之,大補氣血……雞血藤治風痛溼痺,性活血舒筋。”

後世據此製成雞血藤膏,主治血不養筋而致的筋骨痠痛、手足麻木。

《飲片新參》曰:“雞血藤……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痺症。”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雞血藤酊劑給大鼠灌胃(40%,0.5毫升/100克)對甲醛性關節炎有顯著療效。

活血藤,亦稱血藤、氣藤,為木蘭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藤莖或根。能通經活血、強筋壯骨。

論養血,雞血藤優於活血藤;論活血,活血藤勝於雞血藤。對血虛而兼瘀者,二藥並用則相得益彰,補血而不滋膩,活血而不傷氣。

寒瘀可用雞血藤、活血藤,配淡附片、炙麻黃、川桂枝、北細辛、巴戟天等;虛瘀,可配以當歸、乾地黃、川芎、赤芍、白芍、黨參等。

一般用量為雞血藤、活血藤各15克。


2,當 歸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性溫,味甘、辛。功能補血活血,溫經通絡,散瘀消腫。

五體痺凡屬血瘀、血虛者均宜用之。

《別錄》稱當歸能“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溼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藏,生肌肉”。

《本草正》曰:“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藥,亦血中之聖藥也。……大約佐之以補則補,故能養營養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形虛損之病,無所不宜;佐之以攻則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攣、癱瘓、燥澀等證。”

說明當歸既能補又能通,關鍵在於配伍。

以當歸為主組成的治痺方劑有《太平聖惠方》的當歸散、《醫學發明》的當歸拈痛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活絡效靈丹等。

據報道,用當歸製成5%~25%的當歸注射液,可於穴位、棘突、棘間韌帶、關節腔、神經幹、交感神經幹、動脈或靜脈,注射治療骨關節、肌肉、神經、血管及其他軟組織等20多種病,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療效。

瀋陽軍區總醫院內二科用複方當歸注射液靜滴治療縮窄性大動脈炎(脈痺)15例,治療後自覺症狀改善,血管搏動能捫到力度增強,血壓能明顯測到脈壓差增加,肢體血流圖有不同程度改善。

用當歸及毛冬青注射液治療皮病(皮痺),也取得了較好效果。

痺每兼瘀,久瘀必有虛,當歸既養血又活血,通補兼備,實為補虛祛瘀的理想之藥。

特別是蟲類破瘀之藥,易傷氣破血,尤應注意配伍當歸、地黃、芍藥等藥。一般說來,“歸身主守,補固有功,歸尾主通,逐瘀自驗”,補血用歸身,活血用歸尾,攻補並施可用全當歸。

常用量為6~12克。當歸滑腸,用量不宜過大,脾虛者尤應慎用。


3,川 芎


本品為傘形科蒿本屬植物川芎的根莖,古稱芎藭,因四川所產質量最優,故名川芎。

性溫,味辛。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之氣藥,走而不守。

《本草正》雲:“芎、歸俱屬血藥,而誇之散動尤甚於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破瘀蓄,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

《普濟本事方》以川芎為主組成的方劑芎附散主治五種痺。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川芎及川芎紅花注射液等能擴張外周血管,使腦、股動脈及下肢血流量增加。

川芎性溫,其通脈行血之力強,為治療脈痺之要藥,常與地龍、活血藤、歸尾、桂枝、水蛭等相配伍。

但川芎性善走竄,易耗傷氣血,故用量不宜過大,一般為3~9克,也不宜久服,“久服則走散真氣”(《本草品彙精要》)。


4,姜 黃


本品為姜科植物薑黃或鬱金的根莖。片薑黃又名片子薑黃,為植物鬱金的乾燥切片。

性溫,味辛、苦。功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主治痺在上肢和肩背。

《醫林纂要》曰:“薑黃……治四肢之風寒溼痺。”《要決》曰:“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赤水玄珠》用薑黃散治臂背痛。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薑黃素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和小鼠足腫有明顯的抗炎作用。

臨床治療上肢痺痛常將片子薑黃與桂枝同用,引藥直達上肢。

先生常以自擬肩寧散治療肩關節周圍炎

處方:片薑黃15克,川桂枝9克,羌活9克,歸尾12克,炙山甲6克,蘄蛇15克,乾地龍15克,紅花9克,威靈仙12克,川芎9克,生地黃25克,白芥子12克,共為細末。每服6克,黃酒送下,每日2次。


5,鹿角膠


鹿角膠,又名白膠。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角煎熬而成的膠塊。

味甘、鹹,性溫。入肝、腎、督脈。功能補血益精、溫通督脈。

《神農本草經》曰:白膠“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女血閉無子,止痛,安胎。”

《本經逢原》曰:“鹿角,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熬膠則益陽補腎、強精活血,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但膠力稍緩,不能如茸之力峻耳。……茸有交通陽維之功,膠有緣合衝任之用。……非龜、鹿二膠並用不能達任脈而治羸瘦腰痛;非輔當歸、地黃不能引入衝脈而治婦人血閉胎漏。

著名的陽和湯、龜鹿二仙膠,即以鹿角膠生精補血、溫通督脈。

先生對腰脊變形的強直性脊柱炎或腰間盤突岀症等,常龜、鹿二膠合用,疼痛有瘀者,加炙山甲通督開瘀,療效滿意。

久痺骨弱虛羸,可囑其長服鹿角膠丸,方法:鹿角膠一斤,鹿角霜、熟地黃各半斤,牛膝、茯苓、菟絲子、人參各三兩,當歸四兩,白朮、杜仲各二兩,炙虎脛骨(用豬骨代替)、制龜板各一兩,為細末;另將鹿角膠用好酒烊化,共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腹姜鹽湯送下。

鹿角膠常用量為6~12克,開水或黃酒烊化內服,或入丸、散、膏劑。


6,狗 脊


本品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莖。

性溫,味苦、甘。功能補腎壯腰、祛風除溼。主用於肝腎不足、年老體虛之筋痺、骨痺。

《神農本草經》曰:“狗脊……主腰背強,機關緩急,周痺寒溼,膝痛。頗利老人”;《本草經疏》稱:“狗脊,苦能燥溼,甘能益血,溫能養氣,是補而能走之藥也”;《太平聖惠方》用狗脊丸治五種腰痛,利腳膝。

先生對日久不愈、骨節變形之骨痺,常在應用蟲類藥搜風剔絡的同時,配用狗脊、熟地、川斷、杜仲、鹿角膠、龜板膠等以益精養血、強腰補腎。尤其是對年老體弱之人,祛邪時不忘扶正。


7,鹿銜草


本品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圓葉鹿蹄草等的全草。

性溫,味甘、苦。功能補虛益腎、祛風除溼、強筋壯骨。對肝腎不足所致骨節變形之骨痺最為適宜

配雞血藤、活血藤、熟地黃、肉蓯蓉、骨碎補、萊菔子、鹿茸、千年健等治療骨質增生,如劉柏齡氏的骨質增生丸。

民間有以鹿銜草為主治療風溼性、類風溼性關節炎者。其處方為:鹿銜草、白朮各12克,澤瀉9克,水煎服。

一般用量:煎湯內服15~30克,或入丸散劑。


8,胡桃肉


胡桃肉,即胡桃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種仁。

性溫,味甘。功能補腎強腰、溫陽養血。用於久痺腎虛。

《醫學衷中參西錄》說:“胡桃,為滋補肝腎、強健筋骨之要藥,故善治腰腿疼痛,一切筋骨疼痛。”

《局方》用青娥丸治腎氣虛弱所致之腰痛如折,或腰間似有物重墜,起坐艱辛,其方為“胡桃肉二十個(去皮膜),破故紙(酒浸,炒)八兩,蒜四兩(熬膏),杜仲(去皮,薑汁浸,炒)十六兩。上為細末,蒜膏為丸。每服三丸,空心溫酒下,婦人淡醋湯下”。

腎虛骨痺,若腰脊冷痛、四末不溫,可用胡桃肉配以巴戟天、淡附片、肉桂、炒杜仲、菟絲子、鹿茸等;

若發枯齒槁、腰脊空痛、身體尪羸,可用胡桃肉配以熟地黃、淮山藥、鹿角膠、龜板膠、當歸、枸杞子等。

常用量為9~15克。


9,蜈蚣


為大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緣動物的乾燥全蟲。

性溫,味辛,有毒。功能祛風止痙、攻毒散結。

《醫學衷中參西錄》雲:“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

《瘍醫大全》用蜈蚣散治蛇頭疔紅腫發熱疼痛。可見其解毒之力頗強。

日本民間用蜈蚣內服治療神經痛、風溼性關節炎、漿液性關節炎等。用法是:1日10條,以文火煎2小時,1日3次分服。要注意根據體質調整劑量和用藥時間,體質弱者應當減量。一般數日可見效果。

朝鮮用法是用雞燉食。男病人用雌子雞、女病人用雄子雞,去內臟後入蜈蚣10條,加高麗參3支(約40克)入布袋內,另加粳米一合,加適量水燉10~12小時,至幹,3~4日分服,有時加甘草、大棗。

蜈蚣對遇冷即發的神經痛效果較好,閃腰亦常用之。

朱錫祺醫師認為,蜈蚣之性最猛,其鎮痛作用較其他蟲類藥為強,故常用於風溼、瘀血等引起的劇烈疼痛。

散劑效果好,但劑量宜小,每天不超過0.9克,否則可能出現皮膚過敏之紅色斑塊,奇癢難忍。

蜈蚣功專力雄,開瘀破結,搜風定痛,為治久痺、頑痺之要藥。但要防其耗血散血,尤其是體虛之人,要適量配伍黨參、黃芪、當歸、熟地等補氣養血之品。

常用劑量:散劑0.5~1克,湯劑1~2條。


10,白花蛇(附:烏梢蛇)


白花蛇,又名蘄蛇,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或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幼蛇等除去內臟的全體。

味甘、鹹,性溫,有毒。功能搜風逐溼、通經活絡、透骨舒筋。主要用於血瘀頑痺。

《本草經疏》曰:“蛇性走竄,亦善行而無處不到,故能引諸風藥至病所,自臟腑而達皮毛也。”

有報道用楓蛇酒治療腰腿疼痛:千楓荷梨根150克,蘄蛇、烏梢蛇各100克,金錢白花蛇3條,置容器中,加白酒適量,略高於藥面10釐米左右,密封,浸1個月左右飲用(服完後可用白酒浸1次),每次30~50毫升(可根據酒量大小適量增減),每日3次。

不善飲酒或畏惡腥味者,亦可改將三蛇研粉裝入膠囊之中,每次4~5丸,日3次,用千楓荷梨根30克水煎送服,同樣可以收效。

烏梢蛇,為遊蛇科動物烏風蛇除去內臟的乾燥全體,功用與白花蛇類同。

有用蛇肉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活烏梢蛇去頭、尾、皮及內臟後放砂鍋中加水煮熟(可加少許蔥、姜、酒),每週吃1~2條,10條為1個療程,兩療程之間隔1~2周。

502蛇粉:用活蛇(不論何種)殺後或泡酒後的蛇(均去內臟)焙乾、磨粉,每日服3次,每次1.5~3克,個別人服後出現皮疹,可作對症處理。

治療血瘀型頑痺可用白花蛇、烏梢蛇與其他活血化瘀藥配伍應用。以服散劑為佳,日服0.5~1克;煎劑一般用3~9克,亦可入丸劑、酒劑。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李濟仁、張舜華——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李梢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