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蘇世民:誰說“沒有人能看到泡沫”

黑石蘇世民:誰說“沒有人能看到泡沫”

編者按:

蘇世民創立的黑石集團是全球私募股權資產管理公司和房地產管理公司的巨頭。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黑石管理的資金總額超過5500億美元,黑石集團人均利潤是高盛的9倍,過去30餘年平均回報率高達30%以上,而蘇世民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與教訓,都濃縮在他的這本《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中。這是一部投資、管理的圖書,是一部關於成功創業的書,還是一部處世哲學的書。

蘇世民

任何投資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經濟週期的節點。週期會對企業的成長軌跡、估值及潛在回報率造成重大影響。黑石會定期圍繞“週期”展開討論,這是公司投資流程的一部分。以下是我識別市場頂部和底部的簡單規則:

1,市場頂部相對容易識別,買家通常會越發自負並且堅信“這次肯定跟以往不一樣”。但通常情況下,事實並非如此。

2,市場總會充斥著過剩的相對廉價的債務資本,為熱門市場的收購和投資提供資金。在某些情況下,貸款人甚至不會收取現金利息,同時還會降低或取消執行貸款限制條件。與歷史平均水平相比,槓桿水平迅速攀升,借款總量有時高達抵押資產淨值的10倍,甚至更多。這時,買家開始願意接受過於樂觀的會計調整和財務預測,以證明承擔高額債務的合理性。不幸的是,一旦經濟增長減速或經濟下滑,大多數預測往往不會成為現實。

3,市場觸頂的指標是身邊賺到大錢的人數。聲稱表現優異的投資者數量隨市場的走高而增長。信貸條件寬鬆,各類市場紛紛上揚,沒有任何既定投資策略或流程的人都能“無意中”賺到錢。但在強勁市場中賺錢往往是曇花一現。相比之下,即使市場形勢發生逆轉,聰明的投資者還是可以憑藉嚴格的自我約束和健全的風險評估獲得良好回報。

所有投資者都會告訴你市場具有周期性。然而,許多人的實際行動卻與這一認識相悖。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親歷過7次大規模的市場下滑或衰退:1973年、1975年、1982年、1987年、1990 — 1992年、2001年,以及2008—2010年。經濟衰退是正常現象。

隨著市場疲軟和經濟下行,市場會逐漸觸底,但其底部是難以發現的。大多數公共和私人投資者過早買入資產,低估了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此時的關鍵在於保持沉著冷靜,不要過快地做出反應。投資者大都沒有信心和耐心,也缺乏自律精神,無法等到一個週期完全過去。這些投資者沒有自始至終地貫徹自己的投資理念,因此無法將獲得的利潤最大化。

要確定觸底的具體時間並非易事,投資者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原因在於,經濟真正從衰退中走出來通常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即使市場開始出現轉機,資產價值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這意味著如果在市場觸底前後進行投資,那麼投資者可能在一段時間內無法獲得投資回報。舉個例子:1983年,油價暴跌,市場觸底,一些投資者開始收購休斯敦的寫字樓。10年過去了,1993年這些投資者仍在等待價格的回升。

避免這種情況的方法就是,當價值從低點回升至少10%時再開始進行投資。隨著經濟獲得動力,資產價值往往會隨之上揚。最好放棄市場剛開始復甦時10%—15%的漲幅,以確保在恰當的時間買入資產。

雖然投資者普遍表示自己的目標是賺錢,但事實上,他們只看重心理安慰。即使大家都在虧錢,他們也寧願從眾,而不願意做出艱難決策,等待最大的回報。從表面上看,隨大流可以避免遭人指責。這些投資者往往不會在市場底部附近投資,而是在市場頂部進行投資,但這樣做恰恰與“賺錢”的投資理念背道而馳。他們喜歡看著資產價值上揚,這樣心中會感覺舒適而安全。價格越高,越多投資者相信資產會繼續升值。出於同樣的原因,在一個週期的底部前後,新企業的上市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隨著週期的發展,IPO的數量、規模和估值都會出現爆炸式增長。

週期最終是由各種各樣的供需因素決定的。理解這些供需因素,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確定你與市場離頂部或底部的距離。例如,在房地產市場中,當現有建築物的價值遠高於遷建成本時,就會刺激建築業的繁榮發展,因為開發商知道,他們可以開發新樓盤,以高出成本價的價格出售。如果只是開發一處房產,這當然是一個極佳的策略。但幾乎每個開發商都會看到同樣的機會,認為自己可以毫不費力地賺到錢。如果大量開發商同時開始建設,那麼不難預測,市場上將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房產價值將會下降,而且很可能是急劇下降。

美聯儲前主席曾經說過:“沒有人能看到泡沫。”這一說法顯然是不對的。

(本文節選自《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原題為“週期:通過市場漲落判斷投資機會”)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程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