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前言:

當時東漢末年行政區劃分,全國共有十四個州刺史部,分別為司州、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益州、荊州、揚州和交州刺史部。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譙(qiáo)縣,是豫州刺史部的治所,相當於現今的省會級別城市,刺史部相當於現今的省份。

早在176年,譙縣的上空出現了黃龍,時任光祿大夫橋玄問太史令單颺說:“這是何吉兆?“單颺回答說:“以後必有稱王的人在這裡誕生,不到五十年,還會有黃龍出現,天象經常和人事相應,這就是天人感應。”內黃殷登把這話默默記下來。四十五年後,殷登還健在。220年,黃龍又在譙縣上空再現,殷登聽到這個消息時說:“單颺的話,現在果然應驗了。”

也就是同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受禪稱帝,建魏國。

譙縣(今安徽亳州),是曹操和曹丕的出生地。當時三國時期人才輩出,群雄逐鹿,在此地由曹操帶出了眾多名將和名士,比如曹氏嫡系家族的曹仁、曹洪、曹純、曹休、曹真、曹丕、曹彰,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淵、夏侯霸、夏侯尚,還有虎痴許褚等。

曹操和曹丕在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譙縣提供了哪些發展和政策支持呢?

一、分田地、辦學校、修宗廟

曹操自從189年陳留起兵開始,就帶著一幫親兵,一直在外面南征北戰,很少回到家鄉。

到201年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司州、徐州、兗(yǎn)州、豫州,並且在官渡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而後開始平定領地土,攻打劉備和龔都佔據的汝南,劉備聞風而逃奔荊州劉表,中原大局已定。意氣風發的曹操想著汝南距離家鄉不遠,於是在次年正月到達了譙縣。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曹操到達家鄉後,在境內走了一圈,發現人煙稀少,竟然沒有看到一個以前的老熟人,心中不禁感慨萬分,淒涼之感油然而生。於是下達了命令:

《三國志》: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

此為《軍譙令》,作為曹操的一篇散文入選了《曹操集註》。

曹操對於跟隨自己征戰而犧牲的將士,下令為其修建宗廟,使後代能夠祭祀自己的祖先。大力撫卹他們的親屬,由官府分封相應的田地和耕牛,並創辦學校,配以專門的老師來教學。

二、免租稅、遷徙人口

曹丕和曹植不同,曹丕出生在譙縣本地,曹植出生在兗州東郡,曹丕對譙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1)220年七月,就是在曹丕登基前的第三個月,當時的魏王曹丕率大軍停駐在譙縣,並在縣城東面,建造戲臺、設宴款待,犒賞六軍將士和譙縣的父老鄉親。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在曹家故居,也是曹丕的出生地,門前立了個壇,壇前豎了個碑,題曰《大饗之碑》,由書法家鍾繇篆額(zhuàn é,即在碑的上端,用篆書題寫碑文的名稱),弟弟曹植寫碑文,書法家梁鵠書寫,時稱為《三絕碑》。

曹丕又下令免除了譙縣二年租稅。

(2)曹丕稱帝后,從冀州遷徙人口五萬戶到河南,並把一部分人分到了譙縣進行屯田,以充實譙縣的人口,擴大其規模。

而後時任譙郡太守盧毓的建議:譙郡連年乾旱,土地貧瘠,百姓窮困,上表請將之前徙居譙郡屯田的人民遷到北部梁國肥沃的土地上。曹丕不允許,覺得此舉失去了自己建設家鄉的本意,還把盧毓貶職為典農校尉。

三、改造成水軍基地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209年,曹操在赤壁兵敗,以多打少還沒打贏,覺得很難受,同時也發現以後在對東吳的征戰中,水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於是決定立即重建水軍。

他選擇了自己的家鄉譙縣,作為水軍基地之一,開始建造戰船,操練水軍。

僅僅過了四個月,一支新的水軍,就組建了起來,糧草、人馬也準備充裕了。209年七月,曹操親率水陸兩路大軍,浩浩蕩蕩,由譙縣開駐合肥,尋找時機,以再伐東吳,報赤壁之仇。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對曹魏一方來說,最佳的水路進攻路線是從曹操家鄉譙縣集合水軍,順渦河(古名濄水)南下,經淮河進入巢湖,再出進入濡須河,這樣就能進入長江。而濡須河進入長江的地方,就是濡須口。

孫權清醒地意識到,如果濡須水口不保,長江防線就會洞門大開,魏軍隨時直逼都城建業。因此在212年,孫權一面遷都秣陵,一面派兵在東關修築了濡須塢。長達40年的魏吳濡須之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曹操和曹丕先後多次征伐東吳,都會在自己的家鄉譙縣停留,而後再領軍到濡須口附近。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曹丕在217年隨曹操征伐吳國之時,看到軍旅重振,情緒高漲,詩興大發,撰文《浮淮賦》,“王師自譙東征,大興水運,泛舟萬艘,始入淮口,行泊東山,睹師徒,觀旌帆,赫哉盛矣”。

四、升級為譙郡、陪都

曹操和曹丕父子,功成名就之後,為自己的家鄉做了哪些貢獻?

219年,曹操分豫州刺史部沛國的土地給譙縣,設立譙郡,等於是擴充了譙縣的實際領地。升格為譙郡,級別又上升一級,相當於是由省會城市直接變成了直轄市。

221年,魏文帝曹丕封譙郡為“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城並稱 “五都”。並建造了行宮。

225年,曹丕再次督師東征,行至廣陵郡,皇后郭女王就留在了曹丕故鄉譙縣的行宮,等待曹丕大勝而歸。

結語:

曹操一生都在為了理想而奮鬥,從陳留起兵到統一北方,晉升魏公,很少回到家鄉譙縣,史書記載的僅有6次。倒是曹丕,相比曹操而言,更為重視家鄉的建設,應該還是成為皇帝的原因吧,畢竟沒有像曹操創業時那麼艱辛。譙縣—譙郡—陪都,一路的升格,也不愧是曹丕眼中的“霸王之邦“。

參考資料:裴松之《三國志注》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尊重歷史、學習歷史、借鑑歷史。更多請關注“老馬識途看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