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粗魯釋放天性的產物

“熊孩子”,粗魯釋放天性的產物

這幾年“熊孩子”一詞在網絡上鋪天蓋地,有些人談熊孩子色變,有些家長卻以家有“熊孩子”為榮,美其名曰:“釋放孩子天性”。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談到“熊孩子”,幾乎都有一番“血淚史”。

我們首先來看看。百度百科對“熊孩子”的定義:熊孩子,常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無法無天,並且暫時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由於近幾年西方教育理念的盛行,很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開始崇尚西方教育,牴觸我國傳統儒家教育的方式。想要充分的給孩子自由,釋放孩子的天性,講求原始性的教育。

當代熊孩子的背後,從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國人對於傳統教育的反感以及對西方教育的誤解。

“熊孩子”,粗魯釋放天性的產物

那麼“熊孩子”是怎麼誕生的?說的直白一點,都是慣出來的。並且美其名曰:“我們在釋放孩子的天性”。

其實,釋放天性並沒有本質上的錯誤。但是,我們不能把“釋放天性”當做孩子粗魯沒教養的藉口。釋放孩子的天性同時,做父母的更要教會孩子在公眾場合遵守基本底線。人,作為社會的一員,就必須遵守社會準則。一味的放縱自由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自由永遠是和規則相伴隨的。

教養,教養。先教而後養。所以教養該教就得教。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教,不樹立規則,那麼等到進入社會時,不要指望誰來寬容他?教養不光是恪守公共底線,往高層次說,還是發自內心的溫暖、坦蕩,是替人著想,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當然,活潑是孩子的權力。但是享受安靜,舒適,不被打擾也是周圍人的權利。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把“釋放孩子天性”作為教養準則的父母們該醒醒了,不能把孩子的天性凌駕於社會規則之上。

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的心智和社會發展水平尚未達到“正常”社會生活的標準,教育過度的放任和苛責都是不可取的。

“熊孩子”,粗魯釋放天性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