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本就处于寒冬的汽车市场雪上加霜,陷入了黑暗之中。在经历了最为黑暗的2月之后,经过多方的努力,汽车市场终于迎来了复苏!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乘用车销量104万辆,同比下降48.4%;3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5.3万辆,同比下降53.2%。此外,3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大幅回升,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42.4万辆和143万辆,环比上升399.2%和361.1%。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从数据来看,虽然同比依然跌幅较大,但环比却迎来了300%以上的大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疫情影响趋于消散,需求释放加速推进。虽然销量环比出现大幅增长,但乘联会表示"近期市场的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前期堆积订单的释放,真实购车需求短期内难以得到完全恢复。"可见,虽然销量积极向好,但依然不容乐观。

防疫常态化,市场依然严峻

随着4月8日武汉解封,预示着国内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下,国内市场正在迎来复苏。对于汽车市场来说同样如此,据乘联会预测,今年4月市场降幅将进一步收窄,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有望达139万辆,同比下滑8%左右。可以看出,相比于严峻的第一季度来说,第二季度汽车销量将会逐步回暖。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虽然一切向好,但市场依旧严峻。首先,我们从大环境的角度来看,自国内疫情爆发以来,对运输业、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在内的多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国内经济短期受挫,相关从业人员收入降低,从而影响汽车消费能力。对于各大车企来说,车市持续下滑将导致行业加速受挫,缩量市场下,未来行业将向头部车企集中,排名靠后的弱势品牌,或将面临淘汰出局。

当处于疫情严重时,很多人提出疫情结束后汽车市场将会如2003年非典之后迎来爆发期,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前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但爆发期却迟迟没有到来。毕竟,在2003年乘用车的千人保有量不超过10辆,属于私家车高速启动的孕育期,大多数人基本没有车,非典激发了空前的购车热情。如今中国乘用车千人保有量已超过160,已进入普及后期,增速大幅回落。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03年的经济以及车市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而这与目前的情况完全不同,想要重回昔日爆发式增长,显然不可能了!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除了消费信心的不足,国外形势的变化也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复苏增加了一丝不确定性。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蔓延,已有100多家主流跨国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陷入集体停产状态。业内分析称,短期来看,全球汽车供应链的多米诺骨牌尚未倒塌,但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供应端的压力将逐步凸显。

说句实话,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行业的发展都不容客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前汽车销量下滑的问题就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悬挂,更不提如今的疫情巨大打击了。对于汽车行业来说,虽然武汉解封疫情迎来了拐点,但汽车市场的拐点何时能来,想必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来。

挑战与机遇并存,五月车市可期

俗话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汽车行业同样是这个道理。虽然疫情加快了国内市场的淘汰赛,但也涌现出不少机遇。在疫情最严重的第一季度,国内汽车市场进入严寒期,随着天气的好转,汽车市场也逐步在回暖。如今,第二季度已经到来,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疫情将会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私家车出行,刺激汽车的消费需求。疫情结束后,在三、四、五线城市,甚至存在二季度需求集中爆发的可能性。二季度汽车行业增长的确定性将明显高于一季度。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我们从长远来看,疫情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是有限,毕竟中国控制住疫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另外,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这要优于欧美发达国家,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所言: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消费不断升级,城市化逐步推进,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然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确实,当前中国的汽车市场还远未饱和,在达到峰值的过程中市场总会出现起起伏伏。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汽车行业销量逐渐回升之际,铺天盖地的刺激消费政策也随之而来。近两个月,广州、珠海、南昌、杭州、长沙、佛山、上海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刺激消费,而商务部、发改委等国家机构也在暗搓搓地"撮合"车厂和潜在消费者。基于此,业内普遍认为,随着4月份全国各地的复工基本完成,疫情接近尾声,经销商的营业状况将恢复到正常水平,五月汽车市场将会回归正常水平。

尽管短期内车市难以恢复,但五月强劲复苏依然可期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在"后疫情时代"中,其实具备很好的崛起机遇。首先在乘用车方面,中国品牌企业可以加码印度等海外国家布局,抓住欧洲与日韩品牌带来的空档期,发挥在品价比层面的优势;零部件方面,由于全球疫情的冲击,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告急,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溢价能力和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将有一定提升空间。

总的来说,疫情常态化的当前,想要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市场环境显然不太容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国内控制疫情较为迅速,市场需求量还未饱和以及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都在帮助汽车行业走出寒冬。我们预计,在五月国内汽车市场将会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复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