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


虽然疫情让生活按下暂停键,但不能阻挡精神前行的步伐,那些充实我们头脑、丰盈我们灵魂的阅读历程,从不会终止。


书香四月,让我们一起阅见世界,点亮生活!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春意正浓好读书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在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青年报对200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1%的受访者最近读了书,94.8%的受访者确认书是自己的“良师益友”,94.5%的受访者打算2020年多读书。


一位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的缘故,2月和3月我有了更多时间来看书,目前已经看完了5本书”。


调查显示,93.1%的受访者最近读了书,41.3%的受访者近一年内读完了3本以上的书。关于读书的形式,47.0%的受访者平时看电子书多,29.5%的受访者看纸质书多。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五种名人读书法


说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确会带给人由内而外的改变。有时候看一些语言类、文化类节目,一些人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实在很让人羡慕。


小时候读书会被老师要求做摘抄,积累好词好句,来提高写作能力。现在读书更多是为了丰富内心世界,开拓视野。


与您分享几位名人的读书法,希望能帮助您提升阅读体验。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诸葛亮:观大略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而诸葛亮则“独观大略”,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陶渊明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韩愈:提要钩玄法

韩愈在雄文《进学解》中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即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回信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朱熹:循序渐进法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春暖花开

以书为伴

您最近读书了吗

来下方留言区

与大家分享您的书单吧


世界读书日|最是读书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